傅燁珉

“藝術品投資與鑒賞已引起越來越多高凈值人群關注。藝術財富不僅是大類資產配置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有助于提升審美品位和人生格局,進而發揮個人的社會價值。”
這一席話,出自中金公司管委會成員、財富管理部負責人吳波。正如其所言,藝術品市場近年愈加豐富多元,國家對文化產業的關注度與扶持力度加大,使藝術品收藏日趨成為高凈值人群青睞的投資手段之一,所謂“財富與美,缺一不可”。
藝術品多重優勢極富吸引力
《福布斯》雜志曾稱,“藝術品是一項獨特的固定資產,擁有者可為之制訂多變的增值戰略。即使你只是一位普通買家,短期內也不會有什么擔憂。”
的確,不止普通買家,高凈值群體同樣對藝術品“趨之若鶩”。早在2012年花旗銀行的報告就顯示,全球59%的高凈值人士曾投資藝術品和收藏品,平均占家族總資產的9.6%,相當于4萬億美元財富資產。其中,很大一部分藝術財富來自家族第一代創始人的業余愛好,今已價值不菲。因此,他們不得不“停止欣賞漂亮的畫作,開始關注理性的數字。”
究竟藝術品有何特質,對高凈值群體產生莫大吸引力?
中信保誠人壽攜手胡潤研究院發布的《中信保誠人壽「傳家」·胡潤百富2020中國高凈值人群品質生活報告》指出,作為有強烈文化屬性、能形成企業品牌和社會影響力的文化載體,藝術品除了經濟價值,還承載美學價值。與一般金融產品、房地產、實業投資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資產屬性和交易特點。
“一是稀缺性,此為藝術品最大優勢,有限數量的優質藝術品更能展現其價值,使市場價格不斷上漲;二是保值性較高,不產生折舊,相較購車后產生折舊,藝術品不僅不會貶值,還有保值、增值功能;三是投資時間較長,一般藝術品的投資期都在10年以上;四是流動性較小,藝術品投資流程較復雜,需經過鑒定、估值、尋找合適買家等多個環節,變現時間較長、交易費用較高,且不同于股票投資每日交易,藝術品投資交易次數較少。”報告稱。
看來,有四大優勢“撐腰”,藝術品想不吸睛都難。除此以外,避稅功能亦是藝術品“俘獲”高凈值人士之心的一大法寶。
“與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不同,藝術品能秘密購買并存放在任何國家。尤其隨著CRS框架在中國落地,藝術品能合理避稅,實現家族財富可持續積累。”中金公司董事總經理、環球家族辦公室負責人、家族業務戰略管理委員會副主席劉蔓表示,2018年中國首次在CRS(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即“統一報告標準”,由經濟與合作發展組織提出,為全球范圍內金融賬戶涉稅信息所設計的標準)框架下進行信息交換。而字畫、古董、貴金屬、珠寶等藝術品,不屬申報披露范疇。
“目前中國尚處于創富階段,物質傳承仍是家族財富管理首要目標。藝術品憑借自身優勢,在守護物質財富中的地位無可替代。”劉蔓如是稱。
國內高凈值群體“情系”藝術品
隨著國內經濟發展和私人財富擴容,藝術成為高凈值群體生活方式不可或缺之一環。
據相關調查,52%的高凈值人士“每年至少參觀一個藝術展”,13%參觀頻率在每年5次以上;69%的高凈值人士每年至少閱讀一本與藝術有關的書籍,或觀看一部與藝術有關的影視作品,21%閱讀或觀看頻率在每年5次以上。至于兼具多重優勢的藝術品,更受國內高凈值群體青睞。
中金財富攜手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AMRC藝術市場研究中心發布的《2020中國藝術財富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54%的國內高凈值人士在近3年內親身參與或關注藝術收藏投資;49%購買過藝術品,其中19%以投資為首要目的,50%用于自身收藏和鑒賞,另有31%用于贈禮,以此作為重要的社交媒介。
根據白皮書,在眾多藝術品類中,中國書畫仍是國內高凈值群體關注焦點,有31%將之作為收藏投資首選;玉器珠寶排名第二,占比20%;油畫坐上第三把交椅,占比16%。其后為陶瓷、青銅錢幣,占比均為8%。
和美術館執行館長邵舒表示,約10余年前,很多高凈值人士或家族已開始收藏,前期以中國近現代書畫作品為主,逐漸購入更多國際現當代及中國當代作品。
白皮書還稱,國內高凈值群體獲取藝術品交易信息的渠道較為多樣化,最受歡迎是藝術博覽會(22%),因藉此能了解藝術品市場最新動態、瀏覽相關信息與知識,并有機會直接與藝術家、收藏家、策展人交流。其后依次為拍賣行(14%)、藏家聚會(14%)、藝術家本人或其工作室(13%)、畫廊(11%)。
“高凈值人士非常重視線下體驗,很樂意參加各種藝博會、拍賣會,參觀畫廊或民營美術館。”邵舒介紹,2010年以后,中國迎來民營美術館的黃金時代。截至2019年11月30日,以“美術館”為名申請到“民辦非企業”的數量為859家,其中71.43%持續購置館藏。民營美術館的多元化發展,既給文化藝術產業與藝術家的創作環境提供更多有利條件,也吸引了更多高凈值人士的目光。
“對國內高凈值群體而言,諸如基金、股票、信托等傳統的財富保值、增值、傳承工具,可能都已參與很多。”邵舒直言,“下一個熱點,一定是文化藝術方向。”
當藝術品“遇上”財富管理
剛剛過去的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沖擊經濟,成了影響藝術品市場發展的負面因素。但總體看,高凈值群體對于藝術品的熱忱并未明顯變化。
全球方面,瑞銀財富管理中國業務主管呂子杰介紹,根據瑞銀集團藝術市場與巴塞爾藝術展發布的《新冠疫情對藝廊行業的影響》報告,去年高凈值群體參與藝術品市場保持活躍,僅上半年就有92%購買藝術品,其中56%花費10萬美元以上,16%花費100萬美元以上,更有82%對市場保持樂觀,2021年仍積極尋求參與展覽、博覽會及更多藝術活動的機會。
中國方面,瑞士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張瓊表示,2020年對全世界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全球三分之一的畫廊規模縮小。但大中華地區仍是全球藝術品收藏的第三大市場,占全球市場18%的份額。“而且,盡管科技和數字平臺發展迅速,但高凈值收藏家仍重視與藝術實物接觸,因為親自看展、接觸藝術的喜悅無法被取代。”
不止收藏,《中信保誠人壽「傳家」·胡潤百富2020中國高凈值人群品質生活報告》顯示,規劃2021年投資時,41.3%的國內高凈值人士“更愿意投資藝術品”。這就與排在次席,占比27.9%的“增加投資基金理財產品”拉開不小差距。
報告還稱,當投資藝術品的國內高凈值人群面對市場不確定風險時,有60.6%選擇專業機構規避風險,后者會向其提供藝術品市場相關分析報告、藝術品鑒定、投資理財咨詢等。
這就衍伸出另一個概念——藝術財富管理。
據了解,藝術財富管理行業在中國逐漸起步。其中,傳統藝術管理服務包括:藝術收藏投資顧問、藝術品鑒定估值、藝術品保養修復、買方代理;藝術教育與生活方式服務包括:藝術導賞和游學、藏家沙龍、子女藝術教育指導;藝術金融類創新產品包括:藝術品擔保融資、藝術品私募基金、藝術品產權交易等。
據前述白皮書調研,就藝術品進入財富管理范疇的主要優勢,40%的高凈值人士認為是藝術品價值的多維性,22%認為是藝術品可觀的經濟價值,16%認為是藝術品增值空間可期。
意大利收藏家貝利尼曾說:“世界上只有藝術品最有價值,股票的平均增值率是40%,藝術品的增值率則是95%。”高質量的藝術品價值,確實會隨著時間流逝而逐漸增長。尤其基于經濟水平上升、生活水平提升,全球性的藝術市場和快速積累的財富促進了藝術市場繁榮。同時,高凈值群體的增長也給藝術市場乃至藝術財富管理行業的發展,進一步帶來良機。
就國內高凈值群體及財富管理的發展而言,張瓊認為,這是一個擁有巨大潛力的市場。“中國率先從疫情中恢復,且在財富創造的速度與廣度上領先亞洲乃至全球。根據《2020年瑞銀/普華永道億萬富豪報告》,中國億萬富豪總人數再創新高,達到415人,財富總額達16809億美元。這種情況下,我們相信藝術豐富生活,并可成為家族傳承中的寶貴珍藏。”
吳波則指出,財富管理的首要目標是做好基礎配置,厘清短期賬戶管理和長期資產配置之間的關系,為實現成家立業、子女教育、老有所依、財富傳承等人生目標,提供保障及財務支持。“在此基礎上,拿出一定比例的資產長期配置藝術品,既降低資產組合的相關性、抵御風險,也可跨越經濟周期、抵御通脹。更重要的是,藝術財富能幫助我們實現更廣闊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