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編輯部
服務區火了,而且有越來越火的趨勢。從2020年國慶黃金周,以江蘇陽澄湖、芳茂山為代表的幾大“網紅”在微博刷屏,拿下“江蘇高速服務區甲天下”的熱搜開始,各地仿佛一夜間開啟了服務區“創網紅”模式:全國首個文化體育主題服務區、貨運主題服務區、“現代工業+水鄉龍舟”雙主題服務區、非洲風情服務區……一個個令人眼花繚亂的名字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
歸納起來,大家做的都是同一件事——推動服務區品牌化。說白了,就是創品牌,通過打造自家專屬的“網紅大IP”,塑造個性,提升服務,引發話題,增加知名度,吸引客流,創造效益。總體來講,這當然是好事,客觀上引領了比學趕超的行業新風潮,推動服務區又一輪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不少人開玩笑表示:誰家要是沒幾個“網紅”服務區,都不太好意思跟同行聊天。
針對這一現狀,本期“第一觀察”《服務區迎來品牌時代》,專門向全國23個省份的25家省級服務區運營管理單位發放了調查問卷,梳理了當今品牌發展態勢、面臨的主要問題,并特邀行業專家,闡述了下階段服務區領域幾種主要品牌類型的發展路徑,還以廣東、江蘇、安徽三省為例,分享了個性化的品牌創建及落地實施方案。
值得思考的是,上述問卷調查結果,和本刊在全國多個省份開展實地調研了解到的情況并不完全吻合。以“品牌創建的必要性及目前進展”一項為例,問卷反饋顯示,95%以上的受訪單位啟動了品牌創建工作,其中44%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品牌。但此前開展的系列服務區暗訪顯示,這個結果似乎“過于自信”。目前,存在基本服務功能不齊全、設施陳舊缺失、衛生間臟亂差、水龍頭沒水等情況的服務區并不是個例,很難佐證問卷中“95%創品,44%精品”的結論。
這種反差,在一定程度上很能說明問題。
首先,很多單位對品牌創建的理解不準確。誤把開展包含部分品牌元素的工作,與品牌創建混為一談。認為只要想個好聽的名字,設計個好看的Logo,配一些引經據典、辭藻華麗的注解,就是品牌。殊不知,那只是品牌的一些外在表現形式,如果沒有內涵做支撐,充其量只是文字游戲。很多“三空”品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打造出來的,內行看不懂,外行記不住,單位用不上,公眾不買賬,就更別談落地開花了。
其次,很多單位品牌創建的路徑不正確。創品牌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工作,需要專業的團隊,憑借專業的知識,拿出專業的手段,才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為此,要么借助外援,請專業團隊開展咨詢輔導,量身定制;要么自己“補課”,通過系統學習,以專業范式科學推進;要么招聘專業人才,專職專干,強力推進。反觀目前很多單位,既沒有專職部門牽頭,又沒有品牌專員全職推動,讓其他部門的同志“兼職”“捎帶腳”來完成這項專業任務,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第三,很多單位對自身品牌需求的認知有偏差。實事求是地說,并不是所有單位都適合跟風創品牌。各省份、各單位的情況千差萬別,對那些面積小、車流量少、“家底薄”的服務區而言,當務之急是扎扎實實地滿足好公眾的基本需求,先會走,再學跑,先把必答題做完,再去做加分題。舉個不恰當的例子,一家社區小賣店,一出手就非要按大型商業綜合體的標準來打造自己,既無必要,也不現實。
品牌不是噱頭,更不是花架子,它始于需求,基于品質,成于口碑。每家服務區先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所處發展階段,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定位,務實地把“品”做好,自然能贏得司乘的認可和公眾的好評,屆時,“亮牌”是水到渠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