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聯合國巴黎氣候協定》為抑制全球變暖設定了一個上限,該上限的值遠低于2℃,理想情況是相對于工業化前水平的1.5℃。世界各國領導人同意在本世紀下半葉平衡溫室氣體的排放,以使人類活動所排放的所有溫室氣體的總和為零。越來越多的國家、機構和公司企業積極響應,宣布了碳中和目標。包括美國、中國、歐盟、科技公司微軟和歐洲機場聯盟等都在積極努力。《自然》評論指出,這雖然令人鼓舞,但實現這些目標非常困難。
現有的計劃很難進行比較,定義相對松散。“零凈值”口號后面相應的詳細內容差別很大。一些目標僅集中在“二氧化碳”上,其他一些則涵蓋了所有溫室氣體。公司企業可能只考慮直接控制下的排放,或者將其供應鏈中以及產品使用或處置中包括在內的排放。有時目標并非旨在減少排放,而是通過抵消來補償。還有一些重要的問題被忽略了。某些行業(例如發電行業)是否應該提早實現凈零關稅,以抵消包括重工業在內的難于減排的行業?期望新興經濟體與長期工業化國家按相同的時間表實現凈零排放是否公平?如果不認真注意這些問題,單一的成就可能會太弱從而無法實現《巴黎協定》的總體減排、氣候的既定目標。
總有人認為模糊的目標總比沒有好。但是目標不明確的代價太高,不能僅僅靠宣布減排來自我安慰。如果不明確定義目標,就無法理解“零凈”目標背后的策略,同時也就無法評估其影響。
《自然》呼吁國家、公司企業和研究人員闡明減排目標的三個方面:減排的范圍;如何確保切實的可行性和公平;以及達標和超越凈零的具體戰略路線圖。期待今年十一月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下一次聯合國氣候峰會上,各國提出具體的環保承諾及方案。
來源:Nature, Vol 591, Page 365, 18 March 2021
原作者:Joeri Rogelj, Oliver Geden, Annette Cowie & Andy Reis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