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陳向國
2021年全國兩會于3月11日成功落幕。
在“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的又一個春天的時空坐標中,2021年全國兩會因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實施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第一年”三大重要節點疊加之時空坐標成功召開而留下特殊印記。這次非同尋常的兩會放眼全局、謀劃開局,擘畫開啟了新征程的施工圖。早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施工圖中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
李克強總理所做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這是“碳中和”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因而碳中和成為兩會熱議焦點之一。此前召開的年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確定為2021年八大重點任務之一。鐵定無疑,“碳中和”在2021年鄭重起航。

作為落實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與碳中和愿景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全國碳市場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我國2011年起在7個省市啟動了地方碳交易試點工作,并取得了積極進展。在此基礎上,今年1月1日,全國碳市場首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涉及2225家發電行業的重點排放單位;2月1日起,《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正式施行,標志著全國碳市場的建設和發展進入了新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國碳市場的建設仍處于初期階段,存在一些短板。“主要是碳交易制度體系不夠健全、配額分配不夠科學合理、管理層級不夠完備等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化副總經理李永林舉例說,《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缺少上位法,目前仍未出臺類似環境保護法、節約能源法等國家層面法律支撐。
全國人大代表、中科煉化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吳惜偉表示,從確立碳交易試點至今已過去10年,全國碳市場籌建已有3年,并在探索交易成果上見到了一定成效。但總體來說,國內碳交易市場的推進并未達到預期目的,企業未能在節能減排上取得效益,主動性不高。
基于當前全國碳市場仍處在發展初期的現狀,多位代表委員從完善碳市場制度建設、加大碳市場金融服務等方面提出對應建議。李永林建議,首先,應加快全國碳市場制度體系建設。立法先行,以較高層級的立法來保證碳市場的權威性,盡快出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為碳市場體系建設提供法律支撐。同時,在《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基礎上,進一步制定和完善相關配套制度和細則,指導企業開展碳交易工作。其次,科學制定碳配額分配機制。建議統一配額分配方法,體現出企業碳排放和減排先進性,通過優化配額總量來有效調節碳價,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提高企業參與碳市場的積極性。此外,建議逐步擴大全國碳市場覆蓋行業范圍,適時將石化、建材、鋼鐵、有色、航空等行業納入碳市場,設計更多的交易品種和準入機制,吸引更多的參與主體,提高碳市場活躍度,提升全社會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參與度。
全國政協委員、中投公司副總經理趙海英提出,應循序漸進完善電力、碳排放權、綠色電力證書等交易平臺。在市場體系未健全前,可考慮將暢通企業直購綠色電力通道作為突破口。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行長郭新明建議,在風險可控的原則下,可研究開發與碳排放權相關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如,推動碳金融產品體系的層次性發展,先積極推廣落地碳配額質押信貸業務,再嘗試在碳交易項目實施中提供碳信用、碳風險管理等金融服務;不斷豐富碳金融衍生品,先試點碳遠期、碳掉期等場外產品,再逐步推動碳期貨、碳期權等場內產品發展。逐步擴大交易主體范圍,支持金融機構有序參與碳市場交易,適時增加符合條件的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參與碳排放權交易。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宋鑫認為,碳交易機制所依賴的碳排放監測核算、報告、核查體系,很容易受人為因素干擾。要對碳交易同類機制的制度設計和實施情況進行深入總結,及時發現和解決機制設計和實施中存在的問題,讓碳交易機制更加有效地引導產業界參與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要大力發展氣候投融資,強化政策協同、標準體系建設和綜合示范,更好地支撐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為企業綠色低碳發展提供助推劑。
“推進碳中和是科技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積極體現。”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建議中說,推動我國科技企業實現碳中和,意義不僅在于科技企業自身的節能減排,更重要的是鼓勵科技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創新,以碳中和為契機,倒逼我國低碳技術轉型。一方面,集中力量攻克能源互聯網、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CCUS)等低碳技術;另一方面,通過和產業互聯網結合,促進經濟社會向低碳、綠色、循環方向發展。目前,中國科技企業實現碳中和面臨著政策、技術等多重挑戰。對此,馬化騰提出了多項具體建議,包括優化數據中心布局,完善綠電采購途徑,鼓勵企業投資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項目等;搭牢碳中和配套基礎設施,推動碳中和市場化;加快綠色技術研發,推動綠色數據中心等低碳技術創新應用,建立一批高技術高能效“碳中和數據中心”;出臺科技企業碳中和指導意見,鼓勵科技企業設立碳中和承諾和目標等。
全國人大代表、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認為,通過對電子終端產品和信息通訊行業的碳中和路線的推進,可以引導和帶動整個產業鏈。這對于企業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路徑,實現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綠色發展,具有非常現實和重要的意義。他建議,一是完善綠色低碳法規標準制定;二是鼓勵企業制定長期低碳發展戰略和碳中和路線圖;三是利用大數據信息平臺推動行業企業綠色數據核查與評價;四是加強源頭治理,帶動供應鏈低碳綠色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鐘茂初在提案中表示,從消費側探索碳達峰、碳中和責任分擔機制和碳排放權配置機制是必要的。他建議,從最終消費需求的角度確立相應的碳減排目標,特別是確立住房、汽車等大宗消費品的碳減排目標。他說,碳達峰、碳中和的中長期目標,不僅是生產者的責任,也是全社會成員的共同責任;要從生產方式綠色化、生活方式綠色化兩個方向著力;不僅要從生產領域探索形成制度機制和行動方案,也應從強化消費者責任的角度探索倒逼碳達峰、碳中和的實現路徑。
本次兩會有關碳達峰、碳中和的提案、議案、建言呈井噴之勢,內容涉及相關的方方面面。本文僅僅是微小的一部分。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化總經理、黨組副書記馬永生7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作大會發言時說,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能源領域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和能源安全新戰略,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馬永生委員提出四點建議:
一是突出節約優先,著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把節能優先方針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堅持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加快油氣“全國一張網”建設,升級高效節能設備,以市場化手段倒逼提升能效。大力培育節能文化,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二是加快結構優化,立足國內保障能源供給。以清潔低碳為導向,加快發展非化石能源,構建多元化能源供應體系。加強新能源發展頂層設計,大力發展氫能,發揮我國地熱資源優勢,深化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完善油氣勘探開發機制,提升儲備能力。
三是堅持自立自強,加快提升科技創新水平。構建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重點圍繞氫能等新能源生產消費、油氣勘探開發等領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集中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
四是深化國際合作,著眼全球拓寬能源渠道。在立足國內前提下,著眼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增強開放條件下的保障能力。以“一帶一路”為重點,深化重大項目合作。深度參與全球能源治理,提高全球配置資源能力。
在低碳發展的大背景下,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受到極大關注,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說:“加速我國碳中和進程,不僅是實現綠色清潔高質量發展和氣候治理的必由之路,也是筑牢我國能源和外匯安全體系的必然選擇。”劉漢元表示,今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站在新的起點,大力推動光伏、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發展不僅能為全社會提供穩定可靠、清潔經濟的電力,為我國經濟內循環提供保障,還能推進能源轉型升級、助力我國減排目標早日實現。他對于可再生能源未來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劉漢元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建議加快推進汽車電動化、能源消費電力化、電力生產清潔化,加速碳中和進程,筑牢我國能源和外匯安全體系。建議通過10年到20年時間,實現我國能源增量的70%以上、存量的50%以上的可再生清潔化替代,實現在加快碳中和進程的同時,將國家能源供給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徹底實現我國能源的安全保障和獨立供應,節省大量外匯支出,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國家戰略安全保駕護航。
二是建議大幅度提高我國“十四五”規劃中非化石能源占比。由于光伏、風電的成本快速下降,非化石能源替代煤電的時機已經成熟。經過仔細測算,建議將我國“十四五”末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2%,并不設上限。
三是建議將我國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內控時間,分別提前到2023年和2050年。從我國能源需求總量、經濟發展增速、落實《巴黎協定》等方面綜合思考和判斷,建議將碳達峰的內控時間確定為2023年、碳中和為2050年,并在適當的時間對外宣布我國碳達峰時間提前至2025年,進一步展示中國的意志和決心,以此與西方發達國家就減排進行談判,達成分階段協議或約定,共同推動氣候治理和能源轉型扎實落地,同時倒逼國內加速向綠色可持續發展轉型。

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全國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將目光聚焦在了貨車電動化轉型方面。他說,根據測算,2019年我國交通行業碳排放在12億噸左右,其中商用車保有量僅占我國汽車保有量的12%左右,卻制造了道路交通碳排放的56%。根據《中國移動源環境管理年報2020》數據,2019年全國貨車氮氧化物(NOX)、顆粒物(PM)排放分別占汽車排放總量的83.5%、90.1%。“汽車行業要實現碳排放達峰及排放污染物治理,貨車的電動化勢在必行。”
汽車產業如何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全國人大代表,上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虹和全國人大代表、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則認為應加快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政策配套,完善相關標準法規。
在陳虹看來,當前碳排放主要由化石能源貢獻,氫能源普遍被認為是脫碳和未來清潔能源的重要解決方案。如今氫燃料電池汽車已進入商業化應用初期,一旦大規模商業化推廣運用,將為交通運輸行業碳達峰進程做出巨大貢獻。但目前,制氫、儲氫、運氫、加氫等各個環節發展仍受制于當前法規政策的種種限制,不利于新興戰略產業的快速成長。王鳳英說,我國氫能產業戰略導向尚不明朗,支持政策尚不完善,加氫站管理缺位,車用氫能供給體系尚不健全,關鍵材料和零部件自主化能力還不足,整車制造及氫氣價格過高導致產業化進程受阻。為支撐燃料電池汽車規模化示范應用,我國亟需解決產業發展所暴露出的種種問題。
新能源汽車的全球化發展受關注。王鳳英建議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全球化發展。但目前新能源汽車全球化存在技術障礙,如鐵路運輸行業標準對鋰電池運輸嚴加禁止,而這增加了新能源汽車的運輸成本和運輸中產生的碳排放,影響了各大車企的新能源汽車含包括鋰電池在內的散件出口。對此,李書福從三個方面提出了建議。一是根據電動汽車的產品特性對現有標準進行適應性修訂,使電動汽車、鋰電池散件能夠依法合規,通過鐵路進行高效、安全、經濟的運輸;二是建議行業機構、相關政府管理部門制定相應的產品安全標準與運輸管理規程;三是適時開通新能源汽車運輸專用班列,滿足中國車企“走出去”以及歐洲地區日益增長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需求。
據悉,家用電器是居民能源消耗的第二大來源,高達30%的居民碳排放來自于家用電器。據統計,中國制造的家電產品占全球總體的56%,其中冰箱、空調占比更是接近80%。我國是名副其實的家電制造強國和消費大國。全國人大代表、美的集團家用空調創新中心主任李金波建議,健全“碳標識”法規,建立中國家電產品碳排放評價標準,建立中國家電產品“碳標識”。據他介紹,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完善的能效標識法規以及執行體系,成功減緩了家用、辦公產品在消耗電能和天然氣方面的增長勢頭,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但能效標識僅與家電使用過程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有關,不能涵蓋生產、回收過程的直接溫室氣體排放。
李金波表示,鑒于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發展低碳經濟的緊迫性,建立健全的碳標識制度是基礎和重點。目前,我國碳標識制度運行的主要指導性文件是生態環境保護部《中國環境標志低碳產品標識使用管理暫行辦法》,以及國家發改委印發的《低碳產品認證管理暫行辦法》,不管是從立法層級還是從具體制度的設計與安排上來說,法律保障處于缺位狀態,有必要進行完善。建議參考現有相關國際法規,完善《應對氣候變化法》《環境保護法》,建立中國產品“碳標識”制度。

何建坤說,全球長期碳中和目標導向將加劇世界經濟技術革命性變革,重塑大國競爭格局,也將改變國際經濟貿易規則和企業發展業態。如在低碳化導向下,企業產品和原材料的碳含量指標將成為與成本、質量和服務同等重要的競爭要素;全球低碳金融的投資導向,將使高碳排放行業和企業面臨融資困難。同時,先進深度脫碳技術和發展能力將成為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體現,走上深度脫碳發展路徑也是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標志。實現長期碳中和目標需要技術創新的支撐,先進能源和低碳技術將成為大國競爭的高科技前沿和重點領域。從目前情況看,世界主要經濟體都在加速這方面的布局。
“我國實現碳中和的愿景,是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標志和核心競爭力的體現。當前,要在長期碳中和愿景導向下,制定國家、部門和地方層面長期低碳發展戰略,做到超前部署和行動。必須加強技術創新,在先進脫碳技術競爭中爭取先機和優勢,打造核心競爭力。各省份各部門要遠近統籌,加快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的產業體系。”何建坤說。
碳達峰與碳中和之間存在怎樣的邏輯關系?何建坤說,“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是在長期碳中和愿景導向下的階段性目標。碳排放達峰時間越早,峰值排放量越低,越有利于實現長期碳中和愿景,否則會付出更大成本和代價。實現碳達峰核心是降低碳強度,以‘強度’下降抵消GDP增長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我國還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階段的中后期,對未來經濟增長,我們還有比較高的預期。盡管我們不斷加大節能降碳力度,能源總需求在一定時期內還是會持續增長,碳排放也將呈緩慢增長趨勢。因而2030年前盡快使碳強度年下降率趕上GDP年增長率,從而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
如何實現碳強度持續大幅下降?何建坤認為,一方面要大力節能,降低能耗強度。通過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大力發展數字經濟、高新科技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抑制煤電、鋼鐵、石化等高耗能重化工業的產能擴張,實現結構節能;同時通過產業技術升級,推廣先進節能技術,提高能效,實現技術節能。另一方面,要加快發展新能源,優化能源結構。我國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25%左右。也就是說,經濟發展對新增能源的需求將基本由新增非化石能源供應量滿足。
2 0 3 0 前年實現碳達峰,也就是最多經過“十四五”“十五五”兩個五年計劃完成碳中和階段性目標。那么,“十四五”“十五五”分解開來要先后完成那些任務?何建坤說:“根據我們的研究測算,要實現盡早達峰,‘十四五’期間要爭取實現煤炭消費量零增長,到‘十四五’末實現煤炭消費的穩定達峰并開始持續下降;‘十五五’期間努力實現石油消費量達峰。天然氣消費增長導致碳排放的增加量,可由煤炭消費量下降帶來碳排放減少抵消,從而推動能源消費的碳排放總量達峰。”
何建坤表示,“十四五”期間非常關鍵。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推動煤炭消費盡早達峰”作為重要措施,并提出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這是當前最為務實的舉措,也是最緊迫的任務。具體而言,“十四五”期間,要強化GDP能耗強度和能源消費總量雙控指標,探索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和總量雙控,同時要加快能源結構調整和優化,確保“十四五”期間碳強度持續下降,非化石能源占比不斷提高,堅決控制煤炭消費。
“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是指全國范圍二氧化碳排放要達到峰值。但我國各地區發展不平衡,產業布局和自然資源稟賦存在較大差異。各地需要根據自身情況,研究確定各自戰略重點和實施路徑,實現差別化和包容式低碳轉型。”
何建坤認為,東部沿海較發達省份要嚴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可率先實現碳達峰,本世紀中葉實現凈零碳排放;西南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地區可以率先實現碳達峰,并率先建立100%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從行業來說,“十四五”期間,產業轉型升級將繼續推進,鋼鐵、水泥、石化等高耗能行業有望率先達峰,工業部門總體上2025年前后可實現達峰。交通部門可爭取2030年左右實現達峰。建筑部門估計在“十五五”期間達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