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瀟瀟
(長沙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湖南 長沙411100)
高等院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而決定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能否在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最關鍵的便是高等院校所培養的人才能否與社會需求相匹配,遵循市場發展規律以及社會對于專業人才的實際崗位需求,從而設定與之相匹配的培養模式,符合新時代職業背景環境特點。
在現階段的高職舞蹈表演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有部分教師仍然使用傳統的教學觀念,導致教學課堂過于落后、教學方法創新力度較弱,同時部分院校忽視校外實訓環節,導致學生的實踐鍛煉不足,個人能力較差,嚴重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整體提高。其中最明顯的問題便是在高職舞蹈表演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培養目標過于模糊,不夠清晰且不夠聚焦。
現階段,大眾文化藝術市場的蓬勃發展,高職舞蹈表演專業的地位也隨之水漲船高,招生規模逐漸擴大,每年招生人數呈明顯上漲趨勢,但部分高職院校在辦學過程中未能意識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之處,例如教學時間周期短、師資參差不齊等,同時未能全面了解就業市場人才需求,導致在高職院校中所培養的舞蹈表演專業人才與社會需求不匹配,邁出校園時失去了核心競爭力,最終造成高職舞蹈表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夠明確。甚至有部分院校直接照搬其他學校的辦學模式,失去了高職院校的教育特色,未能充分發揮出高職舞蹈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
若想要進一步全面提升高職舞蹈表演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水平,必須充分發揮出校內與校外這兩個場所的育人作用,除了讓學生在具備扎實的舞蹈理論基礎知識及專業技能之外,更需要強調校外實訓環節的重要性,使學生能夠在實訓過程中不斷提高個人綜合能力,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且實訓教學內容能與常規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有效銜接,加強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內循環作用。現階段在高職院校中存在著校內外合作不夠深入的問題,未能與校外企業建立合作的穩定關系,缺乏系統的校外實訓機制,從而導致實踐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無法全面提升高職舞蹈表演專業人才整體培養質量水平。
在現階段高職院校舞蹈表演專業人才培養中課程設置不夠合理,缺乏高職院校區別于本科及中職的獨特特點,甚至照搬其他學校的課程設置,課程內容甚至與工作崗位需求脫節,導致學生無法匹配社會所需人才要求。
除此之外,在高職舞蹈表演專業教學中,部分院校仍然只片面地關注學生的個人技能,卻忽視了學生的知識技能、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創新能力的培養,致使學生知識結構單一,創新創造能力薄弱,嚴重地影響人才培養質量,不符合新時代職業背景的要求,導致學生在找工作環節中失去競爭優勢。
隨著新階段時期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文化藝術市場越發繁榮,媒體藝術傳播覆蓋力度不斷加大,高職舞蹈表演專業已不再是為專業團體輸送人才,同時各行各業都需要舞蹈表演專業人才,部分用人單位不再單純強調舞蹈表演專業人才的專業技能,在考察專業技能的基礎上更強調綜合素質,這意味著在新時代職業背景下進行高職舞蹈表演專業人才培養需根據市場演變規律進行資源整合、目標聚焦、校企深度合作等,著重強調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培養,從而提高整體素質水平,這也是新時代職業背景下高職舞蹈表演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和發展趨勢。
現階段在高職舞蹈表演專業人才培養發展中核心目標是“為社會培養能夠適應文化藝術建設管理服務一線需求,愛崗敬業且具有舞蹈表演技能與教學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新時代職業背景下開展高職舞蹈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更新優化需緊緊圍繞這一目標制定相關的目標發展策略,從而推動高職舞蹈表演專業人才穩中向好不斷向前發展。
而依據新時代職業背景特點進行高職舞蹈表演專業職業定位會直接影響到專業的發展以及后續高職院校專業格局,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及相應課程體系創建的基本依據所在。同時,在構建人才培養模式及相關的課程體系時,需依據當地文化市場的基本狀況,著重關注藝術培訓機構等崗位群,為地方文化藝術和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舞蹈演職人員、培訓教師等,確保其能成為企業文化工作者,秉承這一辦學指導思想和重新進行專業定位,確保新時代職業背景下高職舞蹈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滿足社會人才標準,從而在學生邁出校園時能具有極大競爭力。在高職院校舞蹈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過程中,需清晰人才培養規格的具體要求,確保高職舞蹈表演專業人才具備一定的人文精神、科學精神,現代教育觀和藝術觀并全面掌握完整的舞蹈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實時掌握學術發展前沿和動態有較寬的知識面,在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上能夠做到“多項專長、分別對應”。
除此之外,要確保學生具備適應社會的能力。新時代職業背景下的高職舞蹈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傳統社會中的培養模式有著一定變化,而這些都是社會所決定的,也是社會人才需求所決定的,因此,要確保高職舞蹈表演專業人才具有適應社會的能力,能夠獲取知識并進行問題分析和解決,具有與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總的來說,新時代職業背景下高職舞蹈表演人才培養模式需圍繞培養目標出發,重新進行職業定位,依據新時代職業背景下的全新職業定位展開課程設置以及人才培養標準制定,確保舞蹈專業學生能夠實現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并具有扎實的舞蹈基本技術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成為表演、教學、策劃、管理的高素質全面型技術人才。
在新時代職業背景下要依據舞蹈藝術職業定位及培養復合型高素質舞蹈技能人才,根據這一目標制定相關課程,確定高職舞蹈表演專業學校的各板塊教學能夠符合培養目標,構建模塊化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水平,使其成為舞蹈表演專業型人才,其中包括中國舞板塊(基訓、身韻)、芭蕾舞板塊(基訓、代表性)、現代舞編創板塊、民間舞編創板塊、教學法與理論知識板塊,基于這些板塊的建立,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合理構建課程設置,只有這樣,才能確保高職舞蹈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能夠符合新時代職業背景特點,滿足社會人才的基本需求。也就是說,在進行課程體系設置時要確保課程由公共基礎課、專業技術課、專業選修課、藝術實踐課等多個內容環節構成,構建教學表演一體化教學模式。
例如,在設置核心課程時,要以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中國民族民間舞、劇目排練、舞蹈編創基礎與實踐等為核心課程。其中基本功訓練要設置相關課程標準,在課堂上通過系統的學習訓練,讓學生全面認識并掌握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教材內容要求及特點,掌握正確訓練方法,確保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扎實基本功的同時,也具備動作講解能力及示范能力,在這一課堂內兼顧理論知識教學以及教學法的落實。
除此之外,其他課程也需設置相關的課程目標,如中國民族民間舞的課程標準則需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基本技能之外,也需要掌握民族民間的基本理論知識,豐富舞蹈知識,弘揚民族文化,從而讓學生掌握各民族民間舞的基本技能、風格韻律以及民族個性特點、文化特點,主要包括漢族、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朝鮮族等。
要依據職業需求合理調整課程結構及培養模式,確保課程走向緊跟市場變動,不斷加強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校內外兩個培養點的積極作用,建立校企無縫對接。同時,可定時定點進行企業學習交流,參與到社會活動當中,建立起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實現職業素養水平的提升,學會有效溝通和解決問題。在高職院校中著重培養為社會服務的人才,為大眾舞蹈所服務的專業型人才。因此,在新時代職業背景下進行高職舞蹈表演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首先要清晰社會所需要的各種人才標準以及加強學校與企業之間的點對點直接合作,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的實踐經驗不斷提升,直接實現人才輸送。例如舞蹈演員主要以藝術團體和演藝公司等單位從事舞蹈演出的專業工作人員,需具備一定的舞蹈文化素養,能夠通過舞蹈動作和技巧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典型形象,且具有團隊合作意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便根據相關要求選拔人才并進行著重培養,與相關藝術團體和演藝公司進行合作,提前進行演員培養,從而滿足社會的人才需求。
新時代職業背景下的高職舞蹈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轉變需摒棄傳統教學理念,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其具有創新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在教學過程中要緊跟市場變動滿足社會的人才需求,一切從培養目標出發,了解市場走向,從而充分地發揮高職舞蹈表演專業人才的獨特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