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濱
(廣州歌舞劇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00)
隨著新媒體的迅速發展,舞蹈作為一種傳統的藝術種類,正在發生著不斷的變革,舞蹈創作的題材越來越廣泛,舞蹈表演的形式也越老越多元化,舞蹈傳播的速度則更為迅速,尤其在舞蹈編創方面有了更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
新媒體的出現與運用,大大提升了舞蹈的觀賞性。例如一些多媒體舞蹈,在編創的時候,把多媒體的運用完全融入其中,成為編創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計算機、全息影像、LED 屏幕等技術,全方位展現舞蹈的表演效果。其中的LED 屏幕在當今舞蹈編創中被廣泛應用,取代了以前傳統舞蹈表演中的舞臺布景,“而且LED 大屏幕的運用將原先不變的布景變得豐富多彩,而且使舞蹈形象具有了3D 的效果”。①比如由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編創的舞蹈《絲路霓裳》,就是運用LDE 屏幕效果的最好例證,該舞蹈以“一帶一路”為主題,通過舞蹈的形式展現“絲綢之路”沿線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風貌,舞蹈演員需要表現埃及、意大利、俄羅斯、印度、緬甸、敦煌等多個地區的風格,除了舞蹈的服裝、動作風格、配樂要有所變化外,作為舞臺背景的LED 大屏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同國家的風格切換,屏幕都配以相應國家的標志性建筑和風景,可以瞬間把舞臺的風格切換成相對應的國家和地區。如果是傳統舞蹈形式,很難達到把多種不同文化風格的舞蹈布景在短時間內迅速完成轉換。從現階段的舞蹈編創來看,LED 屏幕的使用已經十分重要,很多舞蹈作品中都不能缺少這種技術,它也使得舞蹈作品在視覺觀賞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除此之外,還有全息影像技術的運用,這是一種通過虛擬成像的技術,讓舞蹈在舞臺表現時可以在舞臺上空產生立體的影像幻象,使舞蹈者與空中的幻象結合在一起,從而達到一種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震撼效果。例如2016 年遼寧電視臺的舞蹈《金猴鬧春》就采用了3D 全息影像技術,該技術的運用再配以主演者六小齡童的表演,呈現了花果山、七仙女等美輪美奐的3D 效果,視覺效果十分震撼。可見,在舞蹈編創方面,新媒體的技術手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編創者所重視,也對編創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媒體的出現與不斷發展也推動了舞蹈藝術在大眾階層的擴展,從而使舞蹈藝術的受眾面得到擴展。傳統的舞蹈表演,無論在表演形式、受眾群體、傳播形式等方面,都受到種種限制,很難做到舞蹈的大眾普及。然而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當下,舞蹈表演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LED 屏幕,還有電視,電腦,手機等端口,都可以實現舞蹈的欣賞途徑。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舞蹈編創加入數字化的技術運用,將會使舞蹈的表演更加大眾化,被大眾所接受。這樣也就使得舞蹈的欣賞者和舞蹈的編創者成為更加個性化的獨立的個體。舞蹈的編創者與新媒體技術進行相互的合作、交流、互動,從而將舞蹈演出的平臺擴展到多種渠道平臺表演,例如《這就是街舞》《熱血街舞團》《舞蹈風暴》《舞林爭霸》《舞林大會》《一起來跳舞》等節目,都是將舞蹈搬上了電視、網絡等新媒體平臺,而且這些節目同樣可以通過手機客戶端隨時隨地觀看,在增加了傳播媒介的同時,也增加了舞蹈的受眾面,以前沒機會接觸舞蹈的觀眾,不了解舞蹈的觀眾,在新媒體的渠道下,了解并喜歡上舞蹈藝術,這就大大增加了舞蹈的受眾群體。同時,傳播途徑的拓展也讓舞蹈編創者更加努力地創作符合大眾化審美的舞蹈作品,從而形成良性互動。
例如湖南衛視推出的舞蹈節目《舞蹈風暴》,在推廣舞蹈藝術,拓展受眾面方面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電視臺利用自身的知名度,收視率,娛樂性,專業性等多方面因素,使得觀看該節目獲得娛樂性的同時,也收獲了不同舞種,不同風格的專業性知識。從而讓不太了解舞蹈藝術的觀眾受到了舞蹈普及性的教育,從而產生對舞蹈的喜愛。
新媒體的出現以及不斷應用,使舞蹈作品在進行編創的時候,具有了更高的經濟價值。舞蹈作品通過新媒體的包裝、呈現,大大提升了其觀賞性,也使觀眾的受眾面得到了廣泛拓展,從而使舞蹈作品的經濟性顯現出來。而且新媒體網絡的信息更新速度很快,這同時也促進了舞蹈編創者的創作思維變化,跟上社會的潮流、時代的步伐,在思想觀念的不斷更新中,編創出更優秀的作品。
例如舞蹈節目《新舞林大會》中,各個舞蹈作品通過豐富的燈光、舞美,與現場的多媒體完美配合,全方位、多角度展現舞蹈藝術的魅力,而且,這樣的舞蹈不僅具有藝術性,同時也具有極強的觀賞性,帶來了更多觀眾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經濟效益,觀眾和商家都愿意為這樣的形式買單。也正是因為新媒體的運用,讓舞蹈編創者把一些傳統表演方式不能實現的場景可以呈現在觀眾面前,依托于新媒體的燈光效果、舞臺布景,讓舞蹈作品的內涵得到更充分的發揮,從而使舞蹈作品的經濟性也得到更充分的提升。
在當前新媒體發展的沖擊下,作為舞蹈編創者,要對自己有全新的定位,新媒體的技術手段也正逐漸走向平民化,舞蹈作品在編創之后,在傳輸與數碼制作方面都變得更加先進,在這樣的推動下,舞蹈藝術也將越來越受到大眾的認識與喜愛,舞蹈的編創也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舞蹈編創者也能在作品中更好的傳達自己的創作理念,體現自己的創作個性與創作價值。而舞蹈表演者也可以在新媒體技術的輔助下,更好的進行自我的展示,得到觀眾的互動反饋與鮮花掌聲。
新媒體的確可以為舞蹈的編創帶來很多有利的因素,但這并不等于舞蹈的編創就要完全依賴于新媒體。舞蹈的編創利用新媒體技術需要一個“度”的掌握,不能過分依賴,不能因為新媒體具有優勢就忽視舞蹈表演者的藝術表演形式,新媒體可以作為舞蹈編創的有力助手,輔助、完善、推動舞蹈作品的表現。有的學者認為“舞蹈編導必須要在借用時不依賴,找到兩者的平衡點,使得舞蹈編導在進行舞蹈創作時能夠把握自我,運用新媒體的技術來進行舞蹈作品更好的呈現。”②
新媒體屬于科技進步和網絡發展的共同產物,舞蹈編創者在適應社會發展的同時,也要堅定自我的藝術理念,不能隨波逐流,但同時又需要與時俱進,能夠創作出,符合社會發展、符合大眾審美需求、符合國家精神面貌的舞蹈作品。舞蹈編創者,應該及時更新自身的創作思維,利用好新媒體的技術,編創出更新穎、更具觀賞性和藝術性的舞蹈作品,除了需要關注舞蹈肢體語言的運用以外,把對燈光、服裝、音樂、投影、空間、攝影等技術全方位的考慮與融入,既要盡量展現自己作品的思想性,又不能過于商業化的膚淺。
例如舞蹈作品《小城雨巷》就合理的利用了新媒體技術,舞蹈的意境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舞蹈的肢體動作極具中國古典美的韻律,再通過新媒體模擬出江南水鄉春雨瀝瀝的景象,用水墨畫的黑白基調,渲染了江南小城煙雨之美,舞者身穿旗袍,撐著油紙傘,在煙雨畫中行走,人、舞、樂、畫四者完美結合在一起,諧和而寧靜,作品在新媒體襯托下,端莊而高雅,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展現的恰到好處。當然,也有一些舞蹈作品,編創者在創作時,過分的依賴了新媒體技術,舞蹈表演者在作品中幾乎無太多發揮,只有一些簡單的動作,剩下的內容全靠多媒體的畫面來渲染,猶如看動畫電影一般,這樣就割裂了舞蹈本身的肢體韻律的重要性,更多依賴新媒體的視覺刺激,此舉不可取。
對于舞蹈編創者來說,應該盡量做到舞蹈作品的藝術價值與市場價值的有機統一,這樣的作品才具有更高的現實意義。編創者都希望通過作品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與藝術理念,如果編創的作品有很深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水準,但是觀眾卻無法欣賞的話,那就屬于曲高和寡。有學者認為,好的藝術作品應該是深入淺出,既通俗易懂,又思想深刻。這也就要求編創者在創作兼顧觀眾市場的反饋,掌握大眾的需求與審美的心理,根據市場的需求及時轉變自己的創作思維,使作品在具有藝術價值的同時,又能受到觀眾的歡迎,從而形成作品的藝術價值與市場價值的統一。
例如大型舞蹈作品《云南印象》就體現了在新媒體背景下實現作品的藝術價值與市場價值的統一。作品分為《序:混沌初開》《第一場:太陽》《第二場:土地》《第三場:家園》《第四場:火祭》《第五場:朝圣》,在這部大型舞蹈作品中,你既可以看到舞者精湛的技巧,也可以感受到在新媒體技術下的燈光、舞美、音樂、服裝等環節的完美結合,將舞蹈的神秘氛圍渲染到了極致。作品抓住觀眾對遠古時期部落文化的神秘探究獵奇心態,通過對云南少數民族古老部落文化的挖掘,運用舞蹈藝術的方式展現出來,再加上市場化的運營,產生了很好的效果,作品既具有民族特色、藝術特色,又兼具市場價值,無論是全國巡演,還是作為云南旅游特色項目,都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
新媒體的出現與發展為舞蹈編創提供了全新的創作空間與創作理念,對舞蹈藝術的傳播方式與傳播速度也帶來了更新與變革。在新媒體背景下,舞蹈藝術在觀賞性方面得到很大提高,在觀眾的受眾面又得到很大拓展,為舞蹈藝術的市場帶來更大的經濟發展。同時也應注意的是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合理地利用可以為舞蹈增光添彩,然而過度地利用只會遺失舞蹈創作的本心。在舞蹈的編創方面也應該同時兼顧作品的藝術性與市場性的有機結合。總之,希望在新媒體背景下,舞蹈的編創可以有更好的發展趨勢。
注釋:
①童巖,姜申.新媒體藝術觀念的趨向[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01).
②王璐. 淺談新媒體時代下舞蹈藝術的發展 [J]. 藝術品鑒,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