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紹軍
每逢佳節倍思親。我想說的這佳節,并非重陽,而是春節。
春節后,元宵節前,是人們走親訪友的日子。上世紀六十年代走親訪友所攜帶的伴手禮,大多以點心為主。點心中又以炒糖、蜜三刀、開酥、羊角蜜為主,不像現在品種繁多,煙、酒、米、油……拿什么的都有。這只能說明,過去物資匱乏,生活艱辛。
帶上二斤炒糖,走親訪友,很是尋常。炒糖大多都是用紙盒子封裝的。裝好盒,稱好重量(每盒約1斤),在包制過程中,要在包裝紙上面再放上一張寬約2公分,長約8-9公分的紅紙,既美觀漂亮,又寓意幸福吉祥。炒糖則經油炸、拌糖即成。裝入盒中外面又加了層外包裝紙,炒糖中的油還是會滲出外包裝盒和外包裝紙上,那層油光光的紙,讓人禁不住垂涎欲滴,還令滿屋飄香。碰上有些“要面子”的親戚,自然得多備些禮,這也是人之常情。已經結了婚的小倆口,甚至還有些帶著孩子一同去拜年,少說得備上8至12斤炒糖,再買些“禮肉”,這樣才足夠光鮮。在農村,回娘家拜年定會引來看熱鬧的人,借故看看新客拿了多少禮。臨走前,姑娘、姑爺帶來的禮品要回一半,外婆、外公還要給大人、孩子壓歲錢。有些講究的人家還要找上幾個在村子里有頭有臉、能說會道的人來家里,陪著姑爺一道說話、喝酒。
炒糖的形狀,多以圓柱、方柱為主。其實,炒糖也是分三六九等的。用牙一咬,酥而蜜甜的是一等,價格也自然昂貴些;用牙一咬,微酥,稍微帶點勁,不是蜜甜而是糖甜的算是二等,我總覺得這類炒糖極像是一名剛柔并濟的鐵血漢子;而那些用牙一咬,不僅咬不動,甚至連甜味也很寡淡的,則為三等,民間戲稱這種炒糖為“跺腳咬”,價格也相對低廉。
二斤炒糖,禮尚往來。聯結起了兩個家庭之間的情誼,是古往今來恪守的傳統禮儀,意義深遠。一來彰顯了孝道,體現了小輩對長輩人的愛戴;二來是適逢春節,以此探望一番歷經了整個冬季的長者們,身體是否安然無恙。拜完年后,長者張羅著小輩們留下來共進午餐是很正常的。那時,要置辦一些肉類得去較遠的集市,很是不便。因為那時交通工具甚少,趕路全憑腳力,路況也不佳,道路大多坑坑洼洼,崎嶇不平。但為了招待好前來拜年的親友,主人早有準備,節前便早早去集市買了肉,煮熟,再碼上鹽腌入壇中,等著春節招待親朋好友時取出。吃過飯,臨了,主人還要把客人送來的二斤炒糖還回去一斤,這些事情大多由男孩子來完成,這都是禮數。另外,壓歲錢也是少不了的。二分、五分、一毛……都可以,不像如今這般出手闊綽,甚至有的小孩過完春節就直接成了“萬元戶”。那時,多數家庭都有兄弟姊妹幾個,各自在家里都有約定俗成的分工。一般父親主外負責養家賺錢,母親主內負責家務,幾世同堂,盡顯和樂。
二斤炒糖,禮輕情義重。在那日子清貧的年代里,親戚朋友間那濃得化不開似炒糖一般的情感,是無法用物質來衡量的,那是赴湯蹈火,甚至用生命來維系的。不像現在,物質條件雖然好了,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似乎淡漠了許多。
二斤炒糖,走親訪友,那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與回憶。現在想來,依然有種記憶猶新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