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遵雄,盧繼茍
(湖北省水利廳 水土保持處,湖北 武漢 430071)
湖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是國家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地,是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肩負著一江清水北送重任,生態區位重要。湖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涉及十堰市和神農架林區,共9個縣(區)26 951 km2,區內總人口354.01萬人。湖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2015年有水土流失面積5 863 km2,占水源區面積的23.59%,是全省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區域,水土流失治理任務艱巨。“十三五”以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湖北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和水源區人民錨定“一江清水入庫,一庫清水送京”目標,堅守責任擔當,堅持問題導向,持續開展水源區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取得了明顯成效。
全省編制完成的水土保持規劃和生態清潔小流域實施方案等均將水源區水土流失治理納入重要內容,十堰市及神農架林區《2016—2030年水土保持規劃》《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規劃實施方案》編制完成并獲得政府批復。湖北省政府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核制度、全省河(湖)長制水土流失綜合防治任務考核在水源區市(縣)全面建立并實質開展。水源區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連年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湖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辦法》和水土保持知識的宣傳教育,并通過市(縣)黨校水土保持專題培訓、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社會公眾宣傳、湖北省水土保持科普教育讀本進課堂教育、重點治理項目水土保持記者采風等活動開展,持續夯實水源區綜合治理工作基礎。
湖北在水源區將一、二級公路和110 kV輸變電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權下放至十堰市、神農架林區等市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將0.5 hm2≤征占地面積≤5 hm2或者1 000 m3≤挖填土石方總量≤5萬m3的生產建設項目由原須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改為編制報告表,實行承諾制管理,優化了審批流程,提高了審批效率。將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重點工程審批、驗收權限分別下放到市(林區)和縣(市、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基本形成權責一致、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管理體制。
堅持服務與監管并重,對水源區100多名專(兼)職水土保持執法人員進行了系統輪訓。省、市、縣三級聯動對十堰市和神農架林區公路、鐵路、風電等各行業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落實情況進行了全面監督檢查,對少數一、二級公路等違規生產建設項目采取了限批、緩批強制措施,查處了保(康)—神(農架)高速公路等一批典型水土保持違法案件,對生產建設單位違法違規行為起到了震懾警示作用。水源區共審批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459個,對45個生產建設項目進行了水土保持設施驗收,開展監督執法檢查1 339次,印發監督檢查意見552份,查處“未批先建”“未批先棄”“未驗先投”“不依法履行水土流失治理義務”等各類違法行為183起,征收水土保持補償費5 938萬元。水源區水土保持方案編報率和設施驗收率逐年提高,人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以省政府批復同意的《湖北省水土保持規劃(2016—2030年)》以及坡耕地、生態清潔小流域等專項規劃為依據,連續5年將水土流失治理任務分解落實到十堰市、神農架林區及轄區縣級人民政府,以國家水土保持工程項目為重點,統籌發改、財政、自然資源、環保、農業、林業等部門具有水土流失治理功能的工程建設項目,督促生產建設項目業主開展恢復治理,研究制定了《湖北省水土保持工程建設以獎代補試點工作實施辦法》,連續兩年在鄖陽區開展以獎代補試點工程建設,鼓勵、引導社會和民間資本參與水土流失治理,“十三五”以來水源區累計綜合防治水土流失面積3 342 km2。
借助全省水土保持監測網絡體系優化布局及升級改造項目2018年獲國家發改委批復實施的契機,在原有十堰、神農架2個監測分站、鄖西毛獺河等4個監測點的基礎上,對水源區監測站點進行了加密,新增了鄖陽、張灣、竹山3個監測點。投入資金500多萬元,完成了丹江口、竹溪、鄖陽、房縣、竹山、鄖西等6個監測點的標準化改造,對鄖西縣毛獺河監測點配置了自動化的監測設備。連續5年對水源區9個縣(市、區)水土流失動態進行了全覆蓋監測。每年組織對水源區1~2個大中型生產建設項目開展監督性監測,對1~2個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工程典型流域開展治理成效監測評價。
以水利部門實施的水利發展資金水土保持項目、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以獎代補水土保持工程建設試點等工程項目為契機,全力支持水源區精準脫貧和綠色轉型發展。“十三五”期間累計投入資金21 225萬元,其中中央資金19 152萬元,地方配套2 073萬元,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7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63.07 km2,坡改梯1 780 hm2,發展1 213 hm2經濟林,新建873 hm2水保林,種草47 hm2,封禁30 320 hm2疏幼林。6個貧困縣近4.45萬貧困群眾從項目中受益,水土流失治理既提升了綠水青山的“顏值”,又實現了金山銀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