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凱,劉漢青
(石泉縣水利局,陜西 石泉 725200)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高質量生態環境的需求日益增加。在江河源頭及重要水源區,化肥農藥施用過量、面源污染持續蔓延、垃圾無序堆放等導致的水污染,以及水土流失導致的水源涵養能力下降等都威脅著水源區的水生態安全,迫切需要進行治理和改善。石泉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的水源涵養區,為全面提升水源涵養區生態功能,保護縣域漢江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標準,保證“一江清水北送”,2007—2015年石泉縣先后完成了“丹治”一期及二期工程,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21.56 km2(一期422.34 km2、二期199.22 km2),占全縣水土流失總面積的74%,水土流失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為了探索在傳統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措施中融入生態清潔理念和措施,實現小流域更高水平的治理,滿足人們對高品質生態環境的要求,基于尊重規律、尊重自然和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理念,2013年石泉縣啟動了楊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建設,建成后的示范園集水源保護、休閑觀光、清潔產品、綠色產業、和諧宜居于一體,具備科研示范、教育科普、旅游觀光等功能,對推進陜西省的清潔小流域建設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石泉縣隸屬陜西省安康市,位于丹漢江流域,是丹江口水庫的重要水源地。縣域內山大溝深,水土流失嚴重,以水力侵蝕為主,多為中度侵蝕。楊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位于石泉縣城西北3 km的楊柳社區,主要包括后溝和魯家溝兩條小流域,總面積約12.27 km2;屬淺山丘陵區,地貌類型多樣,高低錯落,最大高差約503 m,具有陜南秦巴山地的典型特征;地處城鄉接合部,社區人口密集,2020年常住人口約2萬人。
園區依據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原則,堅持以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基礎,以小流域為單元,在傳統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基礎上,結合面源污染防治、水資源利用與保護、垃圾及污水處理,達到既能治理溝道侵蝕和坡面侵蝕、保證溝道行洪安全,又能控制面源污染、防治水體富營養化、維護流域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目的,同時兼顧環境優美、生產清潔等目標,最終實現小流域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園區建設規劃是在《石泉縣楊柳城鄉統籌試點區規劃》的基礎上,以治理農村面源污染、保護水源地水質、發展生態清潔產業、建設美麗鄉村為核心,建成以“生態清潔、產業示范、休閑旅游、科普教育”為主題的城郊型水土保持生態清潔示范園。按照生態清潔小流域開展治理措施規劃:①以小流域為單元,以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基礎,從“點控制、面治理、流域整體控制”全方位合理配置工程措施,高效利用水資源,構建以蓄積徑流、攔截泥沙為主的溝道和坡面治理工程體系。②采用傳統的小流域綜合治理+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模式,重視土壤侵蝕過程中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針對嚴重水土流失以及長期過量使用化肥、農藥的殘留累積、生活垃圾隨意堆棄、生活污水直排等導致的農業面源污染,開展清潔治理試點。③在小流域治理過程中,貫穿親近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理念[1],流轉土地建設景觀性人工湖或微型濕地,形成流域出口末級水處理系統,并通過河岸生態駁岸、河濱植物帶和自然植被緩沖帶建設實現可持續治理。④充分了解群眾實際需求,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時注重清潔產業發展。通過生態清潔產品種植示范、觀光采摘及循環農業、節水灌溉等,帶動園區和周邊的休閑和旅游產業發展。
針對流域內的水土流失現狀及面源污染特點,園區除采取坡改梯、荒山造林、封禁管護、生態堤防建設、經濟林建設等常規水土保持措施外,結合區域內農村面源污染特點,從規范農戶生活垃圾的集中收集及生活污水的集中排放,多層凈化處理,對村莊、院落進行美化,引導清潔無公害農業種植,發展農家樂入手,堅持坡面、農田、河道、村莊、農村經濟“五同步”,污水、垃圾、改廚、改廁、河道生態化治理“五位一體”的“雙五”創建思路,形成了“凈化—綠化—美化—園林化”的治理模式。
園區分為水保科技試驗區、生態清潔治理示范區、坡面治理示范區、生態清潔產品種植示范區、自然保護與生態修復區5個功能區,形成了4項主要的綜合防治措施體系,分別為:①生態修復措施體系。在自然保護與生態修復區人類擾動較少的中山及山頂地區,荒山造林52 hm2,實施封育管護500 hm2,達到減少人為水土流失、修復生態的目的。②綜合治理措施體系。在生態清潔治理示范區集中院落開展村居環境整治、垃圾集中收集、污水處理和生態農業宣傳普及等;建設了17座人工潛流式無動力微型濕地、2座表面流微型濕地、4個穩定塘、1座溝道型末級水處理小型人工濕地,鋪設污水管1.52 km2,建立分散三格式化糞池、水廁、沼氣池等,設施處理污水能力250 t/d;實施道路綠化2.18 km2,建成庭院綠化示范院落4個,重點治理面源污染,解決水質凈化問題。③清潔農業措施體系。結合當地群眾意愿,在生態清潔產品種植示范區的農田建設生態清潔產品種植基地(枇杷、獼猴桃、櫻桃、桑、茶)20 hm2;建設徑流聚散、節水灌溉系統示范工程,以及全覆蓋園區清潔產品種植基地的噴滴灌節水灌溉示范工程。④生態溝道治理措施體系。在坡面治理示范區的溝道兩側及濕地區域建設生態堤防、水草溝渠4 km,圍繞溝道緩沖帶、過濾帶、濕地系統,促進溝道水生、濕生動植物群落生長,增強溝岸屏蔽帶生態化,恢復溝道治污蓄清的自然功能。
截至目前,園區已完成治理面積9.6 km2,累計投資1 500多萬元。園區先后開展了坡耕地治理、溝溪整治、堤岸綠化、退耕還林、配套坡面水系、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等常規治理措施;針對嚴重水土流失以及長期過量使用化肥、農藥的殘留累積,生活垃圾隨意堆棄,生活污水直排等導致的農業面源污染,開展清潔治理試點;流轉0.53 hm2溝臺田建設景觀性人工湖(生物降解塘)和4座微型濕地,形成流域出口末級水處理系統,并通過生態駁岸、河濱植物帶和自然植被緩沖帶的建設實現“近自然”治理;土地集中流轉后,按照不同功能分區,采取“政府+公司+農戶”模式,積極引進民間資本參與,在示范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態清潔產業發展的同時,實現“以園養園”、可持續發展。
園區科研工作以“保護水源水質,防治非點源污染”為重點,研究“三污”(污水、垃圾、農藥化肥)對水質的影響和水、土互為載體的機理,利用水土保持措施在吸收、過濾、遷移、轉化土壤和水體有害物質過程中發揮的作用,防治流域或區域非點源污染,改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質;按照“凈化—綠化—美化—園林化”的系統化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模式,分析農村污染物的來源和產生原因,以農業生產中產生的農業型非點源污染、水土流失產生的水土流失型非點源污染、農村居民生活產生的農村生活型非點源污染等為重點,因害設防、因需施措。
楊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融水源保護、休閑觀光、清潔產品、綠色產業、和諧宜居于一體,集水保生態清潔示范、科研示范、教育教學、旅游觀光為一體,針對陜西省農村面源污染地域面積大、治理任務重的問題,從治理模式、管理機制上不斷探索、總結,逐步形成了適合陜南秦巴山地特征、群眾樂于接受、切實保護水源水質的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模式,為更高層級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奠定了基礎。按照“整體規劃、坡面入手、清潔為先、截污祛臭、方法多樣、適度美化、綜合治理”的原則,整合資源,梯級推進,通過垃圾集中收集、污水生態化處理、清潔產業發展、過濾帶配置、水草溝和濕地配合,加上村容村貌整治和全方位的墻體彩繪宣傳,全面邁向生態美、自然美、低碳生活、村容整潔、環境優雅的美麗小流域,建成和諧怡人、生態清潔的惠民工程,有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