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靜靜
運河,京杭大運河。《清明上河圖》展現京杭大運河支流汴河兩岸的繁榮場面。曾經,我沉醉于《清明上河圖》拼圖;后來,我又在世博會中國館投影版《清明上河圖》斑駁的光影里流連忘返。這軸眾聲喧鬧觀萬象的市井畫卷,如種子般在我心底萌了芽。
我在寧波鎮海駱駝街道采風時,無意得知此處中大河匯入浙東運河。千年前,商賈云集,車轂相擊于其下,舳艫相接于其下。
《清明上河圖》由張擇端作于北宋,反映的是都城汴河(今河南開封)昌盛的集市。南宋建都臨安(今杭州),宋金對立使得京杭大運河北部與江南聯系中斷。浙東運河成為運送兵力與糧食物資的生命線。南宋國防不力,貿易強盛,慶元府(今寧波)為當時重要對外貿易港口。瓷器等出口產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運往海外,日本、越南、高麗等地產品也通過浙東運河運往京城。宋朝富裕,富得流油。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描述:“歷史進入了宋朝就好像從古代進入了現代。”
南宋運河邊,駱駝老街車水馬龍的盛世氣象符合歷史的情境。
自古以來,浙東運河滋養駱駝先人:因水而靈秀的崇文書香,倉廩實而知禮節的民俗,因進取而生的“寧波幫”精氣神……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隨著輪船、汽車、鐵路、動車出現,浙東運河日漸歸人白發的寂寞。駱駝老街采風期間,我看到一邊是棚戶區改造后林立的現代化高樓,一邊是鄉賢故人名居頹敗蕭條的景象。城市化進程中,歷史與文明沖突的不和諧不可避免,馮驥才就曾對孫犁筆下的白洋淀失去抗日水鄉特色的變化發出呼吁。
浙東古運河就在那里,駱駝街道如今作為寧波鎮海新區的經濟實力也擺在那里。這一條老街的規劃會定下一個整體的與獨特地域特征相和諧的基調,構建屬于自己特色的藍圖嗎?由此,筆者很信服駱駝街道借助運河文化,從商、文、旅、居四方面打造“運河邊上的閑生活”的夙愿。
毋庸置疑,駱駝老街要建折射運河風情的商業體。
駱駝老街是“寧波幫”發源地,可能在南宋達到鼎盛,北宋末年《水滸》故事頗為應景。像武松打虎后游街,武大郎賣燒餅,潘金蓮推開簾子竹棒剛好打中西門慶的頭……都該發生在這樣的街上。
1915年,產于此地的盛滋記醬油曾于巴拿馬博覽會與杭州張小泉剪刀及貴州茅臺一起展出。甬籍民國作家蘇青說:不妨到鎮海買些青蟹下酒。青蟹與上海所售的澄湖大蟹比起來,其肉更軟更松脆。但蘸著的醬油也很要緊,定海的洛泗油,顏色不太濃而味帶鮮,與上海醬油帶渾黑色不可作同日語。洛泗油曾在1930年獲得國際西湖博覽獎。這兩種醬油是否有淵源,尚待考證。張小泉剪刀與貴州茅臺一個世紀以來名聲響亮,那么盛滋記醬園怎么就不能重出江湖,鳳凰涅槃呢?
談及文學,以一人之力翻譯托爾斯泰小說全集的草嬰(原名盛峻峰)就誕生在此。
說起建筑,想起在《清明上河圖》里汴河上飛虹一般的無柱木拱橋。汴河為北宋漕運樞紐,橋下漕船往返,橋兩端店鋪林立。中大河畔橫跨始建北宋的條石單孔的駱駝橋,孔徑5米,寬3米。據清雍正《慈溪縣志》記載:東連鎮海,西接慈溪,南達甬江,北通三北。舊時駱駝橋有隔天的沿河街市。橋西南方為建于1947年的翁璞卿(上海白象電池洋行創辦者)故居,廊檐寬敞,車木護欄雕刻精致,屋檐對角連接,寓意“水不外流,四水(四世)同堂”。卓越的建筑扎根本土并展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未來的古運河建筑群一定會與駱駝橋與翁氏故居融為一體吧?
據說,翁氏故居翁璞卿只住過一夏。故居是游子情寄桑梓的載體。走得太快靈魂跟不上節奏的游子,適宜到灑滿古典陽光之處尋覓家園。逛過京味兒十足的南鑼鼓巷,踏過川意濃濃的寬窄巷子,看過十里洋場大上海的田子坊,游過有盛唐范兒的福州三坊七巷。聽說中大河邊要建六大巷子,到時候去逛一逛,順便聽聽老街軼事。
駱駝老街有一句老話:“像勿樣,看在郊伯樣。”盛在郊,是盛滋記醬園創始者的先人,他宅心仁厚,興辦教育,樂善好施。他把乞討的人請到家里吃飯,他收爛貨,濟貧困。“像勿樣,看在郊伯樣”這句話是取笑想仿效偶像卻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人。盛在郊的財富可用一事來說明。他女兒出嫁,光嫁妝就裝滿24只大船,一路彩纖拉引,鞭炮鑼鼓。“在郊伯嫁囡,廿四只大船”傳遍十里八鄉。
如果你是撐著油紙傘,坐著烏篷船目睹這水上十里紅妝的游客,感覺如何?如果再加上法國尼斯嘉年華在駱駝老街舉行呢?中西合璧的喜慶,該會在《金蛇狂舞》《卡特拉斯進行曲》的旋律中放飛怎樣歡快的鴿哨、煙花與禮炮?
這樣的詩意遙遠嗎?等三官堂大橋完工,鎮海駱駝與寧波東部新城近在咫尺。
東部新城有生態走廊,南部商務區在濕地公園邊上,駱駝老街蜿蜒在運河兩側。體驗過頭枕河流,聽風、看雨、沐浴月光、數星星的運河房嗎?未來不如到駱駝老街去,民俗客棧、運河院子、中式別院,總有一處會陪伴我們度過美麗的夜晚。當我們老了,如果不出意外地愛上了這里,未來此處有高端樓盤與養老社區隨時恭候。
《昆蟲記》說,別的科學家研究昆蟲很多都是源于實驗室里的標本,我探究昆蟲,則建造它們的樂園,我對藍天下泥土里草叢里鮮活的生命感興趣。相同的道理,現在看到的許多博物館,都靜止在歷史里,我們正如同閱讀經典、渴望邂逅那些能輻射時代氣息的博物館一般。
以常民生態空間形式呈現地域特色風情,這樣的開放式景觀我曾在居住著納西族民眾的麗江古城領略過。不久的將來我又會在寧波鎮海駱駝邂逅這樣的古運河邊生態博物館,在那里我所在的地方就是古運河的遺址,我所遇到的人們都是來自宋代古運河時代人的后人,說不定與我擦肩而過的就是運河精神孕育出來的“寧波幫”代表包玉剛船王的后代。歷史與現實是相通的,說起來可能有點不可思議,《清明上河圖》里同樣也展現似如今快餐時代外賣小哥提著蒲籃匆匆而過的形象呢。
當然,展開北宋風俗畫作《清明上河圖》,我們再怎么欣賞,也已經錯過了它最為流光溢彩的時光,我們無疑像辜負了一場花團錦簇的盛會。有人說,一切失去的東西往往會以另一種方式回來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寧波鎮海駱駝老街打造的傳奇會讓我們走過歲月流年,跨過千山萬水,邂逅最美的運河江南,這比駐足西安大明官遺址想象大唐恢宏,更具感染力。
我走過許多地方的橋,行過許多地方的路,看過許多次的云,品過許多種類的菜,現在只憧憬這樣文藝的特色小城鎮,出現在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