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樹廣
2020年11月9日,持續45天、造成5000余人傷亡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納卡)武裝沖突迎來轉機。俄羅斯總統普京、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亞美尼亞總理帕希尼揚在線簽署關于在納卡地區全面停火的三方聯合聲明:阿亞雙方承諾立即停火,將各自部隊停留在所在地域,交換戰俘;亞方向阿方交還納卡周邊5個區;俄方第一階段向納卡部署400人的維和部隊,隨后增至2000人;期限5年,無任何一方反對將延長5年。
輿論認為,停火協議表明,“阿勝亞敗”,也表明亞美尼亞自1992年取得的軍事優勢已蕩然無存,不得不作為“失敗者”簽下“城下之盟”。協議也說明,土耳其作為“新玩家”已正式走到納卡沖突前臺,極可能扮演與俄羅斯同樣重要的角色。俄、土、歐、美、伊朗等在外高加索地區的大國博弈已進入新階段。
以基督教為國教的亞美尼亞人和信奉伊斯蘭教的阿塞拜疆人,同為歐亞大陸內陸古老民族,算上格魯吉亞,它們統稱為“外高加索三國”,西方習慣稱之為“南高加索三國”。橫亙在里海和黑海之間東西走向的大高加索山脈將該地區一劈兩半,北高加索位于俄羅斯境內,經常發生恐怖事件的車臣、印古什和達吉斯坦等俄聯邦主體都位于這一地區。外高加索地區地理位置更為顯要,處于歐亞大陸的結合部位,溝通了基督教、東正教和伊斯蘭教等多種文明,但是,宗教和文化的復雜性也埋下了沖突和戰爭的種子并延續至今,所以,有人稱該地區為“高加索火藥桶”。
納卡地區位于阿塞拜疆西南部,居民多為亞美尼亞族人。納卡面積僅為4400平方公里,屬山地地形,人口近15萬(2017年),蘇聯時期為阿塞拜疆加盟共和國內的一個自治州。
由于歷史等原因,納卡地區的亞美尼亞族人一直謀求將自己并入“祖國”亞美尼亞。1988年2月的蘇聯末期,納卡州蘇維埃(議會)趁亂要求把本區劃歸亞美尼亞加盟共和國管轄。同年6月,亞美尼亞最高蘇維埃表示同意接管納卡州,但阿塞拜疆方面堅決拒絕變更領土的任何要求。當然,蘇聯最高立法機構——最高蘇維埃也不同意改變納卡州的行政區劃。此時,納卡州的亞族人與阿族人的暴力沖突愈演愈烈,令蘇共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大傷腦筋。這一時期,多民族國家蘇聯的民族問題的火藥桶已被點燃,民族矛盾沖突愈演愈烈。
1991年蘇聯解體后,納卡沖突激化,阿亞兩國于1992年兵戎相見,史稱“第一次納卡戰爭”。亞美尼亞軍隊在駐亞俄軍的暗中支持下,占領了納卡及其周邊原屬阿塞拜疆的7個州,擴大了納卡面積,在連接納卡與亞美尼亞之間的交通咽喉——拉欽走廊周圍地區形成了可靠“安全屏障”,確立了軍事優勢,一直保持到不久前。1994年,阿塞拜疆總統老阿利耶夫,也就是現總統小阿利耶夫的父親,屈辱地在全面停火協議上簽字,從此雙方一直處于敵對狀態。
此后,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成立了由12國組成的“明斯克小組”,俄、美、法三國為該小組聯合主席國,但解決納卡問題的外交談判將近30年來沒有取得任何進展。相反,隨著2018年帕希尼揚成為亞美尼亞總理,亞美尼亞立場更加強硬,甚至提出讓非法的納卡共和國代表參加談判,談判走入死胡同。這一切讓已成為阿塞拜疆新總統的小阿利耶夫越來越覺得,只有發展經濟、增強軍力,才是解決納卡問題唯一途徑。
現在簽署的“以土地換和平”的停火協議,受到世界各國歡迎。軍事分析家普遍認為,協議達成的主要原因是亞美尼亞在軍事上潰敗,所以不得不答應“吐出1992-1994年占領的80%的納卡周邊5個區的土地,為政治解決納卡問題開辟了道路”。有國際評論員認為,盡管阿塞拜疆在盟友土耳其的鼎力支持下取得了軍事上的優勢,但又不想得罪強鄰俄羅斯,此時見好就收,可為最終解決納卡法律地位贏得主動。
引人注目的是,停火協議是在俄羅斯總統普京親自斡旋下達成的。2020年9月27日沖突爆發以來,國際社會、特別是解決納卡問題的“明斯克小組”成員國俄、美、法三國積極斡旋,阿、亞兩國外長10月10日和20日曾先后在莫斯科和華盛頓舉行談判并達成停火協議,但最后都未得到執行。
千鈞一發之際,普京認為時機到了,親自給帕希尼揚和阿利耶夫打電話,軟硬兼施地做斡旋工作。同時,他又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通電話,尋求對方理解和支持。
協議的簽署展現了普京獨特的個人魅力,反映出俄羅斯外交藝術的成熟和老辣。外界認為,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本國的危機情況下,俄羅斯在歐亞地區仍擁有強大的政治、外交、軍事、經濟等杠桿,可借此保證自己歐亞地區“仲裁人”的關鍵角色,成為納卡沖突最大贏家——在納卡地區單獨部署俄維和部隊,成功地使外高加索地區繼續成為俄羅斯的“后院”。
在近半個月的納卡沖突中,土耳其提供給阿塞拜疆的軍用無人機等高科技裝備發揮了重要作用,土所支持的敘利亞雇傭軍的參戰也使莫斯科十分頭痛,安卡拉的實力已今非昔比。這也是普京不得不同意與土方成立納卡停火聯合監督中心的原因。? ?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2020年11月11日在議會自豪地宣布:我們將與俄羅斯一道參與納卡維和行動。
2020年11月10日,當得知自己的國家簽署“城下之盟”后,一向爭強好勝的350萬亞美尼亞人哭泣了,憤怒了,數千示威者聚集到首都埃里溫市中心廣場抗議吶喊,要求廢除和平協議,痛罵帕希尼揚是“叛徒”,要求他立即辭職。
憤怒的抗議者繼續向議會大廈進發,頃刻占領了議會大廳,不僅當眾肆意羞辱執政黨議員,更將主持會議的議長米爾佐揚打翻在地,拳腳相加,直到打到鮮血披面,不得不送到附近醫院重癥監護室做手術為止。
議會大廈內,以“繁榮的亞美尼亞”為首的17個反對黨代表慷慨陳詞,簽署共同聲明,指責現政府政策破產,要求帕尼希揚總理必須引咎辭職,代之以一個全新政府,解決國家當前政治軍事危機。這一幕再次說明,2018年由總統制轉為議會制的外高加索小國亞美尼亞并未結束政治內斗,實現國家轉型之路“道阻且長”。
與埃里溫悲憤和失控的場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勝利者”阿塞拜疆的首都巴庫沸騰了,彌漫著歡樂的節日氣氛。常駐此地的中國商人張明小姐(化名)告訴記者:一聽到協議簽訂的消息,巴庫大街小巷的汽車笛聲響成一片,到處是飄揚的阿塞拜疆國旗和土耳其國旗,“你甚至有種身在土耳其的感覺”。
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發表聲明說:巴庫一直希望俄羅斯與土耳其在解決納卡沖突中發揮平等作用,今天達到了這一點。土耳其維和軍人將與俄羅斯維和軍人一道,在納卡地區遂行和平使命。但隨后,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在“俄羅斯24頻道”電視節目上澄清:普京總統和埃爾多安總統決定成立“俄土納卡停火監督中心”,中心將設在阿塞拜疆領土上,但與在納卡的維和行動沒有關系。
土耳其應在納卡發揮何種作用?對此,俄羅斯和阿塞拜疆之間分歧已久。阿方希望盟國土耳其能與俄羅斯平起平坐,在沖突中發揮相同作用,以制衡莫斯科的壟斷地位。俄方則視自己為蘇聯外高地區的唯一“領導者”,絕不允許土耳其勢力在本地區坐大。所以,設立類似于聯合國維和監督團那樣的非軍事機構“俄土納卡停火監督中心”,既給了阿、土兩國足夠的面子,又保持了俄方在沖突地區派遣攜帶裝甲車等重裝備的軍事部隊的“裁判權”,可謂一箭雙雕。
縱橫國際外交界半個世紀之久的蘇聯外長葛羅米柯有句名言:寧要十年談判,不要一日戰爭。世人希望,有關各方能拿出耐心和勇氣,讓納卡沖突從此走向和解之路!
(摘自《人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