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加春
(安徽省安慶市宜秀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安徽 安慶246000)
安慶是黃梅戲的發源地,同時還盛產岳西高腔、宿松文南詞、潛山彈腔、太湖曲子戲、懷腔、望江龍腔等地方稀有劇種。然而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黃梅戲及一些地方稀有劇種的傳承與保護面臨著尷尬的境地。其傳承保護值得每一位群文工作者深思。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安慶素有“文化之邦、戲曲之鄉”的美譽,是中國國粹京劇的發源地之一,是中國五大劇種之一黃梅戲的發源地和傳承地。經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大師嚴鳳英等老一輩藝術家的繼承和發揚,黃梅戲逐漸成為蜚聲海內外的劇種,《天仙配》、《女駙馬》等著名曲目膾炙人口,深受海內外廣大戲曲愛好者的喜愛。在安慶,除了黃梅戲,還有被列入國家級非遺的岳西高腔、宿松文南詞,被列入省級非遺的潛山彈腔、太湖曲子戲,被列入市級非遺的懷腔、望江龍腔等地方稀有劇種。20世紀90年代之前,當電視、網絡等現代傳媒方式尚未完全興盛之時,戲曲藝術可以說曾經擁有“一統天下”的輝煌,特別是被人們稱為“風景這邊獨好”的黃梅戲更是盛況空前。
然而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信息化程度不斷提升、人們的文化娛樂方式日趨多元,黃梅戲及一些地方稀有劇種作為傳統的藝術形式,似乎逐漸被人們所忽視甚至淡忘,其傳承與保護步履維艱,不容樂觀。剖析其根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黃梅戲及地方稀有劇種多半是從田間地頭走出的,農村、基層曾是她們最大、也是最主要的市場。為了營造濃厚的戲曲傳承和保護氛圍,地方政府花大力氣開展送戲下鄉、送戲進校園等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同時還鼓勵民間班底積極參與演出,應該說出發點是好的,豐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綜觀這些活動,演員專業性不強,舞臺設計簡陋,再加上有一些非正規的草臺班子為了與群眾“拉近距離”,經常整一些“無聊”的唱詞“取悅”群眾,讓原本優雅的戲曲藝術瞬間“變味”,這不僅沒有引起老百姓特別是青少年對戲曲的興趣愛好,甚至還會引起反感。這也是很多文藝素質較好的學子們不報考戲曲院校的原因之一。
相對于民間演出團體和縣級劇團而言,市級以上的黃梅戲院團深入基層特別是深入農村演出的機會與次數更是越來越少,因為市級以上的黃梅戲院團新劇創排,重在創新與超越,志在奪獎與捧杯,因而制作費用昂貴,技術要求也相對較高。然而在農村,舞臺、燈光、音響等各方面均達不到所期望的效果,從經濟上考慮,也是一筆不劃算的帳。有需求而無效益,有市場而無觀眾,這使戲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面臨著尷尬的境地。
除了上述所講的“戲曲下鄉”檔次不高導致學子們不愿意報考戲曲院校,我們再來對比一下七八十年代和現在的戲曲院校招生情況。
以安慶為例,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報考戲曲專業的人數眾多,戲曲院校實行千里挑一的報考規則,不僅要經過嚴格的專業技能層層篩選,還要進行規范的身體檢查,2000多人當中只選十幾個人。那時候,國家是拿錢來培養戲曲類的學生,除了免學費,還發放生活補助?,F在,所有戲曲類院校都是自費學習,但報考人數當中真正具備專業素養的人才寥寥無幾。何故?這是因為現在各類院校眾多,為了院校生存,校方不得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主動降低報考條件,吸納更多生源,甚至不考慮專業素質,就連一些身體條件都不太合格的學生也準其報考,美其名曰“多多益善”。毫不夸張地說,只要想報考的基本都可以進入戲曲院校,戲曲演員整體條件和綜合素質急速下降,令人堪憂。再者,就業創業方向迷茫也是很多文藝素質較好的學生不愿報考戲曲院校的原因所在。戲曲專業學成之后干什么?這是困擾每一個學子的關鍵問題。毋庸諱言,就業面狹窄讓很多真正具備戲曲專業素養的人才望而卻步,只能另辟蹊徑,報考其他專業;即便是很多戲曲專業學成之后的學子們也因為迫于生計問題,另謀他業。生計就是現實,現實沖擊理想,如此循環反復戲曲人才問題得不到根本上的解決,談何傳承與保護?
正如開篇所述,當今是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可選擇休閑欣賞的藝術門類繁多、應接不暇,而戲曲又是一種傳統的慢節奏的表演藝術類型。這就需要編劇、作曲、戲音、武場、演員等學科老師具備堅守的工匠精神,對學生悉心指導打磨;選擇這個專業的學生和從業人員更要具備匠人之心,沉淀下來,專注地將傳統戲曲文化傳承下去,進而得以發展和創新。
但就我市的現狀來看,編劇、作曲、戲音、武場等戲曲專業隊伍急速縮減,專業技術過硬的資深老師都在超年齡教學,戲曲專業隊伍青黃不接,面臨著斷檔的危險。這其中固然有難以說透、難以言明的各種因由,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卻似乎已成為戲曲人才流失的一個重要原因。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人只有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以宜秀區為例,區、鄉、村三級設置的公共文化服務崗位看似較多,實際上這類人員成分復雜且整體年齡結構偏大,大多數在50歲以上,其中文化藝術類專業人員不到10人,真正戲曲專業的勉強只有兩三人,特別是鄉、村兩級文化工作者大多數都是門外漢,而這些門外漢還往往身兼多職。戲曲專業人員“英雄無用武之地”現象似乎已是司空見慣。戲曲人才大量流失,從業人員心生浮躁,最終使本就艱難發展的黃梅戲及地方稀有劇種難上加難。
面對上述問題,要做好黃梅戲及地方稀有劇種傳承和保護工作,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有何對策?戲曲院團該何去何從?戲曲院校又該如何發展?這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重大而迫切的課題。展望“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是我國文化發展的主線,也是實現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實現戲曲文化高質量發展?簡單地說,應該告別過去無序的、粗放的,過度注重數量、規模、速度和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增長的發展模式,轉而追求質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筆者受家父影響,從小對戲曲特別是對家鄉的黃梅戲情有獨鐘,再加上在群文工作已近十載,對戲曲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深有體會,特提出以下對策建議,與大家分享。
保護性根植,核心要義是根植,前提是保護,說直白一點,就是各級政府及其相關部門,還有戲曲院團、院校要制訂相應的標準,拿出切實可行的政策舉措來根植培育戲曲文化。
戲曲保護傳承需要一代代人為之努力奮斗,開展送戲進校園活動尤為重要,但送的形式要變化,送的質量要提升。要變“送”為“請”,正如上文所述,基層學校條件跟不上,舞臺燈光效等都遠遠達不上要求,演出質量就會大打折扣,孩子們要就無法感受到戲曲藝術的真正魅力。因此,把學生們請到標準的演出劇場,身臨其境地欣賞戲曲舞臺藝術,請最優秀的戲曲藝術家、演員,如梅花獎得主、國家一級演員、群星獎得主等參與演出,通過藝術家們的精彩演繹,一定會在學生們心中種下對傳統戲曲藝術之美欣賞的種子。正確引導他們欣賞,繼而喜歡并愛上戲曲文化。筆者的孩子是一名初一學生,之前一直不喜歡黃梅戲,盡管在學校也經常觀看黃梅戲,可他一直認為黃梅戲是中老年人的專利,不適合年輕人;今年學校組織到安慶黃梅戲藝術中心觀看大型黃梅戲《鄧稼先》之后,對他的觸動很大,為此他還撰寫了一篇頗有質量的觀后感,字里行間流露出對黃梅戲藝術的贊美與贊嘆。我堅信,只要我們的戲曲宣傳的規格和檔次提升,就一定有被戲曲藝術吸引來的更多的傳承人和堅守者。
戲曲院校要向影視、音樂院??待R,不斷提升硬件和軟件建設,同時根據生源的稟賦資質實行分類打造,對于大部分學生,應作為戲曲藝術的愛好者和傳播者培養,這一部分學生將來要面向社會、面向市場進行擇業或創業,如群文工作者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對于少數優質生源,應作為戲曲藝術的傳承者和創新者培養,這一部分學生將來從事戲曲藝術的研究,肩負著戲曲藝術的傳承和創新使命,各級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應當對這一部分學子重點培養、大力扶持,不僅要保障他們在校學習階段的學費,還要保障他們畢業后專門從事戲曲專業工作的經費。
提高教師準入門檻,精心挑選專業素質好、師德品質高的教師承擔教學工作。發揮老一輩資深專業老師傳幫帶的作用,聘請專家學者特別是梅花獎得主、國家一級演員等現身說課教學,邀請兄弟劇種優秀教師來傳經送寶,全面提升戲曲專業隊伍培訓質量。
開拓性發展,根本在發展,關鍵要開拓創新。不發展,很多劇種特別是地方稀有劇種就得不到傳承,最后只能成為人們永久的記憶;不開拓創新,就無法贏得市場,就不能永葆生機活力。如何開拓性發展戲曲文化?
學有所用是關鍵,一定要讓英雄有用武之地。政府和戲曲院校要設立聯合機構,研究畢業生擇業問題,全面梳理就業崗位,加強創業方向性指導,為學生將來擇業指點迷津,樹立學生及其家長選擇戲曲專業的信心。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戲曲院團要根據戲曲保護傳承需要設置專業性就業崗位,同時要特別加強與一些用人單位的聯系,為畢業生擇業牽線搭橋。
戲曲傳承保護絕非是口頭重視,絕非是敲敲鑼、打打鼓就能實現的,更不是創作幾個“快餐”劇就算完成任務的,它需要設置專業的機構,聘請專業的人員做專業的事情,同時要給予一定的經費保障,讓專業隊伍沉下心來工作,無后顧之憂,因此每年政府在這方面要有預算安排,要舍得投入,才會開出歷久彌香的戲曲藝術之花。
做好內容創新。用現代表達講好傳統文化故事。要通過科技手段與跨界融合等方式轉化為當代人所接納、認可的展現形式,實現文化的傳承和創新。2002年9月,改版后的黃梅戲舞臺劇《徽州女人》在安慶、合肥、杭州、北京等地巡演時,大批的青年學生被吸引到了劇場,成為了該劇以及黃梅戲的有力追捧者。做好模式創新。積極探索文旅融合、館企合作等市場化合作模式,在戲曲開發、運營管理和營銷宣傳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不斷釋放戲曲藝術活力。比如,位于宜秀區羅嶺鎮的國家4A級景區巨石山景區就聘請了專業戲曲團隊,精心編排各類曲目,定點定時演出,吸引了無數游客紛至沓來。既普及了戲曲藝術,又帶動了當地旅游,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可謂“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