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新
在西北農村,拌面湯可是一種最簡單最常見的飯食。幾碗水、半碗面、一把青菜、一顆土豆、一點鹽醋,就能做出半鍋熱乎乎的拌面湯。拌面湯因為勻稱而又黏糊糊,也叫作“糊糊子”或是“拌湯”,也就是大家說的稀飯。
土豆切成幾塊,開水鍋里熬半天,直到熬爛,然后攪拌半碗面粉,等到面糊糊熟了以后,撒上切碎的青菜,調上鹽醋,拌面湯就成功了。一家人圍著飯桌,吸溜吸溜,呼嚕呼嚕,此起彼伏,不用筷子,小孩子用小飯勺,喝拌面湯的節奏著實有滋有味。
冬天早上,寒風刺骨,喝一碗加了蔥末、胡椒、草果粉、自家腌制的酸菜的拌面湯,可祛風御寒,身上能熱乎大半天呢。冬天日子短,早餐用不著豐盛,一碗拌面湯就足夠供應半天的熱量了。也有飯量大的人,取過半個干饅頭,泡進湯里,酥軟可口。饅頭越干越有味,越有嚼勁,形象化地叫作“癩蛤蟆陷淤泥”。
夏天天氣悶熱,拌面湯因為有了綠油油的青菜葉子,還有芹菜、芫荽之類的,那一碗清汪汪的拌面湯下肚,著實清熱解暑,渾身每一個毛孔,都透著清涼。要是調一碗酸溜溜的漿水菜,那更是酸爽無比,清涼無比。
記得那時候母親做拌面湯之前,等水燒開的過程中,先是搲半碗面,倒進盆子里,然后舀半碗清水,慢慢往盆子里面倒進清水,用手指來回輕輕攪拌,說是把面粉“潮”一下。待水開的時候,面粉就成了濕漉漉的“面索索”,然后慢慢倒進開水鍋,用筷子不停攪動,這樣熟了的拌面湯就很均勻。有的人家直接把面粉倒進開水鍋,做出的拌面湯就像是面粉打出的糨糊一樣,既不好看,也不好喝,還疙里疙瘩的,里面包著一顆一顆干面團,散發著濃郁的生面氣息。喝過這樣的拌面湯,我總是贊嘆母親能把簡單的食材,做出可口的飯食,也許是母親心靈手巧吧。
家里有肉的時候,把肉切成麥粒大小的碎丁,加進拌面湯,叫作“肉拌湯”,也叫“肉糊糊”,黏而不稠,也不油膩,那種香味,喝上三大碗還覺得不過癮。還有添加莜麥或是青稞磨成碎屑“榛子”的,叫作“榛子”拌湯,摻了雜糧的拌面湯,也是別有風味。要是感冒了或者胃里不舒服,再或是春乏秋困時節,吃飯沒胃口,渾身沒精神,心靈手巧的家庭主婦,用開水熬了蘿卜片,直到蘿卜熬爛,撒點姜粉、調點鹽醋、撒點芫荽,做半鍋清汪汪的拌面湯,喝上一碗,那才叫舒坦呢。
拌面湯可是喝酒人的最愛,男人們頭天喝了酒,第二天早上吃不下東西,胃里難受,就吆喝女人:“來一碗拌面湯,酸菜多放,麩子醋多調。”女人嘴上罵罵咧咧,說男人見了酒不要命,難受死活該,手底下卻麻利地干個不停。不到幾分鐘,拌面湯做好了,熱氣騰騰,香味飄散,氣呼呼把飯碗端到炕頭,剛才還蔫答答的男人,兩眼放光,猛地一下子掀開被子,一骨碌翻起來,雙手端起飯碗,也不怕燙嘴,呼嚕呼嚕一連喝上兩碗,頓時神清氣爽,那無疑是最好的“醒酒湯”。男人心滿意足打著嗝、抹著嘴,對女人說現在再上酒場也沒問題了。
據說挨餓的時候,有的人最大的理想,就是糧食充足之后,每天能吃一頓稠飯。稠飯顧名思義,就要“稠”,相對拌面湯是稀飯而言的。做法程序和拌面湯完全相同,不同之處,就是用的面粉多,直到攪拌成面團,所以稠飯也叫“攪團”,吃上一頓,能頂兩頓。由此看來,拌面湯是缺糧時候,人們為了生存,智慧和無奈的產物吧。據說極困難時期,有些人家的拌面湯能照出人影來,那種拌面湯的滋味可想而知。不過今天來說,偶爾喝一頓拌面湯,尤其是摻雜了雜糧面粉的拌面湯,也算是時尚養生或是吃慣了油膩洗洗腸胃的調劑吧。每逢過年時節,頓頓大魚大肉,誰都想著喝一碗拌面湯。不過到別人家做客,你要是討要一碗拌面湯,主人家可是會不好意思的,怕別人笑話,除非再三央求。
吃飯可以喝拌湯,做人可不能做“拌湯”。人們總是把那些學藝不精一知半解的半吊子,戲謔為“拌湯”,言下之意,就是說一肚子“水貨”,沒有一點“干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