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意
(寧德師范學院 教育與藝術學院,福建 寧德 352100)
大創項目“琴湖音樂培訓工作室”的前期是以少兒古箏教學為主,我們針對的少兒群體包括幼兒及小學階段的學齡兒童。這個項目的初心也是為了響應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政策,秉承著提高少兒音樂素養為美育教育奠定一定的基礎這樣的核心目的。我們開展了民族器樂教學為主,主要以古箏教學,通過少兒集體課的教學形式來給小朋友們上課。接下來筆者將根據這兩年實際訓練的情況,以及對教學方法的探索與理解進行梳理總結與深入分析,希望能不斷提升教學能力以及提高古箏集體課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效果。
古箏是中華民族樂器中的瑰寶,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在民間流傳甚廣,距現在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它外觀古樸典雅,聲音優美動聽,深受民眾的喜愛。這些年,古箏的發展也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人去學習這種樂器,有小孩,也有成人甚至是老年人。也涌現了很多現代杰出的古箏演奏家,創作了很多優秀的現代古箏作品。隨著其推廣度與大眾認可度的提高,古箏教學也隨之有了長足的發展。
從音樂文化角度分析,古箏傳統樂曲在風格,表現力方面都十分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是對兒童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絕佳途徑之一。學習古箏能全面的提高學箏者的音樂感知能力和作品把握的能力。
從情感的角度分析,少兒在演奏樂器的時候,這些旋律會影響他們的情緒,開心或悲傷,這些情緒的產生就會影響荷爾蒙的分泌從而影響大腦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的發展,豐富了少兒的情感體驗,輔助了如今我們在兒童教育中所倡導的兒童美育,德育教育。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在音樂教育方面也涌現了很多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在這些教學模式中集體課的教學模式正在逐漸占據一個比較重要的位置。在20 世紀90 年代,就有古箏教師提出集體課教學的初步構思。比如,王嵐嵐的《論古箏集體課教學的可行性》發表在《廣西藝術學院學報》2005 年第2 期;林浦鳳的《古箏集體課教學初探》發表在《教育研究》2007 年第1期。論文旨在討論古箏教學在少兒教學中的運用來展開論述,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研究新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采取口傳心授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即“你教我學,你彈我看”。一般用到的教學方法有教授法、練習法等,而現代教學模式主要以啟迪思維,開發潛能、快樂學習的教學方式為主。這種快樂學習也稱為奧爾夫教學法,因為我們面對的學員大多數為低齡兒童,如果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低年齡的孩子們可能會覺得課堂枯燥乏味不能夠引起孩子們的興趣。所以我們選擇用這種音樂教學法來進行教學。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教學特點,比如即興創作和開放性,會讓傳統的古箏教學注入了新的思想與活力。二者配合得當,則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箏作為一種中國古老的傳統樂器,可以獨奏也可以協奏,只要教師在教學中將奧爾夫音樂教學法與器樂教學相結合,就能夠很大程度上讓小朋友有更多的興趣去學習這門樂器,必定能發揮出良好的效果。我們可以對零基礎的孩子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引導,將學生慢慢的帶入到音樂課堂,進行音樂啟蒙。
教學案例展示:通過故事讓孩子們認識古箏琴弦
由于古箏這種民族樂器的特殊性,在初學這個樂器的時候,古箏琴弦上的固定音高是沒有4 和7 兩個音的,這兩個音需要通過左手對琴弦的按壓來得到。所以剛開始先讓小朋友們記住琴弦上固定的五個音分別是 1、2、3、5、6,以古箏原始調為例“5”這個音正好是在綠色的琴弦上(也可能是紅色的,具體以不同箏的型號為準)作為唯一一條有顏色的琴弦,可以說,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來認識五個可愛的小精靈,首先認識這里面最愛美的小精靈,它穿了一件綠衣服它是“5”姐姐。然后她有一個很拉風的奶奶在她的后面跟著她,她就是“6”奶奶。“5”姐姐前面有一只正在喵喵叫的小貓“3”,小貓“3”看到了“2”弟弟抱著一個“1”寶寶。之后教師可以用鋼琴帶孩子進行模唱練習以達到音感訓練相結合的目的。
在古箏集體課教學中,對于節奏的訓練我們可以采取分組的方式,將學生分成二到三人的小組進行節奏訓練,可以采取拍手或者拍腿的互動方式為課堂增添很多的趣味性。
集體課教學對于一對一教學來說是有補充的作用,集體課上我們可以通過音樂欣賞的方式來培養少兒的音樂素養為更好的彈奏曲子積累一定的基礎。學生在聆聽中可以培養良好的聽覺習慣,發揮音樂想象力和創造能力,時間越往后也越能提高音樂表演水平和樂曲的鑒賞能力。實踐證明,集體課中進行音樂欣賞的訓練遠比個體教學中欣賞的效果更好。集體課是大課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和資源,在課堂上集中聽賞某一流派,比如教師集中學生聽賞山東箏派的曲目例如《漢宮秋月》、《四段錦》、《天下同》等,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聽然后講解該曲的技法與風格特點,孩子們也可以展開交流討論,學生憑借聽覺和感受來深入對箏曲的了解,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簡單地說,比如音樂欣賞,古箏理論等內容,通過集體教學的方式要比個體教學效果更好,同時也節約了資源與時間。
集體課中教師可以側重對學生基本功的訓練,因為基本功的訓練相對來說是比較枯燥的,而少兒在自制力和意志力方面都相對比較的薄弱。鑒于打好基本功要從娃娃抓起的原則,筆者認為這時的集體課訓練基本功就很有優勢。教師可以通過舉行耐力比賽,力度比賽,速度比賽等來為基本功的訓練增添趣味性。這里筆者建議使用高雁編寫的教材《古箏趣味練習曲》,這本書一共分為五個單元,單元的劃分都是由淺入深,每單元對指法的編配都很有針對性,尤其在旋律方面,,大多采用耳熟能詳的民歌兒歌,這也會使兒童的積極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提高了古箏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由于我們這個工作室是有幾位大學生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成立的,那對于師資方面肯定是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教師的實踐經驗不足,設備不夠完善等,而且集體課人數較多可能教師無法做到對每一位學生進行更為細致的檢查,這樣就會導致學生彈奏不細致等問題。對于這類的問題,我們認為在保障集體課效率最大化的前提下開展一定的個體課也是很有必要的,針對不同的學生特點可以給他們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這會讓他們的演奏技術的塑成的更為專業與細致。所以我們是不會單依靠集體課來教學的,對于能彈奏更高層次樂曲的學生個體課對他們的提升會更加的好。將集體課和個別課的教學內容區分開,互相幫襯,互相補充,將這兩種方式優化組合在一起,讓這兩種課堂模式發揮它最好的作用,從而使少兒古箏教育達到一個全面,高效的教學效果。
首先,要練好一首樂曲最重要的是要明確練習的目的。明確練習的目的可以幫助學生省時又有效果,漫無目的的練習只會讓學生感到乏味,因此教師在教學以前要先明確今天要上的內容,針對不同的學生選擇不同的目標,課程過程中教師給予一定的鼓勵。幫助學生明確這節課需要練會的東西,給他們設置一個一個的小目標,如果他們完成了就可以得到一些小獎勵來激發他們的積極性。
視譜練習和背譜練習相結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要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視譜能力和背譜能力,這種識譜能力在少兒時期訓練是很好的。視譜能力為的是把每一個音,每一個節奏都彈的準確無誤這樣也可以訓練小朋友的專注力。背譜能力為的是做到胸有成竹更有音樂表現力的去彈奏曲子,這樣也能提升少兒的舞臺表現力,避免怯場情況的發生。
慢練與快練的結合,對于可以演奏更高階樂曲的孩子來說,教學中強調他們的慢與快,重于輕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幫助學生學會劃分樂句,在學習一首新的曲子的時候可以以每一拍60甚至50 的速度來練習,當這個速度穩定了以后(所謂穩定指的是至少要一點不錯的彈五遍以上)就可以以5 或者10 的速度來上升提速,一直達到樂曲需要達到的速度為止。
歌唱性的彈奏,以情帶聲。從古至今,唱一直在表演中占據很重要的地位,對于彈奏來說,唱也同樣很重要。前期就要讓學生積極地唱譜,唱譜不僅對視奏有很大的幫助,對音句的劃分提高音樂表現力方面都至關重要。所以在課堂教授中,教師要特別強調這一點如果有比較害羞的孩子教師就更應該鼓勵他去多唱,運用一定的教育機智讓孩子們感受到歌唱的魅力,當然這是需要不斷的積累經驗,不斷地去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在實踐中不斷地去磨練自己,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學模式。這對于還是大學生創業者的我們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我們應該多閱讀多歷練,以求學會運用更好更專業的古箏教學法。
針對教師的能力提升,我們也會定期開展師資培訓,教師習奏會等來檢驗教師的水平與能力。會盡可能聯系一些平臺與其合作,豐富教師的知識,拓展教師的視野,這無疑一種提高教學,做好教學工作的有效途徑。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古箏的演奏教學都在發生著變化,為了適應變化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我們每一位工作室的成員都應該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能力無論是教學方面還是管理方面的能力,積極地探索,不斷地創新。這些努力都是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為了未來更好的就業。琴湖工作室從開展至今,每一位小伙伴都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在指導老師的諄諄教導下每一位小伙伴都在變得更好,工作室也逐漸進入正軌,非常感謝自己的導師,她是我們背后最堅強的依靠。雖然這個項目結束了,但我們的夢想從未停歇,我們會保持著這樣的初心,一直努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