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紹竑(1895-1966),廣西容縣人,著名愛國將領。抗戰期間,黃紹竑利用軍政之余搞科技發明,研發改進了多種武器裝置,為抗戰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研制槍榴彈
黃紹竑任浙江省府主席時,恰逢浙江臨時省會輾轉麗水等地。黃紹竑決定,在麗水山區搞起了浙江省鐵工廠。
1938年,黃紹竑前往廣西柳州參觀四十廠的槍榴彈筒制造,廠長賴瑞麟介紹了一種意大利的槍榴彈,但其彈筒并不理想。黃紹竑向賴瑞麟要了一副樣品,帶回來自己研究仿造。等到做好,拿去試驗,結果射程最遠的只有一百多米。黃紹竑繼續研究改良彈筒,經過多次試驗,彈筒的形狀由尖而改為略圓。為減少在筒內的摩擦阻力,彈體形狀改了十三次,又加了一條彈帶,同時在彈尾上加了四片翼子,來確定飛行的方向……攻克諸多難關后,黃紹竑將制出的產品起名為“七七”槍榴彈筒,凡是用過的人都覺得相當滿意。
改良地雷
黃紹竑時常聽到部隊上的人說:“埋在公路上或鐵路上的地雷,不是被敵人發掘,便是沒有觸發。”他研究許久,覺得地雷本身并無須很大的改良,而地雷發火的裝置必須加以改進。
黃紹竑設想將電池和地雷上的兩條導線連接,兩者在平常不接觸時,電流并不相通,但汽車駛過,壓力使電流接通而爆炸。設計雖如此,但結構非常困難,總是不能滿意。有一天,他偶爾發現彈簧除非用大力壓迫,否則隨你怎樣弄彎,每一環節內,都不致接觸,黃紹竑立即召集技術員,做了一條鋼線纏成的彈簧。
隨后,黃紹竑不斷改良,將彈簧一節一節接起來,放在公路上偽裝起來,那邊連上電池及地雷,如果車輛壓在上面,通過任何一點,彈簧被壓,電流接觸地雷,立刻爆炸,屢經試驗,百發百中,黃紹竑把它命名為“火蛇”。
黃紹竑又考慮到,埋在地下的雷,爆炸時,地面成為一個漏斗孔,對周圍的殺傷圈并不很大,若將雷觸發后,能自動升高到一人高度,再行爆炸,則殺傷圈可增大三四倍。改良成功后,黃紹竑將其命名為“空炸地雷”。
為了表彰黃紹竑對兵器研制生產的貢獻,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軍委會授予他一等金質獎章。
(摘自《團結報》 劉永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