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推手。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中英國際低碳學院院長趙長穎在接受新華網采訪時,就碳中和愿景下能源綠色轉型的相關知識展開了介紹。
地球表面的升溫主要是由于人類燃燒化石能源,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造成的。溫室氣體對氣候會造成一些不良影響,如海洋升溫、冰川融化以及一些極端天氣的形成。趙長穎指出,人類需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遏制溫度上升的趨勢。因此,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的提出,目的是讓二氧化碳排放盡早低位達峰,為后續的碳中和留出時間和空間。
趙長穎表示,現階段,我國在能源轉型方面面臨能源結構偏煤,實現碳中和的時間緊等諸多挑戰。
在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的條件下,要在較短時間加快能源系統的低碳轉型,提高可再生能源在未來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條件之一。趙長穎談到,碳中和目標下,到2060年,我國未來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將從目前的16%左右提升到2060年的80%以上。能源結構的轉型需要依托先進的能源技術,針對這一點,我國目前主要發展的非化石能源包括水電、核電、生物質能、太陽能和風能,并在新能源、儲能和能源互聯網三大領域進行了科研布局與研發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