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啟昌
牛石馬明墓是明代嘉萬時期修建的土坑豎穴三合土澆漿墓。位于廣東省東莞市華南工業城內的牛石馬山崗上。地理坐標為北緯23°01′46.76″,東經 113°51′40.13″,海拔10米,相對高度約6米(圖1)。墓園坐東南朝西北,由墓冢、祭臺、神道、石像生、石望柱等部分組成。墓冢由封土、墓室、木槨、木棺、祭坑組成。祭坑在墓室弧頂前端,近長方形,坑內擺放一組青花瓷器(圖2)。九件青花瓷器文物中,有五件青花纏枝蓮紋罐,兩件青花鳳紋罐,鳳紋罐口部扣青花壽字紋碗和青花弦紋碗各一件。坑內填紅褐色黏土。
該墓的發掘和隨葬器物的出土對研究珠江三角洲乃至嶺南地區明代中晚期的喪葬習俗、宗教信仰、建筑史、雕刻藝術史、陶瓷史等提供了較為重要的實物資料[1]。
土壤是由土粒、水、空氣組成,具有固、液、氣不均一的復雜多相結構。東莞市位于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母質中的鹽基物質強烈淋溶,可溶性鹽總量高,含水量大。電阻率低,電導率高。礦物元素大量流失,鐵鋁氧化物相對累積。有機物分解過程中產生的有機酸,硫化亞鐵氧化生成的硫酸等多種因素交互作用導致土壤酸度總量較高[2]。瓷器文物出土前長期埋藏在酸性土壤之中,受多種礦物質、可溶鹽、有機質酸、碳酸、微生物等腐蝕,沉積物侵入釉層和胎體孔隙之中,出現黃、白、灰等顏色的腐蝕和污染,對瓷器胎、釉及彩繪造成損傷、破壞。為去除瓷器病害,有利于文物長期保存和利用,增加瓷器文物的陳設展覽效果。本研究通過瓷器的制作工藝、病害機理進行考察、分析,采用安全可逆的材料和成熟的技術對其實施保護與修復。

圖1 牛石馬明墓位置示意圖
出土發掘現場對文物的保護能及時保全出土文物所攜帶的重要考古學、歷史學及其他學科研究分析材料標本,是整個文物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后期實驗室保護和考古學研究的基礎。此次出土的九件瓷器文物在發掘現場進行提取之后及時裝入密封袋保濕,再裝進氣柱袋,防止文物在搬運過程中產生磕碰、撞擊和文物水分蒸發鹽結晶膨脹而造成文物損傷以及附著物脫水硬結而增加清洗保護難度。其中一件碎裂的瓷器進行逐片提取后再用氣泡塑料布包裹裝入密封袋。在發掘現場第一時間對出土文物采取的保護措施,能有效消除文物潛在的安全隱患,防止文物受到二次傷害,為下一步在實驗室對文物的保護修復做好前期準備。
1、保存狀況
這九件瓷器文物出土前埋藏于深約30cm的紅褐色黏土中,土質疏松,含水率高,腐蝕、損害程度輕重不同(圖2)。出土瓷器現保存于文物庫房。

圖2 瓷器文物原保存狀態
2、 瓷器制作工藝背景考察
瓷器在土壤中吸附積累的鹽量和腐蝕程度,除與埋藏環境有直接關系外,還和瓷器本身的制作工藝、胎釉致密度等也有很大的關系。瓷器的相關檢測分析表明,瓷器的原料瓷泥主要是高嶺土、長石、石英等。胎釉的主要化學成分有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氧化鉀,以及微量的氧化鈣、氧化鈉、氧化鎂、氧化銅、二氧化鈦、二氧化錳、三氧化二鐵等。燒制溫度約為1300℃。此次保護修復的瓷質文物的制作工藝、燒結溫度及化學成分應與文獻所載相似。[3]
在所保護修復的九件瓷器文物中,現以其中兩件具有典型病害的瓷器舉例考察其制作工藝特點。
(1)明青花壽字紋碗 文物編號:2018DLNM1:1。高3.9、口徑12.5、足徑5厘米。瓷質。敞口,圓唇稍外卷。斜弧腹。矮圈足,外墻微向內斜。胎色灰白,胎體輕薄,胎質致密,以快輪拉坯成型。器身施乳白釉,足底露胎。瓷化程度高,吸水率低。內壁口沿下繪一周十字交叉短線錦地紋。外壁口沿下飾一道弦紋。碗底微上凸,飾青花壽字紋。紋飾以青花料先勾勒出圖案輪廓再填彩的繪畫手法,色彩深淺變化自然,層次分明。青花暈散出勾勒線之外[4]。
紋飾寓意壽星福永在,富貴綿延長(圖3a)。
(2)明青花鳳紋罐。 文物編號:2018DLNM1:2。高15.2、口徑7.6、底徑9.8、腹徑16.2厘米。直口,圓唇稍外卷,矮束頸,豐肩。圓鼓腹向下漸收, 腹內有明顯接痕。矮圈足,足墻內斜,足底旋削露胎,有粘砂。胎色灰白,胎體輕薄,胎質致密,以快輪拉坯成型。器身施乳白釉。瓷化程度高,吸水率低。青花裝飾分四層,各層紋飾之間以弦紋隔開。頸部飾“一”字祥云紋,肩部飾如意云紋,腹部飾雙鳳穿菊花紋。雙鳳身姿輕盈,體態優美,展翅穿飛于菊花叢中。鳳頭似雞、鸚鵡嘴,鳳冠突出,鳳眼細長,富有神韻。鳳頸用雙線勾畫,呈“S”形卷草紋狀。鳳身與雙翅羽毛呈魚鱗狀,輪廓清晰,構圖疏朗大方。五條鳳尾呈飄帶狀,中間一條尾端分叉。脛部飾柵欄式變體蓮瓣紋。青花發色灰藍,深沉含蓄,溫雅古樸。應是調制青花料用的回青與石子青,石子青占比較高所致。[5]
紋飾寓意為飛黃騰達,吉祥如意。(圖3b)。

圖3
瓷器長期埋藏在酸性土壤之中,受到多種礦物質、可溶鹽、有機質酸等腐蝕浸染,出現鹽化、土浸污染或受外力作用碎裂等病害。
1、明青花壽字紋碗病害與病害圖
瓷器病害及成因如下:
(1)吸鹽 土壤中的可溶鹽長期對瓷器浸蝕,積聚在瓷器胎體和釉層。為防止鹽析結晶損毀文物,需進行脫鹽清洗。
(2)斷裂 瓷器出土前由于受到外應力作用而出現穿過胎體和釉層的裂紋。
(3)缺損 瓷器由于受到外應力作用而碎裂,而且部分碎塊缺失。
(4)土浸 土壤中的礦物質等有害物質經過數百年長時間侵染腐蝕瓷器釉層和胎體內部對其造成的侵害形成棕色、黃色、白色等污染沉積。
此碗病害圖與圖例:用CAD軟件繪制病害圖,標注瓷器吸鹽、斷裂、缺損與土浸等病害情況(圖4)。
2、明青花鳳紋罐病害與病害圖
此罐病害及成因如下:

圖4 明青花壽字紋碗病害圖與圖例
(1)吸鹽 土壤中的可溶鹽長期對瓷器浸蝕,積聚在瓷器胎體和釉層。為防止鹽析結晶損毀文物,需進行脫鹽清洗。
(2)土浸 土壤中的礦物質等有害物質經過數百年長時間侵染腐蝕瓷器釉層和胎體內部對其造成的侵害形成棕色、黃色、白色等污染沉積。
(3)落渣 在燒制過程中器物釉面上粘黏的砂、灰以及其他粉屑等雜質。
此罐病害圖與圖例:用CAD軟件繪制病害圖,標注瓷器吸鹽、土浸、落渣,直觀清晰地顯示出其病害情況(圖5)。

圖5 明青花鳳紋罐病害圖與圖例
根據這兩件瓷質文物的病害情況,在對其實施保護修復前制定保護修復方案如下:
1、化學清洗。首先在瓷器土浸部位選取約1cm2區域分別用濃度為5%至15%的酒精、丙酮、檸檬酸等溶液根據清洗效果逐次增加溶液濃度進行清洗試驗,對比并記錄各種濃度溶液的清洗效果,然后再選定清洗效果較好的溶液去除器物表面的土浸、微生物膜和附著的其他腐蝕污染沉積物。落渣屬于燒造缺陷,化學性質穩定,清洗后予以保留。
2、脫鹽。瓷器在酸性土壤環境中埋藏數百年,胎體與釉層內吸附較多的可溶鹽,采用超聲波清洗機以去離子水作清洗液,清洗置換出器物內的鹽分,以清洗液電導率趨于零并穩定在某一數值不在變化為脫鹽終點。
3、修復。明青花壽字紋碗碎裂成多塊,為提高陳列展覽效果,予以修復。
根據瓷器文物的病害特征,先逐件進行化學清洗,而后再用超聲波清洗機清洗。
1、化學清洗
(1)明青花鳳紋罐的清洗。此件器物污染較為嚴重,土浸面積較大。在實施大面積清洗之前,先在瓷器釉面和露胎部位選取四處土浸程度輕重不一面積約1cm2的區域用藥用棉簽分別點蘸濃度5%、15%的酒精溶液,濃度為10%的丙酮溶液,濃度為10%的檸檬酸溶液浸濕脫脂藥棉上浸敷60分鐘進行清洗試驗。結果表明:濃度5%的酒精溶液能去除瓷器釉面上的微生物膜和土浸較輕的部分污染,露胎部位和土浸病害較重的釉面污染不能去除。濃度15%的酒精溶液能去除瓷器釉面上的微生物膜和土浸稍重的釉面污染。濃度為10%的丙酮溶液能去除土浸較重的部分胎釉污染,表面粗糙吸附能力較強的露胎部位的土浸黃斑等病害仍然不能完全有效去除。濃度為10%的檸檬酸溶液浸濕脫脂藥棉上浸敷60分鐘,較為粗糙吸附能力較強的露胎部位土浸黃斑等污染病害能有效去除。然后以此方法對整個瓷器進行清洗,去除器物上的污染物。
(2)明青花壽字紋碗的清洗。本件器物在出土前因受外力作用碎裂成多塊,以明青花鳳紋罐的清洗方法對碎片進行清洗,直至完全去除器物上的土浸等污染物。要特別注意把碎片茬口處污物徹底清洗干凈,以免影響下一步的拼對粘結復原。
2、超聲波清洗
在對兩件瓷器進行化學清洗之后,再用清洗機進行脫鹽清洗。超聲波清洗機發出的高頻聲波能使清洗液產生空穴作用,清洗液中的微小空化氣泡爆破時產生沖擊波能加快瓷器的脫鹽速度,還能使化學清洗不徹底瓷器污染物乳化、剝離、脫落。
根據瓷器的材質及病害情況,采用超聲波變頻加熱加速法進行脫鹽清洗。方法是:向超聲波清洗槽內注入去離子水,再將裝有瓷器的塑料籃放入清洗槽內,清洗液面要高過器物。開機前清洗液電導率為30us/cm。設定清洗機工作頻率為50kHz,溫度為30℃,時間為10min。開機后要隨時觀察器物清洗情況,停機后測量一次電導率,統計電導率變化情況。當電導率增大較多時,更換清洗液,然后以此方法反復多次操作。清洗到120min后電導率一直在0.0013us/cm這一較低數值持續不再變化,可確定器物已達到脫鹽終點(圖6)。

圖6 明青花鳳紋罐清洗前后對比
在九件出土瓷器中,只有青花壽字紋碗受外力作用產生碎裂,且部分碎塊缺失,并經過簡單的粘結復原。復原后的器物斷口錯位較多,缺損處亦未進行配補。在清洗前需先進行拆解。具體步驟是:將藥用脫脂棉做成片狀貼敷在碗內,并延至碗口之外,然后用滴管抽吸丙酮溶液滴注在脫脂棉上,使膠體溶解。拆解后再用手術刀剔除茬口上殘留的膠體。拆解之后的瓷器需要再次進行清洗,然后再實施修復。
在實施修復前,通過對瓷器的燒造工藝、胎釉特征、飾紋手法、圖案寓意等考察分析,選擇粘接力強、收縮率低、不易老化變黃、可逆性好的丙烯酸樹脂膠作粘結劑;以化學性質穩定、強度高、硬度大、抗酸、耐水好的石英粉作補全填充料;用附著力好、漆膜干燥快、耐久性高、硬度高的丙烯酸樹脂漆作上色、補繪紋飾和上釉顏料,以恢復文物原貌和可辨識性相結合的修復原則,經過拼對、粘接、配補、上色、上釉等恢復器物原狀和外觀。
1、拼對粘結
由于青花壽字紋碗破裂成多塊碎片,在清洗之后,需要進行拼對、粘結。
步驟是:先進行預拼對,并標記順序。然后按照順序在瓷片斷茬胎體中線上涂上粘結劑拼對壓緊,使其嚴絲合縫,融為一體,然后用熱熔膠固定。待膠體完全固化后除去熱熔膠,并清洗干凈。
2、配補隨型
由于器物殘缺面積較小,可以不需要翻模直接進行配補。先用美紋紙粘貼在瓷器缺損部位外壁上封底,再用丙烯酸樹脂膠混合石英粉調制成膏狀配補膠料,然后將膠料填注到殘缺處并稍高過內壁。在膠料固化1小時后揭除美紋紙,用手術刀進行初步的修整。待膠料繼續固化10小時以上,再用砂紙對配補部位進行打磨隨形,使其與器物本體形狀完全融合。
3、上色、補繪紋飾、上釉
配補隨形完成之后,再對配補區域進行上色、補繪青花紋飾、上釉。具體方法是:將丙烯酸樹脂漆調制成接近釉色,稀釋后用噴筆噴涂配補處,由淡到深,逐漸達到和釉色相同,待漆膜干燥后再用調制好的青花漆料補繪缺失紋飾。補繪紋飾漆料干燥后,將丙烯酸樹脂清漆稀釋后用噴筆噴涂上釉,使配補部分的釉層與釉色和與瓷器協調一致,達到“釉”的質感與光澤(圖7)。

圖7 修復前后對比
東莞牛石馬明墓出土瓷器文物受到的腐蝕和污損是由土壤環境下的物理、化學、生物等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瓷器圈足粘砂,系采用匣缽內墊砂作間隔單件仰燒工藝燒制而成。器表肩部的落渣是器物在燒造過程的留下的痕跡,清洗之后予以保留,充分體現了其所攜帶的歷史信息。這九件瓷器文物保護修復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以可逆、可辨識性的基本原則,根據瓷器文物不同病害情況,采用安全的材料和成熟的技術方法對其進行保護修復,延長文物的壽命和合理利用的時間,充分體現出文物本身所具有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