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麗
(烏魯木齊市達坂城區河湖管理中心(水利管理站),烏魯木齊 830039)
達坂城區地處烏魯木齊市東南端80 km,水資源相對豐富,總量達7.32億m3,占全市水資源65%,其中白楊河流域地表水資源量為2.59億m3,地下水天然補給量為0.51億m3,白楊河流域水資源總量為3.1億m3,主要以冰雪消融補給為主。
達坂城灌區自西漢就開始墾殖,農業生產歷史悠久,是古老的灌溉農業區。位于白楊河流域上游,主要灌溉用水為發源于博格達峰的黑溝、阿克蘇、高崖子河3條白楊河支流,3條支流平均年徑流量分別為0.71 億、0.99 億、0.89 億m3,河流流入山前洪積扇,經狹長的溝谷后進入沖積平原。灌區位于山前沖洪積戈壁平原,現狀灌溉面積8.45 萬畝,其中黑溝灌區2.45萬畝,阿克蘇灌區2.9萬畝,高崖子灌區3.1萬畝,高效節水面積為0.03萬畝,僅占總灌溉面積的0.36%,常年以種植青貯玉米、苜蓿、蔬菜、薯類、雪菊為主,牧業主要為人工草場。土壤以潮土、沙壤土、礫質棕漠土和灌溉棕鈣土為主,土層薄、土壤保水性差、漏水快、有機質含量較低、肥力較低。灌區工程已初具規模,基本形成了蓄、引、輸水系統,主要為1座平原水庫、5座引水渠首、275條輸水渠道(干渠5條,支渠47條,農渠223條)。現狀灌溉用水水平較低,灌區綜合畝均用水量為793 m3/畝,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43。
(1)農業水資源利用率低。灌區農業生產模式較為傳統,農戶水權觀念意識淡薄,水權制度改革推進緩慢;未實施灌溉定額,高效節水灌溉普及率低,農田串灌、漫灌現象普遍,農田退水量大;未建立節水獎勵機制,節約型灌區創建工作滯后,用水總量控制和水資源管理較為粗放。
(2)工、農業、生態用水比例嚴重失調。灌區灌溉面積過大,灌溉方式粗放,用水過多,導致現階段工、農、生態用水比例嚴重失調,用水結構明顯不合理,工業用水僅占4%左右,而農業用水占流域總用水的比例則高達81%,擠占了生態用水,使流域生態用水難以保證,與生態用水矛盾日益突出。降低農業用水,有效保障生態用水成為灌區節水管理的一項緊迫任務。
(3)灌區上游無控制性工程。灌區引水受天然河道來水影響,雖然河流徑流年際變化不大,但源流多以冰雪消融補給為主,年內分配極不均勻,春季河流水量小,造成春旱、夏洪、秋缺水,水資源未能充分利用,水資源利用率低,灌溉保證率較低。
(4)灌區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灌區內阿克蘇渠首、高崖子渠首、分水涵閘等大多都是20世紀60~70年代興建的,設計標準低,缺乏養護管理,大部分閘門砼結構老化、破損、漏水、啟閉設施銹蝕、消能設施基礎掏刷、引水流量不足、泄洪閘泄洪能力不足等,急需進行除險加固,恢復引水能力。現有渠道總長716.6 km,其中干渠91 km,支渠276.9 km,農渠348.7 km。渠系大多采用干砌卵石襯砌單防滲,建設標準低、襯砌老化、年久失修、砼工程碳化剝落、滲漏損失嚴重、完好率較低,田間工程設施缺乏配套,水資源浪費較嚴重。水利工程維修養護費用來源渠道較為狹窄,資金投入少,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發展較慢,參與供水管理積極性不高,未建立完善的管理模式和運行管護機制,灌區水利設施長期存在“重建設,輕管護”問題[1],運行管護不到位,直接影響水利工程運行安全性和有效性。
(5)用水計量設施不完善。尚未建有現代化、信息化、自動化的水資源監測計量系統,仍沿用落后的傳統人工模式,計量率低,不能為計量收費及用水定額管理提供可靠的精準數據,嚴重影響灌區農業用水總量指標的落實,制約了農業水權改革的實施。
(6)農業水權改革基礎條件薄弱。灌區農業水權制度改革具有地域性,需要良好的農業設施條件和綜合環境,足夠的人力、物力、資源和內生動力,更需要各部門緊密配合和農民用水戶的理解和支持[2]。總體來看,達坂城灌區農業水權改革各項基礎條件仍較薄弱,政策和資金上支持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硬件、軟件升級改造力度還不夠。加之農業水權的確定受水資源的流動性、空間性、更新性等諸多因素影響,落實灌區水權制度改革工作綜合阻力較大。
(7)專業人員欠缺。基層管理隊伍人員少,且大部分人員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欠缺水利工程檢查、觀測水情、水文預報、水資源合理調配與灌區標準化建設等相關專業知識,難以為灌區水利工程維修改造建設、科學合理化管理、運行管護等提供技術支撐,嚴重制約灌區標準化、信息化發展。
(1)實施灌溉面積退減、高效節水措施。將灌溉面積控制在合理的范圍,是控制農業用水量的最直接、最有效措施。大力發展滴灌、微灌等高效農業節水灌溉,也是減少農業用水的有效途徑之一。要加快建立和發展節水型農業模式,退耕基礎條件差、耗水量大的部分灌溉用地,促進灌區節水事業得到全面發展,同時出臺退地減水、促進農業高效節水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通過政策傾斜、典型示范等方式,加快實施退地減水,促進農業高效節水發展的基地機制,引導農戶從傳統灌溉向高效節水灌溉模式的轉變。根據《新疆用水總量控制方案》,要加大落實達坂城區2021-2030 年退減耕地5.8 萬畝、發展高效節水面積7.6 萬畝的退減和高效節水目標任務,實現2030年農業用水量較現狀減少0.97億m3,占現狀農業用水量的33.4%。同時,結合灌區供需分析結果,適度開發地下水資源,由現狀開采742萬m3增加到2076萬m2。
(2)落實農業水權分配制度。緊緊圍繞“用水總量控制,定額管理”目標,核清灌區內可分配農業水量。結合土地清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和不動產登記等成果,精準摸底各灌區耕地面積,核實農戶灌溉面積。根據灌區氣候、土壤、灌水方式、農作物生長期及需水特性等因素,參照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農業灌溉用水定額》(DB65/3611-2014)標準,按照“畝有定額,戶有總量,以地權確定水權”原則,結合歷年實際灌溉面積及取用水量,分析灌區現狀年取用水合理性,科學核定達坂城區不同農作物農業灌溉用水定額,并充分考慮計量點到田間的渠系損失的合理確定。用水定額根據不同時期用水總量指標、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數、種植結構適時進行調整。農業水權證應明確具體的灌溉面積及用水量,采取動態管理、定期核定,期間因許可水量、土地流轉或土地用途發生變化而導致農業水權轉移變化的,需及時重新核發[3]。構建區河湖管理中心(水利管理站)、鄉鎮水資源管理辦公室、農民用水組織協會等各層級水權交易管理單位,層層建設水權交易信息化管理平臺。按照水權交易程序,審定水權交易指導價格,建立水權交易臺賬,辦理水權買賣、回購等不同方式的交易手續,上報和發布供求信息等,為水權交易提供便捷、高效的即時服務。
(3)提高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目前灌區農業用水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43,農業節水潛力較大。要依托渠道防滲改造工程和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建設,加快提升渠首工程、輸配水工程、骨干排水工程、渠溝系建筑物及配套設施建設,不斷增加農業高效節水的投入,大力發展微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進一步提高田間水利用水平和效率。通過加大渠道防滲力度,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和實施退耕封育等措施,逐步減少農業灌溉用水量,到2030 年,實現農業用水比例下降到66.6%,與現狀年相比可形成農業節水0.97 億m3。其中通過渠道防滲常規節水0.17億m3,高效節水灌溉節水0.15 億m3,實施退耕節水0.65 億m3,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62。
(4)加快水利工程全面改造升級速度。重點在大中型灌區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中央小型農田水利(農業高效節水)等工程方面爭取中央、自治區資金和政策支持,加快阿克蘇河上的控制性水利工程申請建設步伐,采用堤壩式開發型式,在滿足下游生態供水的前提下,以灌溉、供水為主,從根本上解決阿克蘇河下游灌區春旱缺水問題;對阿克蘇渠首、高崖子渠首進行除險加固,提高灌區的引水保證率;加快阿克蘇鄉干渠、三鄉一鎮支渠防滲工程改造,減少水資源在輸送過程中的損耗;制定《達坂城區水利工程運行管理制度》,落實灌區水利工程設施定期檢查、管護、修復等制度,拓寬灌區水利工程維修養護費用來源渠道,解決灌區水利工程長期存在的“重建設,輕管護”問題,逐步提高水利工程的完好率,保證其運行管理效果。
(5)加快供水計量設施信息化。精準的計量設施是有效控制農業用水總量的關鍵,也是落實農業水權制度,實施限額管理、計量收費、水價機制和獎補機制的重要抓手,要加快已建灌區工程配備計量設施的改造;新建、改擴建工程計量設施的建設;灌區骨干工程全部實現斗口計量供水,小型灌區和末級渠系根據管理需要細化計量單元;使用地下水灌溉的要計量到井,推行“井電雙控”等智能計量方式,完善供水計量設施信息化。只有提高農業用水自動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不斷完善計量設施及監測設備,才能科學客觀地評估和計量農業用水,為更好地落實灌區高標準管理提供數據支撐。
(6)培育農民用水合作組織。按照“政府引導、農民自愿、依法登記、規范運作”的原則,大力推進以廣大農戶參與灌溉管理為核心內容的灌區基層管理體制改革,鼓勵創新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發展模式,適應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充分調動農戶參與灌溉管理的積極性,引導農業用水大戶的加入或創辦農民用水者協會,爭取參與農戶達到全覆蓋。將水權分配到協會,由協會自主管理分配到戶,配水到戶,末級渠系維護費委托水管站收取改為協會收取,建立會員參與工程決策與建設、工程管護、用水管理、水費計收管理、財務管理、獎懲制度等管理制度,實行民主決策、自主運營、規范管理,提高農民用水者協會專業化程度,提升工程管護水平。
(7)建立農業節水獎勵機制。建立健全易于操作的農業用水節水獎勵機制,確定獎補標準及方式。對積極推廣應用工程節水、農藝節水、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等實現農業節水的用水主體給予獎勵;對于未發生實際灌溉,因種植面積縮減或者轉產等非節水因素引起的用水量下降,不予獎勵。獎勵標準應依據定額用水量與實際用水量之間的節約水量計算確定[4]。
(8)強化灌區標準化管理。強化灌區規范化管理,嚴控各灌區農業用水總量,切實落實“三條紅線”指標要求,全面推行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制度[5],編制年度供用水計劃,細化分解農業用水總量指標到用水主體,不斷縮減農業用水,及時調整生活、生態及農、工業用水結構,制定灌區供用水管理制度,完善水量調度制度,編制灌區水量調度方案,做到水量調度及時、準確。建立健全工程日常管理、工程巡查、觀測及維修養護制度[6],落實工程設施及設備的管護主體,確保工程設施與設備狀態完好。通過嚴控用水總量,加強灌區水利工程管護,實行以供定需、定額灌溉、節約減價、超用加價的經濟激勵機制[7],穩步推進灌區標準化、現代化管理,逐步提高灌區管理水平,確保灌區運行安全和充分發揮工程效益。
(9)加大技術人員招錄及培訓力度。加大專業技術人員招錄力度,優化人力資源配置,組織人員定期參加專業技能繼續教育培訓,及時學習現代灌區灌溉管理理念與思維模式,摒棄傳統落后的僵化行為規范,強化灌溉信息化管理實操技能[8],掌握新知識、新技術、新技能和新方法,不斷實現灌溉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的自我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