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慶



喜歡讀徐迅先生的散文已經好多年了,從《石牛古洞》到《山心水目》,到《寫到蟲子的邊上》,再到《想起了雪湖藕》,還曾經在《中學語文園地》上選評過《陽光照得最多的地方》,最近又讀了他的《徐迅散文年編》這部大書,該書由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分為《雪原無邊》《皖河散記》《鮮亮的雨》《秋山響水》四卷,感觸良多。作者的才氣,作者的勤奮,作者的持之以恒,時時感動著我。
散文要寫出境界,需要有穿越歷史和未來的眼光,用這種眼光去觀察和感受天地萬物,才能使散文達到大愛之境。徐迅是從泥土里滾出來的,泥土的氣息已滲入他的身心,他的散文寫作自然會溢出泥土的芬芳,這種芬芳是通過鮮亮的語言流露出來的,散文便有了空靈之美。在讀《徐迅散文年編》的過程中,加深了我對空靈之美的理解,它是以對社會生活的認知為核心,是對所見所聞的事實為形象描述,是文中滲透著作者深深的思索,是作者賦予自然景物以人格的魅力,是作者融入散文的一股靈氣。
徐迅的散文真切而樸實,無論寫什么題材,都能把人物和景物描繪得活靈活現,讓讀者目睹精彩畫面的同時,也能窺見到作者即景生情和即物明理的情感歷程。在《母親像一盤磨》中,有這樣的描述:“母親就像一盤沉重的磨盤,不停地轉著,轉著。做完一天的農活和家務,待母親自己洗完澡,夜已經是很深了,睡意終于浮上母親的臉。但母親依然會走到弟弟的身邊,默默地看他一會兒,說聲‘伢累了!’然后才走回自己的房間。弟弟說,那天夜里,他只感覺母親一離開他的床邊,夜晚一下子就沉靜了,死寂死寂的。一種什么東西在他咽喉哽咽,等屋里傳來母親的呼嚕聲,他也會走到母親的房里,靜靜地望著母親瘦細得像核桃似的小臉……‘這就是娘啊!哥!’”慈母的形象躍然于紙上,你能不為之而感動嗎?《一座山與一個人》寫了與天柱山相伴終生的有緣人,“目送著天柱老人的肉體漸漸消失在天柱山水間,我仿佛看到他化作一股青煙,與天柱山融為一體,雨,很快打濕了人們的衣服,但人們還是久久沒有離開。大家知道,這雨,是上蒼對他最為深情的懷念——是一座山對一個人的懷念。”也是皖河兩岸人們對一個人的懷念。還有像在《雪是大地的糧食》中感嘆到“人啊!是不是真的當有一根白發橫生在鬢角,就沖淡了童稚無暇的浪漫和激情呢?這悄然而生的如雪的白發!”《泥土里的果實》中體會到“但無論如何,它填充的一個時代饑餓的胃,不像現在只是成就我們可嘆的精神鄉愁。”
徐迅散文的語言清新自然,像被雨水沖刷過的葉子那樣鮮亮。再加上擬人、比喻、通感等手法的運用,使其散文意境深邃。《雪原無邊》中寫春雪:“池塘較為具有男子漢的胸襟,大地寬闊而透明的情懷。它周身暗暗滾涌著如春水般溫暖的血液。春雪飄飄,雪落池塘亦無聲。池塘接納了春雪,摟在懷里就融化了它,真的就融為一體了,這有點風中調情的意味。”把池塘、春雨寫活了;《鮮亮的雨》中寫雨:“透過窗戶向外望,我看見桃樹橫斜的枝條,那一串串顆粒狀的雨珠,晶瑩得就像誰拎的一盞盞水燈,與桃的粉紅的花蕾咫尺相持。雨絲均勻飄瀉著,那一白一紅,仿佛一段嶄新的蘇州刺繡,亮麗、嫵媚”,進而寫道:“天空確實沒有風,雨是堅決而有力、毫不猶豫地如一根根銀針,穿梭著編織大地的綢緞。不一會兒,池塘更綠了,大地更亮了,雨撒起腳丫似的,越發滴落的垂直,非常鮮明地顯現出了它的本質——除了鮮艷的鮮,亮麗的亮,它就是下垂的垂,正直的直了。”這是皖河的雨,這鮮亮的雨讓我們心生感動。這些詩意的語言表述具有扣動心弦的魅力,語言的穿透力直抵心靈深處最敏感的地方,會讓讀者產生難以言喻的身心愉悅。
在《徐迅散文年編》中收入了若干讀書小品,我喜歡這些清新和樸實的文字,尤其喜愛作者為同時代作家寫的讀書散記。讀彭明艷的散文集《苦水玫瑰》,讀出了苦水里的一朵玫瑰,這些文字雖淺顯,確又凝重,她的“苦水玫瑰”系列是可以當作一個村史或一個家族史來讀的;讀《火與冰》《鐵屋中的吶喊》等散文集,讀出了余杰的疲憊,余杰對蘇聯解體后“出土文物”般作家的認知,大多是隔靴瘙癢,讓人們知道了一些事實的真相,對專制文化的抨擊卻落入俗套,細看不過是隔岸觀火,人在天涯,缺少了生命的亮色;讀劉慶邦的長篇小說《黑白男女》,讀出了小說的基調是溫暖的,善良構筑著人性的溫暖,小說是對人性溫暖與善良的書寫。徐迅既是讀作家們的作品,也是在讀自己,從這些作品中悟出的寫作理念,會影響到自己的創作,也會影響到這些作家們的創作,正如作者所言:“寫出的作品才會更具有經典意味。”
《徐迅散文年編》一套四本,是徐迅三十余年創作之大成,是他散文創作的階段性成果,也是當代散文創作中的代表性作品。他從皖河出發,深情地回望著故鄉,放眼祖國大地山川河流,期待著他繼續前行,為讀者創作出更多的名篇佳作。這套書精裝印刷,封面設計素雅大氣,是一套不可多得的好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