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英,陳 衛,梁國軍,劉振權
(北海職業學院,廣西 北海 536000)
培養適應行業企業發展所需人才,服務社會經濟和行業發展,是職業教育的社會責任和辦學目標。為了主動適應制造業產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提升專業服務地方經濟和行業發展的能力,必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1]。項目建設前,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群的實踐教學缺乏企業元素及對口專業實踐基地,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缺乏真實工作環境實踐鍛煉的平臺,同時頂崗實習及就業中,無法落戶對口崗位工作。此外,由于受校內實踐教學條件的限制,以及原有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缺陷,導致職業能力的培養未能完全適應中國制造業的優化轉型要求及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為此,創新人才培養,深化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建設思路,積極探索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2]。
分析學生學情,以學生發展為培養目標,依學校教學條件、校企合作基礎、師資條件等,進行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群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探索出適合培養本專業群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創新模式。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的人才能夠適應行業企業發展的需要[3],能夠迅速適應制造業產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能夠滿足技術飛速發展的社會人才需要等。為此,確立了通過“工學循環、教做循環、學練循環”等“三循環”人才培養,深化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建設思路,積極探索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為真正實現“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校企雙師聯合培養”夯實基礎。從而培養出既有專業技能技術職業素質,又有思想政治人文素質的人才,適應新時代專業崗位人才需求,提高本專業的人才競爭力[4]。
我院工業機器人專業群重組之前的人才培養模式未能很好地達到新時代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則急需重組工業機器人專業群,即以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為龍頭,以機電一體化技術和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為兩翼。根據學院的專業校內外設備、專業師資、校企合作等資源,以及專業群、學生學情等情況,專業群秉著以學生為中心,開展“工學循環、教做循環、學練循環”這三個循環的實際性探究及驗證。“三循環”人才培養模式,是對原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深化改革,也是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同時實現產教深度融合,最終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與深圳大強智能有限公司合作開辦“北職大強班”,發揮校企雙元各自資源優勢,共同制訂人培方案,共同分擔教學與培訓任務,實施分段式“工學循環”培養。具體做法是:首先,校企共同面向專業群三年級招收“北職大強班”學生,班級規模達25人;二是學生在學校完成通識課程、專業基礎課程;三是學生深入企業工作崗位,由企業選派專門專業師傅指導,引入企業培訓課程,結合企業轉型優化對專業技術技能的需求、以及崗位職業資格的要求,在工作中完成針對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職業素養、面試應變能力等具有較強實踐性的職業技能學習。第一階段完成后,進入第二階段,依此類推進行其他階段的學習。
通過工作、學習交替循環,促進學生“學、練、思、行”相結合,培養既具有職業崗位必需的策略性技能,又具有職業基本理論及價值觀念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探索踐行現代學徒制。
面向工業機器人工作站系統集成、智能制造數字化生產線系統集成等技能復合度高的崗位群,聚焦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與北京華航唯實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簽訂“訂單班”合作協議,在二年級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群共招收了20名學生組建“北航航實班”。從實訓基地共建、教育資源共享、學生就業等方面入手,校企聯合培養人才。通過“教做循環”的方式實施合作,先在學院由企業師傅講授企業定制課程,學校教師講授專業基礎課和其他課程,然后到企業進行教學內容見習,最后根據見習發現的問題調整教學內容和實踐方式。教師教、學生做,教做循環培養,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第一輪完成后,進入第二輪,循環進行。
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群以技能競賽為抓手與北京華航唯實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辦強技“創新班”,校企共同制定人培方案,按標準在專業群學生中面試選拔,不限年級,每班20人左右,高年級學生畢業離校后,從低年級學生中選拔補充,學生畢業后由合作企業錄用。校企共同組成專業指導教師團隊,以技能競賽為抓手,按照競賽規程要求,開展教學訓練。學校教師負責基礎性教學及訓練指導,企業師傅負責提高性及賽前強化訓練指導。學生通過邊學邊練,一方面掌握智能制造類專業相關課程中包含的各項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能,另一方面提高專業技能的應用和應賽能力;更重要的是:經過學練循環,促使學生反思自身不足之處,不斷改進學習、訓練方法,強化技能薄弱環節,達到“以賽促學,以賽強技”的效果,真正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校企合作開辦“冠名班”“訂單班”“創新班”,實施“工學循環、教做循環、學練循環”人才培養,校企面向專業群共同招生、訂單輸送,聯合培養,初步實現了“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校企雙師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在項目建設期間,專業群學生參加學生技能競賽獲得突破性的成績,共計獲得全國二等獎1項,省部級共28項(其中一等獎1項,自治區級二等獎4項);地市級共12項(其中二等獎以上2項)。專業群學生畢業頂崗實習期間,深受用人單位歡迎,在企業、行業及社會上有良好聲譽,個人和集體多次受到企業公開表彰。近三年,為北部灣經濟區及制造業集中的地區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200多人,畢業生年平均就業率93.07%,為實現經濟建設快速健康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在實施“北職大強班”“北航航實班”“創新班”過程中,建立科學、可行的“校企融通、產教一體、共建共享”合作機制是關鍵。如簽訂協議、精準安排班級的產教融合實訓課程,落實頂崗實訓教學計劃等,確保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順利推進。
將大部分學生輸送到企業實踐,提升學生的技術技能和崗位職業素養的同時,要積極引導學生將頂崗實習與就業相結合,按崗就業,促進對口就業率提高和就業崗位質量提升。
將專業教學標準與企業的工作流程、崗位規范深度融合,有效提高專業在行業中的影響力。具體表現在:一方面專業教師能夠準確把握企業的技術標準,不僅為行業企業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和技術服務,也真正參與企業技術開發,為行業企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另一方面,專業核心技術得到行業企業的認可,不僅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更能有效提高專業在行業企業中的影響力,實現校企相互支撐、共同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