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娟
民辦博物館是非國有博物館的民間俗稱,是國有博物館的重要補充,是民間資本參與現代文化發展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化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要素。近年來,政府日益重視民辦博物館在傳統優秀文化傳承中發揮的積極作用,民辦博物館的現狀和未來發展都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廣東省是國內非國有博物館起步較早的地區之一,省內民辦博物館在近年無論是辦館質量還是辦館數量上都取得長足發展。江門市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但江門市的民辦博物館的發展起步在省內相對較晚,到2020年底,江門市通過文物行政部門正式備案的民辦博物館數量仍未實現零的突破,江門市民辦博物館的發展之路仍任重道遠。
1997年,廣東省第一家民辦博物館成立,至2014年,省內的民辦博物館通過文物部門備案年檢的已達64 家,另有部分民間藏家雖未辦館登記備案,但自行收藏展示已頗具規模。經過五年時間的發展,根據廣東省文物局2020年3月統計的廣東省2019年度博物館備案基本信息表來看,至2019年底,省內通過文物系統登記備案的非國有博物館數量已達98家。
從地域分布來看,珠三角地區的民辦博物館數量在省內遙遙領先。2019年底省內已登記備案的98家民辦博物館中:廣州14家,深圳35家,佛山14家,東莞8家,梅州7家,肇慶5家,珠海2家,中山2家,陽江2家,潮州2家,河源2家,湛江2家,茂名1家,汕頭1家,汕尾1家。深圳、廣州、佛山等經濟發達的地市,民辦博物館的舉辦數量十分可觀,體現了經濟社會發展與公眾文化需求的同向增長。其次為粵東地區民辦博物館數量,粵北和粵西地區的民辦博物館發展相對緩慢。
從種類上看,與廣東省內國有博物館的類型特點相比較而言,省內民辦博物館的類型更為豐富和特色明顯。省內國有博物館以綜合類居多,但民辦博物館包括綜合地志類、歷史文化類、自然科技類、藝術類等類別,突出反映了廣東各地的傳統文化特色、社會結構和產業特點。在各種類型中,尤以歷史文化類和藝術類居多,其中歷史文化類有48家,占比49%;藝術類有15家,占比15%;綜合地志類、自然科技類及其他類緊隨其后;考古遺址類的民辦博物館暫無登記。
從開放情況來看,2014 年博物館年檢數據顯示,廣東省內民辦博物館已開始重視各類宣傳教育活動的開展,據統計,民辦博物館全面舉辦陳列展覽共 290 個,開展公眾教育活動 589 次,接待參觀人數為 324 萬人(次),通過館藏特色展覽和公眾教育活動的開展,宣傳推介館藏特色藏品及文化,向公眾傳遞了豐富多彩的嶺南特色文化。免費開放的民辦博物館達56家,占省內民辦博物館總數的 87.5%。經過5年時間的發展,廣東省民辦博物館的場館數量、開放服務提供的展覽及社教活動數量、觀眾人數,均達到歷史新的高峰。從廣東省文物局2019年度博物館備案基本信息表數據來看,至2019年底,廣東省內98家民辦博物館,94家已實行免費開放,免費開放程度達95.9%。民辦博物館藏品總量超15萬件/套,其中文物數量近4萬件/套;全年舉辦展覽數量528個,其中基本陳列304個,臨時展覽200多個;全年實施教育項目540個,開展教育活動2493次;全年觀眾人數達724萬人(次),未成年觀眾人數為224萬人(次)。
從表1統計數據可以看出,近5年,廣東民辦博物館教育活動數量增長翻了3番多,展覽數量也出現82.1%的大幅增長,觀眾數量增幅達123.5%,增長速度驚人。受民辦博物館業主收藏愛好或行業運營類型的影響,民辦博物館的藏品類型大多數較為單一,但正由于各行各業、各具特色的收藏,更能特色鮮明地展示出讓人耳目一新的展覽,才能使收藏在展館里的藏品活靈活現,各放異彩,給觀眾帶來與參觀國有博物館不一樣的體驗。不可置否,民辦博物館大部分存在場館規模有限、人力資源不足、珍貴文物有限等不利因素,但新穎獨特、符合群眾喜好的展覽展示和社教活動的開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觀眾走入民辦博物館,體驗特色博物館文化,成為傳承文化遺產的重要方式。

表1 廣東省民辦博物館2014年開放情況與2019年開放情況比較
在廣東省民辦博物館蓬勃發展的這五年中,江門市民辦博物館發展卻止步不前,至今未實現零的突破,尚無成功通過省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登記備案的民辦博物館,目前仍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
江門市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特色行業眾多,例如:新會陳皮、新會小岡香、鶴山詠春拳、古典家具等。民間收藏界收藏熱潮在90年代更是省內領先,民間藏家眾多且活躍。雖然近10余年江門的民間收藏影響力有所減弱,但仍有不少民間收藏愛好者。根據近年的調查了解,江門民間有意向舉辦博物館的企業或個人數量不多,且大多持觀望態度。民辦博物館利用民間資本進行投入,亦要以非盈利性為主導對社會提供公共服務。因此,創辦民間博物館,除了需要達到民辦博物館的準入條件,還必不可少的是創辦者的決心、信心和對文博事業的情懷。
對于社會力量興辦博物館,國家、省在政策上雖給予鼓勵和支持,但民間人士多數對申報民辦博物館的準入制度、申報流程、管理運行規定等不了解,或者了解得十分片面,相關政策及做法宣傳力度和學習培訓有待加強。個別民間收藏家有意向申報,但存在舉辦場館消防不達標、基礎臺賬不健全、藏品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達不到申報條件,卻不知如何著手去整改提升。即便經過指導后,申報者明白了整改的要求,卻因未落實整改而遲遲未能申報,缺乏整改的跟進落實機制。
近年來,省內部分地市陸續出臺了非常多的積極政策及激勵措施,但江門市暫無本地專門的民辦博物館扶持政策。創辦民辦博物館的社會關注度低,激勵機制薄弱,不能有效喚起民間力量參與博物館建設的興趣和熱情。行政力量引導、激勵措施不足,不能從根本上調動民辦力量申辦博物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民辦博物館目前創辦及運營的主導形式的自行投入、自負盈虧。近年也出現部分民辦博物館是由政府提供一定的物質條件,但絕大多數經費仍需民間資本自籌。博物館的建設及運營必定需要充足的經濟基礎作為支撐,如果沒有一定的資金實力,民辦博物館的創辦不能成功;如果沒有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博物館的日常周期運轉、展覽更新換迭、設施設備更換等,民辦博物館的運營更是不能健康、持續地發展,很難靠自我經營維系生存。江門市目前有意向申報民辦博物館的主要為民間收藏愛好者,現有館舍及消防安防等條件無法達到申報要求,但無經濟條件更新建設,也對未來的持續性投入無信心,對持續性運營評估把握不足。資金短缺但無激勵政策支持,成為江門民辦博物館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
專業技術力量是申辦民辦博物館的考察指標之一。民辦博物館對于專業技術人才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低于國有博物館,這是大多數從業人員就自身職業的長遠規劃所決定的。民辦博物館很難吸引或留住文博專業人才,缺乏穩定的人才晉升體系。因經費所限,亦難安排專業人員參加文博系統的學習與培訓,人才緊缺成為制約民辦博物館發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尤其對于還在申報過程中的民間收藏場館而言,如何吸引研究力量、講解力量來共同創辦博物館,更是江門民辦博物館破冰亟需解決的問題。
廣東省文物行政部門一直重視民辦博物館的發展,早在2014年設立了“廣東省鼓勵民辦博物館建設專項資金”并聯合廣東省文化廳聯合頒發《廣東省鼓勵民辦博物館建設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為符合條件的民辦博物館的運營提供資金扶持。2019年,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出臺《廣東省民辦博物館工作指引》,規范了省內民辦博物館的申報流程、準入條件及運營管理,對全省的民辦博物館申辦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近年來,省文物局對民辦博物館設立進行備案評估,組織非國有博物館運行評估等工作,為民辦博物館的科學、有序發展提供了正確指導和引導。
2019年,為指導民辦博物館申報工作,江門市舉辦民辦博物館申報培訓班,邀請省文物局業務負責同志來江門進行指導授課,重點講述民辦博物館的準入條件和申報流程。江門數家品牌企業及收藏家積極參加培訓。課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咨詢申辦民辦博物館業務的民間企業和個人明顯增加,但是了解到申辦手續及相關條件后,基本無進一步行動。由此可見,業務培訓有其必要性,但單靠一次的培訓是遠遠不夠的,江門行政主管部門應將民辦博物館申報業務培訓作為一項長效機制來抓,加大對民辦博物館申報政策的宣傳和培訓力度,讓國家、省出臺的民辦博物館相關政策能讓更多人所了解。通過多種渠道宣傳,反復開展針對性的培訓,讓有意向申報的企業和個人能吃準吃透政策,不斷提高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和參與舉辦民間博物館的積極性。
同時,要積極指導完善民辦博物館申報單位的各項申報條件,指導完成藏品認定和藏品初步建檔工作;完善申辦單位的章程和管理制度;不斷提升陳列展覽質量,利用自身的特色或品牌,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嘗試民辦博物館文化與旅游結合,豐富各類活動內容和形式;強化硬件設施,提升防范能力和安全水平,促使各項條件達到申報要求。
近年來,深圳、東莞、佛山、惠州等地相繼印發民辦博物館扶持激勵政策,激起了當地民辦博物館的發展熱潮。2020年,江門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啟動江門市“歷史文化博物館”群項目建設,對名人故居資源、革命遺跡、非遺民俗系列場館、特色收藏系列場館、工業系列場館、社區生態系列場館共20處共資助100萬元進行展示提升等,但場館較多、經費有限,總體提升暫未能產生質變效果。江門市應出臺專門的民辦博物館扶持政策,在扶持的力度上要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可操作性,打消觀望者的顧慮,將官方力量與民間資本市場運作機制有機結合,以民間資本為主,政府資助或獎勵作為補充,改善民辦博物館的運營壓力,吸引更多的民間力量來申辦博物館,共同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貢獻力量。
專業技術人才是民辦博物館創建及良性運營的智力保障。針對民辦博物館專業人才匱乏的現象,近年來,廣東省文物局將民辦博物館納入培訓范圍,舉辦民辦博物館館長培訓班、民辦博物館業務培訓班等。文物行政部門要推薦和引導有意向申辦民辦博物館的企業或個人積極參與培訓,或者邀請參加過相關培訓的民辦博物館來江門“授業解惑”。江門市要利用五邑聯合博物館的學習平臺,鼓勵民間文博力量積極參加五邑聯合博物館的各項培訓及學習, 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術水平。
嘗試建立國有博物館與民辦博物館的“一對一”幫扶制度,對江門地區有意向申辦民辦博物館的企業和個人進行摸底調查,篩選出條件較為成熟的重點場館進行結對幫扶,一家國有博物館定點幫助一家民間場館,通過此方式,能最直接、最快速了解民間場館在申報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幫扶過程中既能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又能加強國有博物館與民間場館之間的溝通交流,使民間場館不斷加強博物館專業知識學習,培養專業技術人才,提升業務能力和申報水平。
江門市應積極與省內民辦博物館建設成績突出的城市加強相關工作交流和學習,借鑒周邊城市的先進工作經驗,用以指導本市民辦博物館工作的開展。鼓勵有意向申辦民辦博物館的企業或個人多向同行“取經”,通過行業交流等形式主動走出去,赴省內優秀的民辦博物館參觀、交流、學習,參考借鑒切實可行的申報經驗、管理經驗、運營經驗,讓民辦博物館共享建設經驗, 共同探索傳承文化發展的路徑,提高申報民辦博物館的申報成功機率,使今后開展工作更加制度化、專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