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煥霞
(安康學院陜南生態經濟研究中心,陜西 安康 725000)
經濟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新時代中國經濟最鮮明的特征。產業發展正處于轉型升級關鍵時期,過去長期形成的產業低端化、碎片化和趨同化等矛盾嚴重呈現,特別是低端產能重復過剩與高端產品短缺并存的矛盾十分尖銳。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及生態資源環境約束,低端產業、低層次技術和低附加值產品的產業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產業發展必須進行轉型升級才能應對經濟發展新要求。
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陜西省安康市地處秦巴山區,地勢復雜,屬于國家級重點貧困區。安康市種植魔芋歷史悠久,魔芋產業已成為安康林下經濟最具競爭潛力和區域優勢的首選產業。實現魔芋產業高質量發展,首先要明確安康魔芋產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進而結合地方資源優勢,找出適合安康魔芋產業轉型發展的模式與路徑。
安康市位于內陸腹段,地屬陜西南部,北依秦嶺,南靠巴山。漢水橫貫全境,幅員北緯31°42′~33°49′,東經108°01′~110°01′,下轄9縣1區,具有“兩山夾一川”的地勢輪廓[1]。2019年,安康市全年生產總值(GDP)1 182.06億元,戶籍人口303.71萬人,常住人口267.49萬人。安康市國土面積23 500 km2,森林覆蓋率65%,是全國最大的生態富硒區,被譽為“世界硒源、中國硒谷”[2]。安康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天然的富硒資源和優越的生態環境具有全球獨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復制性,被譽為秦巴山區一顆璀璨的生態明珠。安康市土壤面積的2/3富含硒元素,富硒地層最厚,海拔170~2 965 m地區是全國最大的富硒區,其厚度可達40~50 m,長度可達400~500 km,土壤硒含量平均值達0.567 7 mg/kg,且多數為高硒含量覆蓋區,安康市耕作層土壤硒資源分布如圖1所示(來源:安康市富硒資源普查情況結果公告)。

圖1 安康市耕作層土壤硒資源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soil selenium resources in cultivated layer of Ankang
安康市硒濃度適中,植物易吸收,集優質、環保和安全于一體,是世界上難得的土壤富硒區域和富硒魔芋種植的最佳區域,也是國內最早發展魔芋產業和種植魔芋核心區域之一[3]。安康市魔芋總面積和產量位均居陜西省第1位,占全國魔芋產量的1/10。
富硒產業已成為安康市6大支柱產業中貢獻最大的產業。安康市已初步建成28.7萬hm2富硒農產品基地,并開發了127個產品加工企業[4]。自2011年以來,安康市富硒食品產值和增長率呈現持續上升趨勢,2011—2019年安康市富硒食品產值及增長率如圖2所示。截至2019年,安康市建成標準化富硒產業園20個,建設富硒產品營銷店30余個。由圖2可看出,安康市近年來富硒食品產值保持上升,但增長率逐年下降,增長幅度不大,為應對經濟發展新要求,需要借助科技創新培育新產品,對產業進行轉型升級。

圖2 2011—2019年安康富硒食品產值及增長率Fig.2 Selenium-rich food output value and growth rate of Ankang in 2011—2019
安康市地處南北生態氣候過渡帶,屬于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常年溫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富硒資源豐富,具有富硒資源稀缺性和魔芋資源壟斷性的雙重資源優勢。全市10縣區均屬魔芋適生區,近年來安康市將魔芋產業作為全市富民強市、精準脫貧和發展林下經濟的首選支柱產業,持續在良種繁育、園區建設、產品研發和市場開拓等方面聚焦聚力,產業規模效益持續提升。魔芋種植模式也由過去的房前屋后、溝溝坎坎、野生粗放和自給自足的零星種植狀態發展到如今的商品化、集約化、基地化和規模化的經營模式,魔芋產業經濟效益得到顯著提高。
自安康市政府下發《安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大力發展魔芋產業的實施意見》和相關“十三五”產業規劃后,安康市魔芋產業發展得到了大力支持。據《安康統計年鑒》統計顯示,2019年,全市生產總值實現1 182.06億元,增長7.9%,增長率較全省6.0%高出1.9個百分點。2019年安康市魔芋種植總面積達到33 007 hm2,較2018年同期增長22%;魔芋產量達到54.16萬t,較2018年同期增長26%,實現魔芋綜合產值70.4億元;初步建成110個魔芋產業示范園區,其中包括省級2個、市級36個和縣級72個;2020年,安康市林下魔芋種植基地發展到2萬hm2以上,其中嵐皋、紫陽、漢濱、漢陰和旬陽5縣區林下魔芋種植面積分別達到3 333 hm2以上。近年來,“紫陽實踐”模式在全國各魔芋產區推廣應用、“安康嵐皋魔芋”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及魔芋產業“安康模式”在全國推廣,使得安康市享有“全國魔芋產業第一市”之美譽[5-6]。2014—2019年安康市魔芋種植面積及產量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近年來安康市魔芋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呈上升趨勢,其中2014—2018年魔芋面積和產量增長率呈下降趨勢,2019年有所回升。

表1 2014—2019年安康市魔芋種植面積及產量Tab.1 Planting area and output of konjac in Ankang in 2014—2019
安康市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定位,依托當地特色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制定了做大做強魔芋產業的相關發展規劃。通過政府引導、項目帶動、技術示范和市場推動,在促進魔芋產業發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好成績。但是時代在進步、市場在變化,安康市魔芋產業的發展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長期以來,優質種源短缺成為制約安康魔芋產業化發展的瓶頸和關鍵因素之一。安康市魔芋栽培仍以當地品種為主,種芋主要為當地種植千余年的花魔芋農家種,種芋品質弱化,種性不優,抗性較差,產量較低且不穩定。此外,魔芋農家種的繁殖系數很低,繁殖周期較長,繁殖數量較少,主要依靠農民自種自繁的發展方式。安康市缺乏完善的良種繁育體系,在種芋嚴重不足的條件下,魔芋種植面積的擴大與種芋的供應不匹配,企業生產所需原料供不應求,加工產品成本偏高,嚴重制約魔芋產業和企業的快速發展。加之種芋首次投入費用較大,安康市本就屬于貧困區域,魔芋種植戶大多為低收入貧困戶,很難籌集大量資金。魔芋繁殖地區域資源優勢并沒有真正轉化為魔芋優質品種選育的優勢,種芋籽少空多等問題仍未解決,在根源上阻礙了魔芋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我國魔芋人工大田種植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6]。安康魔芋產業發展與全國同步,其種植難度并不大,小農小戶、房前屋后、坡上坎下和庭院邊角都可種植。近年來,很多農戶將魔芋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增收作物轉向在大田種植,然而,隨著魔芋人工大田種植面積的規模化、擴大化和種植年限的延長,魔芋軟腐病和白絹病逐年加重,該病害發生概率較高,且發病后果較為嚴重,輕者減值減產,重者則會顆粒無收。當地種芋本就短缺,種芋價格自然較高,再加上病害帶來的高額管護成本,最終導致農戶損失慘重,嚴重挫傷了農戶信心。雖然安康市在國內已經率先研究出了預防魔芋病害的綜合防控技術和治療技術,但是由于當地種植戶普遍存在學歷水平較低、老齡化嚴重等問題,種植戶科技創新意識薄弱,接受新技術能力有限,標準化種植程度偏低,導致魔芋病害防治等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效果并不理想。
安康魔芋加工企業主要以生產初級產品、魔芋精粉和魔芋食品等產品為主,企業能耗大、出品低,產品結構單一,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高新技術儲備缺乏,資源利用不充分,龍頭企業帶動效應較弱。安康市30多家魔芋制品加工企業,大部分企業加工產品仍為初級產品。中、高端產品生產技術和標準較高,企業生產技術能力有限,導致中、高端產品緊缺。而魔芋營養成分豐富,除含有18種氨基酸(7種必須氨基酸)和Ca、Mg和Fe等10多種礦物質微量元素外,其主成分葡甘露聚糖(KGM)屬可溶性半纖維元素,具有降糖降脂、凈化血液、化痰消腫、抑菌抗炎、排毒通便、補硒加鈣、美容養顏和減肥瘦身等醫療保健功效,被營養學界稱為“腸道的掃把”[7-8]。魔芋作為醫食同源的新型食品資源,由于精深加工能力不足,高端產品、優質產品加工受限,導致魔芋優質資源未創造優質經濟利益。
由于魔芋種芋價格較高,基地種植面積較少,貨源供應緊缺,企業沒有充足的貨源。另外,部分企業設備陳舊,加工的魔芋粉質量達不到國家新標準要求,加工設備亟需改造和升級換代。而且魔芋對季節要求較高,魔芋成熟時需要及時采挖,及時加工處理,不易長時間儲存,因此在魔芋收獲季,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資金。但是,現階段安康市很多魔芋加工企業面臨融資難、資金缺的問題,企業資金主要依靠銀行信貸來維持,一旦產品滯銷或者未按期還貸,企業經營就可能出現資金鏈斷裂和難以為繼等財務困境。
安康市魔芋產業發展資源豐富、潛力雄厚,需要政府單位和相關部門根據全市魔芋發展情況,以及當地地理、經濟和交通條件,組織制定全市魔芋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中長期規劃,明確魔芋產業升級發展方向。對癥下藥,根據魔芋產業普遍存在的優質種芋短缺這一共性問題,科學制定合理的良種繁育補貼政策,選育新品種1~2個,引進篩選出適宜優質魔芋品種2~3個。政府單位推動龍頭企業、種植大戶和專業合作社建立優質種源繁育基地,開展常規擴繁、組培快繁和有性繁殖等技術研究,逐步形成全市魔芋良種多級繁育供應體系,從根本上解決全市魔芋種源短缺的難題[9]。
安康市地處秦巴山區,地勢復雜,氣候濕潤,年降水量800~1 000 mm,硒資源豐富,擁有魔芋種植得天獨厚的優良條件[10]。當地魔芋種植多年來以分散種植、小批量種植居多,雖能滿足農戶自給自足,但優勢資源的經濟效益并未充分發揮。魔芋產業要發展壯大,必須進行產業整合,走轉型發展的綠色之路,將雜而亂的不合理分散種植逐漸整合為適當集中的基地規范化種植。認真落實支農惠農政策,擴大融資渠道,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增加財政支農預算,加大對魔芋產業發展的財政扶持力度,加強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的建設,制定魔芋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合理布局和規劃建立魔芋種植及商品生產基地,開發具有陜南地域特色的富硒魔芋中高端產品。增加科技投入,引進優良品種,改善栽培技術,提高魔芋產量和品質,將魔芋產業由零星散種轉向規模化、規范化發展,從而有效降低魔芋產品成本,實現產業規模經濟效益。圍繞安康市110個魔芋適生鎮,建成250個重點村,3萬個重點戶,積極推進魔芋林下種植專業村和庭院化種植專業村建設。結合當地地形地勢,積極推廣林下魔芋“嵐皋模式”和安康“生態栽培模式”;持續推進“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X”為一體的示范化、園區化和基地化模式建設;促進魔芋產業擴規模、提水平、增效益、長經濟,全面實現魔芋產業一體化、轉型化發展,集中建設魔芋產業示范園區,充分發揮基地、專業合作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全面建立魔芋產業多方利益相關者間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契約機制,推動魔芋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效發展。
在繼續鞏固和提高精粉、微粉等傳統產品和初級產品加工的基礎上,加大科研和技術創新支持力度,重點突破魔芋制品的精深加工,順應市場,研發更多消費者親睞的中高端魔芋新產品。鼓勵企業吸納高層次、高技術和高素質人才,引進先進高端生產、加工和包裝技術與工藝設備等,改良魔芋配方、成分和包裝等,開發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中高端魔芋新品。加強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產業協會等的合作,實行產、學、研相結合,培育龍頭企業,將魔芋產品開發延伸到醫藥保健、工業原料等更多領域。促進魔芋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加強科技攻關,完善富硒魔芋開發中心。借助科技創新和互聯網云端技術,重點開展魔芋抗病品種選育、快繁技術、高產栽培和病蟲害防治等研究,重點開發無硫化加工、醫療保健、美容養顏和新型原料等醫食同源新產品,促進魔芋產業結構由低附加值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轉型,實現產業結構的高度化,解決制約魔芋產業發展的瓶頸,進一步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高魔芋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品牌建設已成為國家與國際之間產品市場競爭的有利戰略。做優做特農產品過程中應該注重整合資源[11]。“世界魔芋看中國,富硒魔芋數安康”,富硒魔芋在國內仍是空白,安康應充分發揮獨特的富硒資源優勢,建設“綠色富硒魔芋”品牌戰略,將綠色富硒魔芋產品品牌建設作為安康市農產品品牌建設的重點內容,按照“標準化生產、規范化管理、品牌化營銷、全方位推介”的新標準,將安康市富硒與魔芋兩種特色資源優勢有機結合,依托龍頭企業和中國安康富硒產業研究院,以“中國硒谷”為中心,主打“安康綠色富硒魔芋”特色品牌,推動產品向品牌有序轉變,形成特色資源和品牌產品的協同互動機制,把資源優勢、區域優勢真正轉變為產品優勢、市場優勢和經濟優勢。相關政府部門也應充分發揮職能效應,積極探索品牌資源整合途徑,推行定點產銷企業資格認定,避免發生魔芋產業品牌多、雜、亂現象。全力提升安康特色魔芋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使其成為拉動安康林下經濟和農業經濟的新動力。
安康市具有魔芋產業發展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這種資源優勢與生俱來、獨一無二、不可復制。魔芋產業也早已成為安康市縣域發展、富民強市、精準脫貧和林下經濟發展的重要首選支柱產業之一。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時代,產業發展面臨新要求,魔芋產業要持續發展,必須應對經濟發展新趨勢,走轉型發展之健康道路,而一個產業的轉型升級必須依托企業、政府、農戶、合作社和科研機構等多方齊心合作、共同努力來實現。當前,必須理清安康魔芋產業發展現狀和困境,依靠科技創新,引入先進技術,結合科研院校和專業機構促進魔芋產業健康長效發展,推動安康經濟增長,改善民生水平,實現生態、經濟和人文的和諧共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