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真真
(上海師范大學,上海 200234)
當今社會環境呈現出日漸優化的趨勢,特別是在新一輪的科技革命興起的21 世紀,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大眾的娛樂形式不斷多樣化,要求也不斷提高。在各式各樣的娛樂化模式其卷而來之際,自媒體就是應運而生的新型娛樂產物,而自媒體中以短視頻最為流行,最深受大眾喜愛,傳播影響力最大。
在網絡短視頻的時代,隨處可見的手機界面、隨時可視聽的短視頻。諸如梨視頻、抖音等當下所流行的自媒體短視頻新聞是傳統報業的變身與發展,從原來的單純文字加圖片到現在的視頻內容生產①。新媒體技術的創新與應用在新聞傳播中最備受矚目,并日漸成為新聞行業的關鍵墊腳石。新媒體下的自媒體更是抓住了核心技術,打造了一系列自媒體短視頻品牌,并開創出當下被大眾所喜愛的一系列自媒體品牌公司,其中梨視頻就是其中璀璨閃亮的一顆星。
梨視頻屬于新穎的資訊類自媒體短視頻平臺,于2016 年11 月3 日在原澎湃新聞CEO 邱兵的號召下,澎湃新聞原主編李鑫、澎湃人物原主編盧雁等加盟團隊之后正式上線,致力于打造資訊閱讀短視頻平臺的新型產品。②
梨視頻的拍客網絡一直像蜘蛛結網一般不斷延伸,拍客既像短視頻甘泉的源頭,又像短視頻大壩的基石,無論是視頻內容還是視頻采集拍客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梨視頻的拍客產出形式顛覆了傳統媒體依賴記者的機械化模式,創新了一個真正屬于新時代的資訊生產模式。不但成本投資相對下降,而且效益翻倍,相同的成本產出翻倍的資源力量,就像一臺高效產出機器。它不僅提高了信息響應的速度,而且豐富和多樣化了信息的內容。
梨視頻拍客遍布在我國甚至全球大大小小的數個角落,隨時隨地捕捉平凡世界中不平凡的各種故事,這些拍客像蜜蜂一樣在各地采蜜然后匯總到梨視頻這個大蜂巢中。梨視頻作為短視頻的流量標桿,創新地采用拍客網絡和三審制結合的PUGC 生產方式,為自媒體短視頻開拓了一條高效優質的借鑒之路。像涓涓細流一般的大量正流量短視頻作品不斷涌入梨視頻這個蓄水池中,已經讓梨視頻逐漸走進大眾生活,并日漸高產獲得良好播放業績。梨視頻的拍客系統充分說明了優質的資訊,不僅需要長期的新聞業培育,更需要打破原來傳統媒體的單線信息源聚攏模式,創新出信息采集新模式,梨視頻的全球拍客系統正式牢牢抓住了這個邏輯點。
當下傳統媒體逐漸黯然失色,內容領域正在走下坡路,內容嚴重過剩已經成為家常便飯,各大平臺都已進入相對同質化階段。而受眾群體卻日漸挑剔,在這個各地大大小小新聞不斷涌現的片段化信息時代,社會缺的不是內容,真正缺的是好內容,以及如何發掘好內容的平臺系統。當眾多短視頻平臺將內容集中在一味嘩眾取寵、呆板乏味、庸俗無養料等內容時,梨視頻卻別具一格打破常規地選擇從內容質量切入,十分注重視頻內容的含金量。
梨視頻的標準是什么?主要從三個方面講,首先是四個“是否”,其次是三個評價維度的變化,最后還有一個核心功能③。開門紅對于后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資訊短視頻的選題是否有天然社交屬性屬于第一個“是否”。資訊短視頻是天生為社交網絡而生,所以第一個標準是短視頻平臺能否一炮而紅的關鍵所在。是否為移動終端定制短視頻的形式屬于第二個“是否”。比如梨視頻在資訊短視頻內容涉獵很廣,對于時長、字幕、敘事方式、代入感、豎視頻等方面都有嚴格要求。第三個“是否”,短視頻的產品是否有路徑抵達用戶內心,即短視頻內容是否能夠俘獲觀眾芳心。當下高流量類視頻無非是校園趣事、農村苦情、外貌協會、熱點事件等例子,但是梨視頻并不是為博得眼球而毫無底線,而是在正價值觀的引導之下為觀眾提供口味套餐視頻。第四個“是否”,短視頻的用戶是否愿意為時間買單。在越來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之下,公眾大多不會浪費時間在冗長且無營養的內容之上,梨視頻一直關注用戶是第幾秒關掉梨視頻,為此做了很多努力,觀看時間數據是梨視頻后臺考核非常重要的指標。
如今的梨視頻搭建的拍客網絡已成為短視頻領域的標桿和佼佼者,努力構建出的優質原創內容生態成為新媒體行業的一片青青草原,日產1500 條資訊短視頻,每日全網播放量超10 億次的數據就是最好的詮釋。
自媒體短視頻的美學特性大致可分為:審美主體、感官認知、情感認知、精神認知等方面,針對梨視頻這一特例,筆者分別幾個審美特性的不同方面進行簡要分析,以羅列出梨視頻在短視頻領域所具有的美學特性。
梨視頻的審美主體是這個平臺的APP 使用者,也是梨視頻的流量消費主體。審美主體通過人類特有的感官系統感受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感受世界每個角落的人情世故,并與這個世界產生直接或者間接的聯系。當審美主體在觀看短視頻時候,視覺與聽覺是審美主體進行審美的主要途徑④,大多數自媒體短視頻都是通過聲音、圖文等形式帶給觀眾視覺與聽覺上最直接的和最有效的的刺激,使得審美主體處于感官層面的淺顯認識,自媒體短視頻的首要突破點就是讓觀眾獲得視覺、聽覺上的接受與享受。
情感認知:當受眾群體使用自有的感官接觸到自媒體短視頻后,就會通過情感和想象來感悟短視頻中的美妙,進而得到情感認知,從內心獲得審美的享受和愉悅。梨視頻用戶在觀看30秒至兩分鐘的原創視頻時,視覺與聽覺的碰撞會因為短視頻內容而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人情冷暖酸甜苦辣。梨視頻每一條視頻里的每一幀每一秒都可以體現出藝術的美感,同時激發受眾對藝術生活的追求,獲得相對應的情感體驗。
精神認知:審美主體的精神知覺往往比感官知覺慢。精神知覺是美學的最高層次。不同的受眾對精神認知的反映是不同的。新媒體短片要想提高受眾的精神意識,就必須在內容上與受眾的認知觀念保持共鳴,并符合重點。梨視頻在新媒體短視頻領域做的很好,成功達到了與受眾群體的精神情感碰撞。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視頻短片應運而生,但內容質量參差不齊,正能量含量與傳播力相對不足。主要網絡平臺對“正流量”工程有很強的需求,但供給相對不足。以娛樂為導向的粗俗內容影響了互聯網生態和社會氛圍,不利于營造清潔健康的網絡環境,對青少年的成長環境產生負面影響。只有大量高質量、高社會影響力的短視頻才能豐富健康的網絡空間。在自媒體短視頻領域,梨視頻的突出特點是正向短視頻。
如果我們繼續用“正流量”和“負流量”的維度來判斷當前的短視頻傳輸模式,如何講故事是“正流量”能否成為短視頻傳輸主流的關鍵。改變觀眾對正能量報道的傳統理解,認為正能量報道是合理而宏大的敘事。事實上,短視頻是一種自然的積極能源報告工具,要用短視頻來傳播正能量,我們必須從人性出發,傳播好。從梨視頻自創立以來曝光的大大小小的正能量爆款視頻案例分析來看,在社會現實中每一個平凡人普通人都可能成為生活的主角,正能量故事的主角人物。他們不需要任何技術上編導上宣傳上的硬性拔高和新媒體領域的包裝,他們本身的正能量故事就自帶光環,傳播的精神已經自帶“高光”,民間故事也即大量正能量故事的集聚地,幾乎真實故事的發生與發光都藏在民間,只要找出這些真實故事并通過視頻形式記錄下來并通過新媒體短視頻平臺呈現出來。梨視頻就是這樣的平臺,拍客們、編輯和運營齊心協力將正能量變成廣泛傳播的流量。
梨視頻在工信部情報所網絡輿情研究中心在2018 年發布了《2017 年中國網絡媒體公信力調查報告》中榜上有名,成為一枝獨秀的短視頻產品中的優秀案例,梨視頻的上榜理由是“抓住了中國網絡新聞資訊用戶對高質量短視頻內容的需求,通過內容生產體系設計、分發平臺建設、利潤分成機制設計等層面的創新,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視頻生產方式、傳播機制、盈利模式提供了新的標桿。同時,有第三方數據分析機構發布《2018 年中國短視頻類APP 內容綠色評分排行榜》,梨視頻高居榜首,在拒絕不良視頻、體現主流價值觀方面獲得最高分。”⑤
回顧過去二十年的互聯網發展,自媒體短視頻現在面臨的問題層出不窮。在自由與規范之間,平臺必須平衡程度。在媒介傳播行為中沒有價值取向,效率越高,傳播危害越大。作為一個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媒體平臺,自然要承擔起自己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梨視頻的特殊點就在于其創辦人本身就是傳統媒體發展而來,使得梨視頻的任何一條短視頻內容都是實事求是,而非弄虛作假;都是正價值觀趨向,而非社會扭曲面傳播。好的內容才是在自媒體短視頻領域大放異彩的最佳養料。
梨視頻的興起與近年來新媒體平臺的發展息息相關,網絡化、碎片化、終端化需求已經讓短視頻成為新媒體的生命線和活力源泉。在不斷競爭流量和用戶的背景下,梨視頻還能保證高質量的內容。在過去的兩年里,短視頻內容監管的力度逐漸加大,在一個有秩序的創意環境中,一味耍花招玩炒作是無法贏得純流量青睞的。梨視頻深入意識到了這一點,一直以來秉持以畫面來敘事主體,拋棄傳統電視媒體的畫外音呈現,將短視頻新聞敘事時長盡量控制在90 秒以內,片頭7 秒迅速切入主題抓人心脈,選取獲得梨視頻專用權的背景音樂選曲,配上字幕簡潔明了的白黑黃三色不同的形式的字幕,好似按照最簡單最質樸的菜譜做出一道道美味佳肴般的短視頻。
梨視頻作為自媒體短視頻創業單元,用實力證實了哪里可以實現高質量的內容,哪里就是用戶和流量,哪里就是短視頻的成功。自媒體短視頻從誕生之日起,就要求高而要做到快,生產機制和組織架構要變革,傳統媒體的“基因”要創新。梨視頻的發展曲線強有力地為短視頻媒體提供了借鑒方式和創新方法,筆者認為隨著5G 大時代的到來,梨視頻的成功案例因素值得自媒體短視頻平臺學習。但梨視頻自身也存在待遇改進之地,能否一直在流量界獨占鰲頭,能否在風口浪尖順風順水,能否在自媒體短視頻領域獨樹一幟,對于近幾年才創業的梨視頻來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注釋:
①程前.沈丹妮.盛夏妍.移動短視頻發展亂象及治理[J].視聽新媒體聚焦,2017:118-119.
②885 財經..騰訊、百度兩大平臺成梨視頻新股東完成6.17 億元A輪融資,2019(03).
③鳳凰財經.按照梨視頻的標準,什么樣的短視頻才是好的.2017,5.
④李佳.現代圖書編輯的社會職責[J].讀書文摘,2016:53-5.
⑤李鑫. 梨視頻“正流量”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傳媒,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