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寅
(甘肅省公路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70)
高速公路PPP項目投資建設規模大,全線參建單位眾多,建設管理標準高,項目管理工作頗為繁重,信用評價全周期工作量較大,因此積極探索科學合理、精簡高效的評價模式及措施勢在必行。為確保項目建設進度、質量、安全、環水保等各項工作落到實處,不斷提升參建單位履約意識及履約水平,在認真貫徹執行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及行業監管部門工作要求的基礎上,堅持年終評價結果導向,分解年度目標任務,按季度對參建單位現場履約行為進行分階段評價,并配合正(反)面現場會、工作調度會等方式,及時抓好抓牢各階段重點工作,充分發揮信用評價“指揮棒”作用。
鑒于項目參建單位多、采信工作量大等特點,高效利用建設單位現有的內設機構及人員,形成“1+N”評價模式(即1個部門牽頭,其余部門協辦,綜合整理當前評價周期采信依據),快速完成當前評價周期中質量、安全、進度等方面失信行為依據的流轉采集工作,避免個人因素導致采信依據缺漏或重復,充分激發信用評價內部“接力棒”作用。
PPP模式下,建設單位由各出資人代表共同組建項目公司,負責建設項目管理工作,同時派駐股東代表擔任項目管理中質量、安全等關鍵崗位的分管領導,共同實現并維護項目建設的整體效益及各出資人單位的合理利益。在信用評價過程中,建設單位決策層不易快速高效地形成統一意見,各股東單位的協調工作有難度,特別是在當前評價周期內存在現場管控不嚴、標準化施工要求落實不到位等問題的單位,協調難度更大,影響階段性評價工作時效性,制約評價工作的推進。
信用評價中,監理及試驗檢測人員的個人履約行為評價是重要環節,依據《招標文件》《合同文件》《投標文件》等資料對承諾進場的從業人員進行監督考核,是評價工作的必要舉措,同時也是監理及檢測從業人員業績手續登記/截止及變更管理的核心依據。但在實際工作中,受原單位工作調動、個人主動辭職、個人身體不適、建設單位清退等諸多客觀因素的影響,人員變更管理與信用評價程序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匹配現象,從而影響整體評價工作的可靠性。
整體來看,建設單位信用評價工作按照相關評價標準及工作要求有序開展,評價過程嚴謹準確、程序規范,但PPP模式下的新問題仍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空間。
建設單位作為項目管理的“總舵手”,應牢牢把握各項管理工作的“總體航線”,積極組織管理團隊強化對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及政策文件的學習,尤其是《公司法》《合同法》《公司章程》等與PPP模式息息相關的法律文件更要認真學、反復學,健全組織架構,明確決策權限,嚴格履行“三會一層”決策程序,強化事權統一、權責清晰的議事力度,切實緩解股東單位間的協調難度。同時,信用評價嚴格按照會議審批流程確定最終評價結果,確保評價工作規范嚴謹、真實可靠。
項目管理中,內部管理制度是一切管理工作的堅固基石和理論依據。因此,不斷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強化制度建設便顯得尤為重要。PPP模式下,建設單位應積極探索項目管理與績效考核、效益分析、信用評價、爭先創優等業務環環相扣的新模式、新辦法,形成系統完整的業務鏈、制度鏈,促進信用評價與其他日常性業務的交叉作用,以制度為保障,以考評為抓手,進一步強化信用評價管理力度,提高參建單位履約能力,深化股東單位的大局意識。
針對PPP項目參建單位多、采信工作量大、日常管理工作繁重等困難,建設單位可以高效利用現有的內設機構及人員,充分整合人力資源形成“1+N”評價模式,嚴格按照時間節點要求完成評價準備工作,綜合整理當前評價周期采信依據。避免個人因素導致采信依據缺漏或重復,從而提高信用評價結果準確性及資料完整性。
目前,PPP模式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日漸深入人心,并已滲透至項目管理的各個環節。以此為基礎,衍生出“全周期信用評價管理”理念——將信用評價“末端效應”升級為“全鏈效應”,不局限于日常巡查、專項檢查、通報整改等業務,自始至終貫穿至項目管理各個環節,在設計變更、合同履約、進度糾偏、現場質量安全管控、環水保管理、試驗檢測、監控量測等工作中,強化信用評價結果導向的認識水平,提高各部門業務人員的評價意識。
信用評價體系建設在全國交通運輸行業誠信體系架構中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提高行業整體服務水平、健全市場不良信用信息管理的關鍵一環。PPP模式下,信用評價工作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了許多新難題,建設單位要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完善管理程序,進一步提高參建單位履約水平,積極協調股東單位之間的溝通對接事宜,共同實現項目整體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