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編者按:改革創新的年代,新經驗、新路徑頻頻涌現;不懈奮斗的辦學人,新創造、新碩果連連奉獻。近年來,我刊先后推出了福建永安市、湖南湘西州、湖北省、山東威海市等地老年教育的經驗做法。今天,我們再隆重推介山東濰坊市“做好聯盟文章,打造老年教育強市”的經驗。
縱觀我國老年教育發展態勢,縣以上的發展可謂“快、大、強”,縣以下則呈“慢、小、弱”。城區火,火到“一座難求”;基層冷,冷至校微人稀。如何突破基層,尤其是農村老年教育發展這一難點、堵點?濰坊市各級老年大學人,在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銳意進取,探索出組建“老年教育聯盟”這一辦學新模式,織就了全市上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老年教育網。從市到縣,全市聯盟實現了市、縣一體布局;從縣到鎮,全縣聯盟形成了縣、鎮一體布局;從鎮到村,全鎮聯盟構成了鎮、村、戶一體布局,使老年教育的觸角伸向基層,根扎進基層。通過聯盟,搞活了全市一盤棋,自上到下,老年大學(學校)辦得紅紅火火。至2020年底,該市以各種形式參與老年教育的老年人已占老年人口總數的30%以上,聯盟實體在校學員達13萬之眾。提前完成了《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確立的目標。無疑,老年教育聯盟是一個值得推廣的好形式。
學習這一經驗,就要像濰坊市那樣,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咬定目標不放松,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直到將難點、堵點變成突破點、閃光點;堅持黨建引領,“支部建在班上”,切實發揮黨支部在“聯盟”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學員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善于借勢借力,積極爭取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形成“書記抓,抓書記”“組織抓,抓組織”“專家抓,抓專家”“自己抓,抓自己”的生動局面,匯聚成發展基層老年教育的強大動能。
新征途上,惟有奮斗。讓我們始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探索不止,奮斗不止,創造更多與時俱進的新鮮經驗!
提起山東濰坊,人們首先會想到風箏之都、蔬菜之鄉。而今,這里的老年教育工作也像它的風箏和蔬菜一樣聞名遐邇,成為濰坊市一張精彩亮麗的名片。
不久前,記者一行先后走進濰坊市及部分縣(市、區)老年大學采訪,真切感受到濰坊市老年教育工作紅紅火火、欣欣向榮的新氣象。
老年教育的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省、市老年大學“一座難求”,而許多農村老年人卻是“無座可求”。濰坊市也不例外。在其老年教育3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有一種現象清晰可見,這就是縣級以上快、大、強,縣級以下慢、小、弱。基層,成為濰坊老年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難點、痛點、堵點。
如何讓老年教育的春風惠及更多城鄉長者,讓農村老年人也擁有書香四溢、充實快樂的晚年,一直是濰坊市老年大學領導們苦苦思索的問題。他們積極想對策、謀思路,立志將難點、痛點、堵點變成重點、亮點、突破點。在立足加強自身建設的同時,爭取各級領導、各行各業對老年教育事業的重視和支持,深入基層了解老年教育實際。他們形象地比喻:“基層是個大棋盤,無法一眼看到底。我們就繪一幅圖、走一步路。”

團結奮進的濰坊市老年大學領導班子
就這樣,這群堅定的辦學者以創新為筆,在風箏之鄉傾心繪就了一幅“聯盟圖”,老年大學“最大校”應運而生。
第一步,從市走到縣,繪制市域發展圖。2018年4月20日,濰坊市老年大學教育聯盟成立。這個聯盟,把12個縣(市、區)校全部吸納為理事校。其中,有4個區又在聯盟理事校的基礎上,設立了濰坊市老年大學分校。形成了市縣一體的布局,向基層延伸跨出一大步。
第二步,從縣走到鎮,繪制縣域發展圖。在壽光市率先成立了縣級老年大學教育聯盟。這個聯盟,把所有鎮街校全部吸納為理事校,并且把教育、民政等部門也吸納為理事,從而形成了縣鎮一體的布局。與市聯盟相比,縣聯盟又向基層跨出了更大一步。目前,已有諸城、臨朐等5個縣(市、區)成立了縣聯盟,形成向基層進軍的強大陣勢。
第三步,從鎮走到村,繪制鎮域發展圖。諸城市百尺河鎮成為一個試點,籌建鎮級老年大學教育聯盟。這個聯盟,把所有村校全部吸納為理事校,并且把中心戶校也吸納為理事。從而形成了鎮、村、戶一體的布局。與縣聯盟相比,鎮聯盟一步到村到戶,就像種子,深深扎根于泥土,沐浴著陽光雨露,逐漸成長為參天大樹。
隨著一條條“路”不斷連通、一張張“網”不斷織就,濰坊市逐漸繪就出一幅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全市老年教育聯盟圖”!
有一句名言講得好:思路決定出路。老年教育重在基層,難也在基層。濰坊市老年大學一班人上連天線、下接地氣,積極主動、不等不靠,以釘釘子精神,將基層老年教育工作一步一步向前推進。用市老年大學領導的話說:我們修了“三條路”,徹底打通了上層與基層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拓寬“城市路”。老年教育誕生于省城,發展于地市,壯大于縣城,基本是城市生、城市長。城市的基層在街道、在社區。為夯實街道和社區這兩個城市的根基,濰坊市著力在提升街道路、貫通社區路方面下功夫。街道層面,打造了濰城區在所有街道建成老年學校的模板,并加以復制,目前,全市四個區所有街道都建起老年學校。社區層面,打造了高新區新城街道在所有社區建起老年學校的模板,并加以復制,目前,中心城區所有社區都建立起老年學校。
二是新修“鄉村路”。農民和市民,擁有同樣的大學夢。不同的是,城市大學多,市民上學近;農村大學少,農民上學遠。2018年以來,濰坊市把老年大學的路修到鎮、通到村、連到戶,把基層老年教育的重點轉移到了農村。工作中,重點打造了諸城農村辦大學的模板并加以復制。這個模板的核心是:“農村辦大學、農民上大學、民師登講臺、三農進課堂”。
通過現場觀摩、專班包靠、掛圖作戰等形式,力推這一模板。目前,真正實現了“縣校做大”——諸城市校一校五區,東西南北中格局基本形成。壽光市校一校四區、安丘市校一校兩區、濰城區校一校兩區、高密市校一校兩區、坊子區校一校兩區的格局已經形成。鎮校做快——全市所有鎮街,全部建起老年學校。村校做活——有三分之一的村建立起老年學校。戶校做特——培植中心戶,建設家庭校130多個。
三是串聯“城鄉路”。部門系統組織健全、連接城鄉,是基層老年教育的天然通道。自2018年以來,市老年大學與民政部門合作,在養老機構建大學,推行學養結合;與文旅部門合作,在景點建大學、讓大學變景點,推行學游結合;與衛健部門合作,在醫療機構建大學,推行學康結合。目前,全市共建立學游康養型老年大學14處。城市路、鄉村路,學養路、學游路、學康路,“兩橫三縱”,成為基層老年教育路網的主框架。

國際老年大學協會主席維拉斯在濰坊考察
此次采訪,市校的領導一直陪同,每到一處,談起當地的老年教育工作,他們都如數家珍,對于這份事業的感情與投入可見一斑。閑談中得知,前期老干部局和老年大學領導班子進行了調整,并在局機關和下屬事業單位開展了“嚴規矩、正作風、強素質、樹形象”活動,全力助推老年大學內涵式高品質發展。隨行的工作人員說,在濰坊市老年大學,自動加班加點是一種自覺自愿的行為,大家只為一個共同的目標——讓市老年大學發揮更大的龍頭帶動作用,讓城鄉老年人都做到“有作為、有進步、有快樂”。
格局決定結局。心中有大格局,辦學才會有大手筆。從濰坊市老年教育工作者們身上,記者感受到一種情懷、一種擔當。正因如此,他們才能以更寬的眼界、更大的格局,將這項夕陽工程、朝陽事業持續向前推進,促進區域辦學一體化、規范化,按照“省內爭一流,國內有影響”的目標鏗鏘前行。

正在建設中的諸城市老年大學新校區
聯盟以“交流、分享、促進”為發展理念,目前已實現了黨建、師資、教材、教研、招生、游學、學養、人才8個方面的互通,有效激發了各級辦學的積極性,形成了以市校為龍頭、縣校為主體、鎮街校為基礎、村居校為延伸、家庭校為拓展的五級辦學網絡。
2020年是《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下稱《規劃》)的收官之年,規劃要求,到2020年,“以各種形式經常性參與教育活動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比例達到20%以上”。通過成立老年大學教育聯盟,濰坊市提前并超額完成了《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截至2020年底,全市鎮(街)老年學校建成率達到60%,村居(社區)老年大學教學點建成率達到40%,經常性參加教育活動的老年人比例達到3 0%以上。全市聯盟實體在校學員達到13萬人。
這一組組數字,彰顯著濰坊市老年教育的豐碩成果,凝聚著開拓者們的智慧和汗水,更有力印證了“老年大學教育聯盟”這一舉措的開創性與可行性。
在很多地方,基層老年教育是難點,但走進濰坊市的基層老年學校,展現在記者面前的卻是一個個令人難忘的亮點。踏進諸城市百尺河鎮老年學校時,我們不由發出一陣陣驚嘆:驚嘆于一所鎮級老年學校有如此寬敞的辦學場地、齊全的辦學設施;驚嘆于這里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每個班都有自己的班風、班訓、班規;驚嘆于豐富多彩的課程設置、別具匠心的專業名稱——隨心所欲剪紙班、鬼斧神工根雕班、排兵布陣象棋班、非遺傳承大鼓班、寫意江湖書畫班……我們到達學校的時候,學員已經放學,但置身校園,記者卻分明聽到書聲瑯瑯、笑語殷殷,看到一群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的農村老年人正在描繪美麗、充實、愜意的夕陽畫卷。
市校的領導告訴記者,百尺河鎮只是基層辦學的一個縮影,以諸城為例,他們以市區“東西南北中”老年大學五校區為主體、以鎮街老年大學為分支,推動老年大學由城區向鎮街、農村社區拓展,向村居、家庭學習中心戶延伸,目前建設鎮街老年大學16處,農村社區老年大學17處。這些基層學校之所以辦得紅紅火火、充滿活力,完全得益于聯盟所發揮的“共享”作用。如,組織農村社區老年學校教師到市老年大學集中培訓、跟班學習,或選派市老年大學優秀教師下鄉幫教、交流輔導,將先進的教學思想和方法輻射到農村社區。
如果說“政治建校”是中國老年大學發展的一大特色,那么濰坊市各級老年大學的黨建工作可以說是將特色做成了品牌。這既是他們能形成聯盟的重要組織保證,也是他們堅持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又一顯著成果。他們堅持“黨建引領”,把“支部建在班上”,切實發揮黨支部在聯盟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學員黨員的模范標桿作用,實現了“共建引領”與“聯盟”發展的雙贏。
以濰坊市老年大學為例,其構建起“校建黨委、系建總支、班建支部”的學員黨組織建設網絡。學員黨委下設8個黨總支、188個班級(社團)黨支部,服務管理黨員2900多人。同時成立了學員紀委,在黨建統領下,支部書記和班長、總支書記和系主任、黨委書記和主持工作的常務副校長都是一肩挑,黨務、校務、教務、班務一起抓,學校班子成員全部兼任學員黨委、紀委成員,科長及以下干部兼任學員黨總支副書記和紀委成員,形成了老年大學全員抓黨建的工作新格局。并形成“兩委”“一校”“一基地”“三中心”的大學黨建工作新機制。
“兩委”即學員黨委、紀委;“一校”即濰坊市委老干部黨校所在地;“一基地”即新時代離退休干部黨建研究濰坊高校基地。借助濰坊市內9所高校、24名專家的智慧,推動濰坊離退休干部黨建工作晉檔升級。“三中心”即成立黨建研究中心,解決了黨建工作“怎么想”的問題;成立黨建指導中心,聘請老干部中的黨建專家做顧問,解決了黨建工作“怎么領”的問題;成立黨員服務中心,解決了黨建工作“怎么干”的問題。學員黨委成立以來,通過落實支部書記工作補貼和支部活動經費、開展“集體過政治生日”、開設課前“10分鐘黨課”、課后“微信課堂”、主題黨日等活動,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學員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得到了較好發揮,“支部建在班上”讓老年大學有了靈魂,支部成為本色家園“最小的家”。
以山東省“本色家園”黨建品牌為統領,以市校為標桿,濰坊市各級老年大學都結合自身特色量身制定了自己的黨建品牌。如,市校的“本色家園·長者先鋒”,壽光市老年大學的“本色家園·菜都金暉”,諸城市老年大學的“本色家園·盡美家園”,高密市老年大學的“本色家園·紅高粱”,昌邑市老年大學的“本色家園·詩鄉文興”,昌樂縣老年大學的“本色家園·霞映寶都”……形成了紅色資源和文化資源的有機整合,將黨性教育融于教育教學活動中,起到了潤物無聲的作用。
過去一說黨員學習,都認為是學文件、讀報紙,但此次濰坊之行,令記者大開眼界,從上到下,這里的黨建工作抓得實、抓得細,有特點、有溫度。“黨建書屋”,為老黨員打造了溫故知新之地,也為新黨員、入黨積極分子搭建了啟蒙教育之所;“黨員心愿墻”上,每張卡片都書寫著精彩的文字,表達著老黨員對祖國的美好祝福;“黨性教育體檢中心”定期為老黨員“量壓把脈”,喚醒初心,從內到外接受黨性洗禮,不斷提升黨性修養……

濰坊市老年大學組織部分班級(社團)黨支部書記和社區黨員代表走進昌邑市渤海走廊革命斗爭陳列館開展“重溫紅色歷史,牢記初心使命”為主題的集體過“政治生日”活動

諸城市昌城鎮老年學校剪紙教學現場
昌邑市大力推進“1.10.200”紅色展館群建設(即建設渤海走廊革命斗爭陳列館,含1個主體展館、10個專題展館、200處紅色村史館),打造了“10分鐘”黨員干部黨性教育圈、群眾愛國主義教育圈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圈。在已建成的展館,分區域加掛市老年大學教學點牌子。并將老年大學教師、老黨員、老戰士、英雄后代納入講解隊伍,讓身邊人講好身邊事……
老年大學當之無愧地成為老年人文化養老的樂園、黨性教育的基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認真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態度。”濰坊之行,記者被城鄉老年學員老有所學、陽光向上、無私奉獻的生活態度感動著,被老年教育工作者心系晚霞、勇于創新、敢于擔當的敬業態度感動著,也被各級黨政領導以及相關部門以敬老愛老為核心,為老年人辦好事、辦實事的工作態度感動著。
俗話說:老大難老大難,老大重視就不難。濰坊市的老年教育工作之所以出現欣欣向榮的喜人景象,正是得益于方方面面,尤其是各級黨政領導的重視、關心、給力。濰坊市委、市政府領導非常重視老年教育工作,把老年教育列入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市領導對做好老年大學和老年教育工作多次作出批示,要求各級要用心用情滿足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支持下,老年大學3.2萬平方米的新校區建設即將動工,建成后,將新增2萬多名老年人到老年大學學習。
諸城是黨的“一大”代表王盡美的故鄉,諸城市委、市政府繼承和發揚王盡美同志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全心全意為老年人辦實事、謀幸福。我們來到即將竣工的諸城市新校區建設工地采訪,同行人員告訴我們,新校舍在建項目被列入諸城市民生建設工程之一,建好的老年大學將達3.4萬多平方米,教學樓、綜合樓、演播廳、多功能廳等一應俱全。看著熱火朝天的施工場面,記者眼前不斷幻化出老年學員在新校舍里快樂吟詩、作畫、彈琴、跳舞的美好情景,不由感嘆:這里的老年人真幸福!
座談中,諸城市委領導談起該市的老年教育工作如數家珍、頭頭是道,對于老年大學在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所發揮的作用給予了充分肯定,對老年學員不僅做到自己家庭幸福,還影響左鄰右舍,帶動一個社區的和諧予以贊揚。領導們表示,今后要拿出更加切實可行的措施,改變老年大學城區火、農村冷的局面,動員更多老年人主動報名上學。對于如何解決農村老年教育發展中面臨的困難,諸城市也有獨到的見解,他們要讓師資在全市范圍內流動起來,解決基層老年學校師資難問題,采取“實用為先,靈活辦班”的原則,不斷增強農村老年學校吸引力。
高密市委堅持把老年教育工作列入市委工作重要議程,定期聽取老年教育工作情況匯報,研究老年教育工作措施,積極解決老年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針對老年大學場所緊張問題,2019年初,在城區東部新建了2萬多平方米的老年大學新校區,可容納學員1.2萬人次,2020年底已投入使用。市委組織部領導曾動情地說:“老年人是國家和社會的寶貴財富,也是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興辦老年大學,是一項溫暖人心的工程和善舉,要真正把老年大學辦成社會影響力大、老同志認可度高的精神文化樂園!”
“以辦幼兒園標準辦老年大學!”這句話詮釋了昌樂縣黨政領導關心支持老年大學的要義。縣領導多次提到,要把“以人為本”貫穿老年大學選址建設、教學服務、志愿服務全過程,用心用情將各項工作做細、做到心坎上,讓老同志真正感受到組織的關愛。2019年以來,昌樂抓住城區幼兒園、中小學布局調整的機會,在就近社區規劃建設了13處社區老年學校,讓老同志實現了就近學習。
眼中有大視野,腳下才會有大動作。作為黨政領導,日常工作千頭萬緒,但他們卻時時把老年教育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行動上。
濰坊市的老年教育工作者準確定位、自覺融入、善于借力,爭取歷屆黨委政府重視、更重視,支持、更支持老年教育工作。
突出領導力。堅持“書記抓、抓書記”。這幾年,濰坊市積極爭取市、縣、鎮、村四級書記的支持,推動四級黨組織加快決策,促進了四級老年教育的聯動發展。2018年以來,全市新增投入3.1億元,新增辦學面積4.55萬平方米,成為老年教育發展的快速時期。形成組織力。推動“組織抓、抓組織。”一方面,推動市委、市政府以“兩辦”名義印發《關于加快發展老年教育的實施意見》,推動將基層老年教育列入《濰坊現代化高品質城市建設優質教育行動方案》,并提交市委全會研究通過;推動老干部工作部門牽頭制定《基層老年教育辦學標準》,加快老年教育標準化進程;推動將機構改革前的老年教育責任分工,重新落實到機構改革后的各級各部門;推動與民政、文旅、衛健等部門全鏈條合作辦學,在全市范圍內,凝聚內力。催生競爭力。推動“專家抓、抓專家”。這幾年,市校特聘全國知名專家5名,省內知名專家3名,每個縣市區也都特聘了3至5名專家,全市特聘專家達到50名。這些專家,在黨建引領、教學管理、理論研究、開放辦學等方面,形成理論成果,指導實踐創新。用足內生力。推動“自己抓、抓自己”。市、縣、鎮、村、戶五級主體,不等不靠,既單兵作戰,又聯合作戰,既自帶氣場,又借勢借力,生成了基層老年教育奮斗戰斗的新動能。
濰坊市把老干部工作、離退休干部黨建工作、老年大學工作、關工委工作等融合推進,形成了老干部引領老年大學學員、老年大學學員引領社會老年人的正能量軍團。在助力文明創建、鄉村振興、脫貧攻堅、關心關愛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發揮了獨特優勢和巨大作用。涌現出“婚姻調解專家”王茂興、“愛心媽媽”白冬梅、“文物百事通”高成文等大批先進典型,他們“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老有所學,回報社會,體會著奉獻的幸福與快樂,展現著心靈之美、大愛之美。通過建設農村老年學校和教學點,培養出一批致富領頭人。學員莊洪山邊學習邊生產,流轉土地300多畝,開展蔬菜規模種植,將老年大學所學農業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學員沈清林利用所學,注冊成立諸城市肉驢養殖合作社,帶動全村20多戶走上致富路。
老年大學不僅是老年人最向往的地方,是展示城市形象的一個重要窗口,更是促進社會和諧的前沿陣地。此次濰坊之行,記者真切感受到老年教育事業的方興未艾,聆聽到濰坊向老年教育強市邁進的鏗鏘足音。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濰坊市的老年教育工作畫上了圓滿句號。展望“十四五”,相信“濰坊市老年大學教育聯盟”的藍圖一定會描繪得更有成效、更加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