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公元前205年4月,劉邦以為義帝發喪為名,在洛陽新城召集諸侯,打著為義帝報仇,誅殺大逆不道之徒的旗號,趁項羽深陷齊國不能脫身,后方防守空虛之際,率領五國聯軍約56萬西伐項羽。
項羽聽聞以后,留部將繼續在齊國平叛,自己率領3萬精銳南下回援,楚軍從早上開始進攻,到了中午漢軍就開始崩盤了,隨后漢軍便往安徽方向敗退,途中陣亡人數多達數十萬,幾乎全軍覆沒。劉邦帶著十幾個人趁著沙塵暴才得以逃脫,可以說彭城之戰是自劉邦起兵以來遭遇最大的一次慘敗。劉邦退守滎陽以后,在那兒建立起有效的防線,遏制了一路敗退的狀況,但是楚漢戰爭期間劉邦仍然勝少敗多。
到了楚漢戰爭晚期,劉邦率領諸侯聯軍約60萬在垓下合圍項羽,此時項羽手上有10萬軍隊,但是他這一次卻沒能再創彭城之戰以少勝多的奇跡,最終兵敗自刎。
那么項羽在彭城之戰以3萬擊潰聯軍56萬,楚漢戰爭期間又敗少勝多,為何在垓下不能再次創造奇跡呢?
1.楚軍士氣由強變弱
彭城之戰項羽能夠取勝的關鍵因素是楚軍士氣高昂的精銳騎兵,項羽手下的軍隊向來勇猛善戰,是當時天下最優秀的軍隊,而且戰斗力強,那么為什么項羽的軍隊士氣這么高昂呢?
其一,巨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以5萬軍隊大破秦軍主力40萬,使得軍中士氣大振,天下諸侯在轅門拜見項羽,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連劉邦也只能忍氣吞聲接受項羽的封號。彭城之戰在巨鹿之戰一年后爆發,此時項羽霸主的光環還沒有褪去,楚軍士氣依舊高昂。
這一點張良看得很明白,當諸侯群起反抗項羽時,張良設計把項羽的第一把火引向齊國,因為他知道倘若此時與楚軍交戰漢軍沒有好果子吃,果然齊王兵敗被殺。
其二,漢軍是侵略軍,千里迢迢來到西楚國,占領了別人的家園,楚軍此時人人懷著收復自己家園的激情參戰,自然士氣高昂、義憤填膺。
可見楚軍在人氣和地理位置上都占有絕對的優勢,所以楚軍不顧生死與漢軍作戰,以求一戰將敵軍擊潰。
但是楚軍的士氣隨著楚漢戰爭的進行逐漸發生了變化,項羽攻破滎陽以后,劉邦采取“攻其必救”之策,派彭越南下斷了項羽的糧道,迫使項羽回援,項羽一走,劉邦立即攻下滎陽,結果項羽辛辛苦苦用了一年才打下的地盤,沒幾天就丟了。
到了楚漢戰爭后期,項羽兵敗退守垓下營寨以后,已是兵少糧盡,此時漢軍唱起楚歌,項羽不由感嘆“難道楚地都被漢軍占領了嗎?”,此時自稱“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項羽也開始打退堂鼓了,其實此時在楚地,項羽至少還控制著五個郡,但是漢軍的一首“楚歌”引發楚軍的思鄉之情,楚軍瞬間士氣崩潰,當年斷然渡河與秦軍決一死戰的西楚霸王項羽,竟然拋棄自己的10萬大軍,挑選800名騎士連夜逃亡,再也沒有當初破釜沉舟的勇氣。
2.漢軍戰斗力由弱變強
到了楚漢戰爭后期,經過多年的持續戰爭,楚軍已是疲憊不堪,漢軍的士氣卻越來越高漲。
不久劉邦采納張良的建議,采取分賞取敵的方式激發將士們的戰斗力,什么叫作分賞取敵?
張良認為劉邦只有得到韓信、彭越的全力支持,才能戰勝項羽,所以要與之共享天下,張良是想讓劉邦以裂土封王為賞賜調動韓信、彭越的積極性,這就是所謂的分賞取敵。
劉邦采納張良的建議,立即許諾彭越與韓信,只要滅了項羽,睢陽以北一直到谷城的地盤給彭越,陳縣以東一直到大海的土地給韓信,結果他倆接到劉邦的許封以后顯得格外積極,立即出兵匯集垓下。分賞取敵是劉邦戰勝項羽的關鍵所在。
從戰國時期開始,東方六國為了抗衡秦國,先后多次發動合縱抗秦的活動,卻屢遭慘敗,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聯軍組織松散,不便于統一指揮,致使聯合作戰指揮失靈,而漢軍之所以能夠翻盤,主要原因取決于漢軍把黃河以北統一了,壯大了自己的軍事實力。
總而言之,北方的統一代表漢軍的團隊凝聚力得到強化,不再是彭城之戰那些松散的聯軍,而是聚集凝聚力的虎狼之師,統一的調配和指揮能在短時間內對敵軍發動攻擊。
除此之外,北方的統一也意味著劉邦完成了對項羽的戰略部署,自此楚漢戰爭的局勢發生了逆轉,漢強楚弱的局面已經形成。
在垓下之戰爆發前,劉邦吸取彭城之戰教訓,認為自己并不善于指揮大軍團作戰,所以將指揮權交由韓信,劉邦想要打敗項羽,只能依靠韓信。
公元前202年12月,各路漢軍匯集垓下,此時項羽兵力十萬,漢軍兵力多達60萬之眾。其實垓下之戰是楚漢時期最優秀的兩位軍事將領的對決,在過去3年的滅秦戰爭以及后來的楚漢戰爭,這兩位未曾有過敗績的軍事家并沒有在戰場上正面交鋒過,然而他們卻在垓下拉開決定楚漢命運的生死決戰。
韓信將60萬漢軍擺成六道軍陣。
第一道軍陣為主力,共30萬人,分為前、左、右三軍,韓信部將孔熙居左,他的另外一位部將陳賀居右,韓信自己居中突前,目的直擊楚軍,每路10萬人,左右兩翼主要是支援部隊,同時防御楚軍從左右突襲。
第二道軍陣為中軍,共10萬人,由劉邦親自率領,主要是支援韓信的后備隊。
第三道軍陣為后軍,共計20萬人,分為左、右兩軍,周勃居左,柴武居右,每位將領手中10萬人,主要在中軍后,為了防止楚軍從后方突襲,同時也作為預備隊。
布好陣以后,項羽率軍直擊韓信的前軍陣營,雙方打了一會兒,漢軍受到攻擊,韓信看情況不妙開始往后撤退,項羽乘勝追擊,直接殺入漢軍陣營,這是項羽一貫的作風,他太迷信武力,力求速戰速決。
楚軍進入漢軍軍陣后,孔熙和陳賀從側翼襲擊楚軍,同時韓信與劉邦的后備隊開始出擊,對項羽進行圍攻,楚軍成了夾心餅干,項羽兵敗。
反觀兩次戰役,地利、人和都發生了改變,彭城之戰爆發在巨鹿之戰一年以后,項羽盟主的光環并沒有褪去,他的勢力依舊如日中天,還是大家心目中那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西楚霸王,在這樣情況下,楚軍自然士氣高昂。
垓下之戰爆發前,項羽與劉邦已經在滎陽一帶相互攻伐長達兩年多,楚軍雖然勝多敗少,但是并沒有越過滎陽,進一步往西挺近。由于項羽缺乏謀略,逐漸失去了戰略的主動權,被劉邦牽著鼻子走,楚軍經過幾年的長期作戰,變得筋疲力盡,已經不再是當初的特種部隊。
而此時黃河以北的諸侯國已被劉邦逐一殲滅,完成了統一,他們萬眾一心,已不是彭城之戰時那些組織松散的聯軍,加之漢軍統一指揮得當,兵少糧盡、軍心渙散的楚軍自然不是漢軍的對手。
(摘自“羽馨娛樂最前線”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