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維鴻
華爾街的對沖基金爆倉事件近日引發全球投資者的關注。一家名為Archegos的對沖基金,因為放杠桿“借錢炒股”被迫平倉,連累了給他融資的跨國大銀行,上百億美元的損失造成全球市場的恐慌。而中國投資者格外關注此事,很大原因是這家對沖基金此次“豪賭”的標的,有相當大一部分是所謂中概股,進而讓很多人腦補出來一個畫面:是不是中概股傳言造成了此次爆倉?
需要首先說明的是,對沖基金只是股票市場上的一類機構投資者;而且,并非所有對沖基金都是習慣于“借錢、放杠桿、豪賭”的投機客。專業角度看問題,關注美國金融體系健康,必然要質疑借錢給“賭徒”、又遭遇巨大損失的跨國銀行:高盛、摩根士丹利、富國、瑞士的瑞銀和瑞信,以及日本的野村。顯然,是美國銀行業風險控制的問題,造就了金融賭徒能夠拿到足夠的籌碼放手一搏。更可怕的是,美國金融市場已經過度虛擬化,衍生品表面看設計越來越精細,隱藏的金融杠桿卻越來越高,恰恰為金融賭徒提供了工具,也增加了監管機構“穿透”資產和資金的難度。
正是看到部分對沖基金的天生賭性和衍生品市場的負面影響,次貸危機后,美國政府試圖通過“多德-弗蘭克法案”收緊對家族信托、對沖基金的監管。但是,法案在執行中受到很多金融既得利益集團的掣肘。美國監管機構也為了提高市場流動性“不經意”地偷工減料,直接釀成此次爆倉事件。
為賭徒融資的銀行也難辭其咎。大家應該還有印象,春節期間美國股市的一支“垃圾妖股”游戲驛站,被投機客反復炒作,交易“多頭、空頭”雙方背后都不乏融資機構的身影。
妖股炒作、基金爆倉,都是股票市場亂象。從央行角度,美聯儲超級量化寬松政策,讓大銀行資金成本幾乎為零,而為股票投機機構貸款融資,又是高收益的業務,各大銀行為了搶奪高杠桿的對沖基金“優質客戶”,在內部風險控制上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也就不難理解了。
可見,美國超寬松的貨幣政策、未被嚴格執行的監管法案,造就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最終釀成此次爆倉事件。這個“鍋”顯然不應該由中概股背。畢竟,中概股會計準則的監管問題,早就不是什么新聞。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中美兩國的監管機構,都在積極協調,降低會計準則的技術問題對市場估值的沖擊。這幾年,遭到美國不懷好意政客詆毀,每年新增的中概股IPO數量不降反增,恰恰說明兩國企業界的理智和智慧。
至于政商投機客拿中美關系說事,在金融市場和輿論場上煽風點火,更多是別有用心。從技術上,2021年美國面臨通貨膨脹抬頭的壓力,金融市場對應資產價格的泡沫破裂風險。近兩個月,中概股的價格下跌風險,遠低于去年被爆炒的很多美股板塊,例如著名的大市值明星股票特斯拉,一度從今年二月初最高價格900美元每股,短短一個月就跌到每股540美元。
歸根到底,近期美國金融市場的亂象,并非是為中國的高科技企業融資。相反,美國實體經濟早就不能給股票市場足夠的IPO投資標的。過去二三十年,有增長潛力的中國資產赴美國上市融資,大大緩解了美國金融投資的資產荒,鞏固了美國資本市場全球領頭羊的位置,對中美兩國是一個雙贏的“資金、資產、資本”合作。
隨著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特別是中國民間資本的積累,中國老百姓手里有錢了,很多優質企業再不用大老遠跑到美國融資。因此,對于中美金融領域的合作風險,更應該擔憂的,恰恰是美國金融體系。只有持續維護一個適度監管的市場環境,輔以正常化的貨幣政策,才能保持美國資本市場對全球優質資產的吸引力,保住華爾街的全球金融地位。
對中國而言,一方面要吸取美國股票市場的教訓,嚴格控制商業銀行為股市投機行為融資,嚴格控制各類投資基金的股市杠桿率,貫徹證券公司融資融券的風險控制細則,適度發展衍生品OTC(柜臺交易)市場,堅決不能讓商業銀行的儲戶資金流向股市投機。
另一方面,化解中概股爭論、遏制跟風投機科技“騙補貼”的最好辦法,就是鼓勵多層次資本市場緊密服務科技企業,用現代金融服務發明成果轉化、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積極鼓勵已上市的傳統產業企業通過并購高科技標的,實現業務模式轉型升級。這幾年,便利化股票增發、科創板創立、注冊制改革,都是這方面股票市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的重大體現。▲
(作者是甬興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環球時報202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