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琳
(華南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廣東 廣州510000)
硯,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之一,文人墨客常把硯表達在畫作中,可考證有差別的形制、紋飾、大小的硯在不同社會階層的存在狀態。除了有各式各樣的古硯活躍在畫作里,在工藝里還有不同材質的硯在發生變化。硯的材質大致分為石質、玉質、泥質、陶瓷質、銀質、銅質、木質、漆質等,同樣發墨的硯臺是否能研究出發墨的關鍵配方運用至修復硯臺中。
端硯藝術,包涵了采石、維料、構思、打蠟、配盒等多種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反映著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風格和面貌特征。品察歷代銹跡斑剝的古端硯,它那充滿文化底蘊的造型,精致文雅的硯雕藝術,不禁讓世人感嘆到千百年來端州的能工巧匠在悠悠的歲月里,化平凡為神氣,在實踐中開啟智慧,不斷推陳出新,使端硯藝術日臻完美,形成一種獨特的端硯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內容之一。它不僅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的解讀和印證,更是我國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的藝術凝練與民族驕傲。
端硯之所以稱雄于世一千余年,滿譽天下,主要是它具有質剛而柔的優良石質和豐富多彩的天然石品花紋而使歷代無數人為此陶醉、癡迷。
端硯揚名與唐,興與宋,精于明清,振興于當代。端硯自唐朝初年開始出產,在唐代初期廣東省肇慶(古稱端州)東郊羚羊峽欄柯山的端溪一帶,就出現了依靠采硯石、生產端硯為生的勞動者。當時的端硯純粹是文人墨客書寫的實用工具,石面上無任何圖案花紋裝飾,顯得粗陋、簡樸,唐朝李肇的《唐國史補》云:“內邱瓷甌,端州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端硯發展到了清代末年和民國期間又是一個低谷。1970年至今,改革開發使得端硯作坊恢復使得端硯進入了新發展階段,直至近幾年,端硯的故鄉廣東肇慶被授予“中國硯都”,2016年,端硯記憶被列為國家級的非物質遺產保護項目直今,端硯已有一千三百年的歷史。端硯制作工藝以手工制作為主,工藝較為復雜,從選石,切石,到雕刻到打蠟,每一步都體現了民間工匠的靈動與技藝的高超。
隨著經濟的發展,端硯傳統工藝美術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也面臨硯石原料稀缺、制作成本較高、手工藝人勞動所得偏低等眾多問題。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端硯技藝的傳承和發展。端硯手工業者是端硯技藝的主要傳承者,要了解端硯文化,尊重端硯文化,要始終把硯作為作品的載體。即使現在寫字作畫很少使用硯臺,但作為以端硯出現的作品,應該有硯的功能,即有墨堂、墨池等。現在很多所謂的“端硯”已經是純粹的工藝品、裝飾品了,失去了硯的本義,文化的附加值必然降低。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快速發展與進步,現代化辦公用品進入到千家萬戶,電腦已經成為辦公桌上的打字工具,保持有一千三百多年研墨功能的端硯,也被電腦打字所取代,于是,端硯已逐漸成為一種供人欣賞、投資、收藏的高檔藝術品了。文化是民族的根本,是人民的精神基建。至中央召開十七屆六中全會、確立文化大發展繁榮的方向之后,作為一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東省貫徹黨中央有關文化大發展繁榮的決定積極建設文化強省。為了更好地了解和促進廣東省關于建設文化強省和推動省內各地區文化大發展繁榮的決定,筆者對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進行分析,并以此來為端硯文化大發展繁榮提出自己的建議和看法。
早在唐代,端硯就已經為帝王所愛,被列為貢品,古代王室貴胄與文人雅士都留下了許多贊美端硯的詩詞,形成了完成的端硯文化體系。端硯是集成詩、書、畫、刻等藝術一體的藝術品。而作為文房四寶之一,其自身功能也肩負著記錄民族文化的重要任務。至此,有著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文房重寶端硯進入了史上最輝煌的發展時期。端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文房四寶中重要的一員。
端硯對中華文明的延續和發展發揮過不可磨滅的歷史價值意義。然而,在當今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端硯文化面臨著新的挑戰,端硯文化由于“非物質”的屬性,導致年輕人不愿學藝,端硯的傳承十分缺乏。指望對端硯文化遺產的完全還原呈現是不現實的。文物老化消亡是一種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不同的外界環境、不同腐蝕狀態,文物的腐蝕速度是不同的,因而為了延長文物的使用壽命就必須對文物進行必要的干預,即進行保護修復工作。在修復工作中必須抱有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謹慎嚴謹的科學精神,對材料的再次運用,因為我們項目組認為所面對的是一件承載著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文物,不是簡單的工藝品。
硯石是不可再生資源,所以高質量的硯石是用一塊就少一塊,所以物以稀為貴,端硯的價格不斷上漲。以前人們往往按石質論價,例如老坑石質最好則價錢最高,現在則不盡然,而是以文化創意論價。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物質要求的水平不斷提高,更重視審美和品質生活。收藏家和愛好家對于自己喜愛的藝術品更是不惜千金,這使得端硯等優秀的藝術品的價格不斷上升。但是現在很多收藏家不僅關注硯石的質量,也關注雕刻的技藝。只要精致、有文化含量,一塊小小的普通端硯石制作的端硯都能買得高價錢,文化的附加值是無法估量,那種靠拼石質、拼大塊、拼厚度、拼重量在肇慶端硯市場似乎是不存在的。
在傳承與創新方面,中國臺灣地區的進展速度遠遠超前,在90年代端硯開采的盛期,臺灣就已經大量收購端硯,作為對非物質文化的研究,可能是因為受到到外來日本文化的影響。
宋代以后,漆砂工藝失傳。古人修硯的方式很多,一般用黃蠟調和硯石本身的石末、瀝青、石膏、環氧樹脂類的膠黏劑等進行簡單粘連,這種修補方式的缺點是修補的縫隙不能發墨。因此尋找一種能與硯石很好粘連又能發揮硯石本質的方式是本研究的出發點,從兩年的漆藝學習中,筆者接觸到了各種各樣的器物,其中有一種名叫漆砂硯的器物,它既不是硯石又能發墨,且發墨的關鍵在表層漆砂的調配。故從學習修復瓷器中得到啟發,把漆砂硯工藝、漆砂調配運用到修復硯臺中,粘連斷裂并做到在造型上恢復原貌。用漆砂硯工藝修復,所使用的材料——漆,粘性大,穩定,關鍵是這樣的天然黏合劑沒有化學污染。我們團隊熱衷于漆砂硯及金繕這一工藝的傳承,制作與創新,并且樂于探索分享漆藝之美的獨特之處,運用修復技藝對古文物及其生活中各種器具或者常見之物進行修繕復原及創作,藝術價值、實用價值和環保理念是我們的目的和動力。
漆砂硯是以一種清細砂調和適度的色漆髹凃于木質硯上制成的,有著體輕而具硯石的功能,在垸漆、糙漆中加入用“土子”或砥石等研得其細逾沙的顆粒,顆粒大小和調漆多少必須適宜,粗則損墨傷毫,漆多則光滑而難發墨。西漢墓彩繪嵌銀箔漆砂硯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漆砂硯,但并沒有傳承下來,后到清代揚州漆的匠人盧映之加以恢復,后由盧葵生時期發展到頂峰。清以后由于戰爭,經濟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又再一次失傳,直到近現代揚州一帶才有匠人根據清遺存的漆砂硯及史料才研制成功,懂得制作的人屈指可數。從相關文獻記載以及走訪調查中也發現,古硯修補和日常破損的修補通常使用石灰、瀝青、膠黏劑或者石膏等,但是這一系列材料都只是涂于裂痕處,直接粘合,作臨時修補的作用都不具有足夠的強度和耐久性。同時我們也發現了古有漆砂硯,通過查閱相關的資料,發現這個漆器之所以能發墨的是因為最上層的那層漆砂,如果把這層漆砂調配研究出來并運用到修補硯臺上去,那么這個修復工藝不僅能修補好破碎硯臺,而且能還原硯臺發墨的特性,因此我們提出“用漆砂硯工藝修補硯臺”的假設。
“用漆砂硯工藝修復硯臺”的假設需要研究分析,就目前情況,有漆砂硯這個例子,還有金繕工藝作為技藝指導。因此,我們將會考察比較成熟的工作室及拜訪經驗豐富的手藝人,以研究相關技術來改善現在的技術環境。同時在學院的漆工作室進行對古硯修補的傳統方法的分析,對比漆砂修補的優勢,進行修補硯臺的研究。
金繕修復工藝是用天然生漆將破碎的瓷器黏合后,再在表面施以金粉或者金箔,使其賦予新的裝飾語言。漆藝與瓷片并非是單純的修復,我們更愿意把它當成一個作品去看,殘缺的瓷片,它的形需要我們去設計,它的紋飾需要我們去設計。是否也需要把殘軀的硯臺當成作品去看待,實際上這涉及了一件藝術品的創作。金繕工藝所能帶給研究課題的主要是金繕修復工藝的原理和形式,達到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相統一。我們可以把漆藝與硯臺簡單地看作一種從金繕工藝中延伸的修復技藝,來佐證漆砂硯工藝修復硯臺在工藝上是可行的。
古硯修補領域里,各種膠黏劑的研究治根不治本,且漆砂補硯尚未有文獻提出過,采用漆砂調配修復能有效還原硯石特性,從根本上區別傳統和現今的補硯方式。結合當代藝術形式美、符號化的主流中,人們的審美觀念也在發生變化,會更能接納修補過的與整個硯臺之間放大殘缺的關系,不像古人那樣極力追求渾然天成的無瑕,這讓硯臺修復得以很大程度上的認同。
端硯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中的重要一項,是中國博大精深的端硯文化的代表,端硯是國家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文化傳播、交流和發展的重要工具,與中國文化的發展緊密相連。因此,對端硯文化的傳承也是對中國文化的傳承,它的保護、傳承與創新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重要歷史使命,所以一直力求創新,做硯必須要有自己的風格,這個不是有好的手藝能夠呈現的,而是需要你對生活品味,對大自然的體會,得出個人的領悟,跟著好師父能夠學習到工藝刀法,但要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就要靠后天的積累。創作,便是我們創作者對自身的一種磨煉,只有不斷磨練自己,才創作出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