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瑞寧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那天晚上,大家都不睡覺,村里家家燈火通明,戶戶香火不間斷,里里外外歡聲笑語不絕,到處洋溢著歡樂喜慶的節日氛圍。我對兒時的除夕守歲卻因“夜讀”而終生難忘。
大年三十這天格外忙碌。因為我們當地農村除夕晚上要煮粽子和炒米花供祭祖先,所以一大早,父親和母親就開始泡糯米、割柊葉、切豬肉條、殺雞、煮魚。中午,我們就在母親的指揮下清掃堂屋、擦拭桌椅、貼對聯,給香爐換上新的爐灰,并擺好香、黃紙、蠟燭。
吃過年夜飯就開始守歲。那時候沒有電視沒有春晚,飯后大人們繼續忙著包煮粽子和炒米花,小孩子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放鞭炮。記得兒時我們最愛長桿花炮,幾個玩伴并排站著,手握尾段讓炮頭沖著天空,點燃后火珠子“突突”地射上半空,“啪啪”地炸出五顏六色的小火星。午夜十二點,家家戶戶開始放鞭炮,慶祝新一年的開始。父親也帶我出門放花炮,此時的村莊已經被潮水般的鞭炮聲淹沒,“滿地紅”在各家各戶門前狂舞,“轟天雷”在空中爭奇斗艷,瞬間整個夜空變得五彩繽紛、炫彩奪目,煞是好看。
正當我們還沉浸在這“花海”之中,母親便召喚我們回屋讓我夜讀。爺爺是村里的小學教師,當我還沒有達到上學年紀的時候,媽媽就給我縫制了書包,讓我跟著爺爺去學校。母親說這樣就不用擔心我一個人在家時到水塘邊去玩耍。當然,我這個“跟屁蟲”在學校也學會不少字,這讓母親很是高興。記不起是哪一年,母親告訴我在除夕守歲的時候讀書,來年學習就會有進步,長大了也能像爺爺一樣做個鄉村教師,甚至可以到縣城吃“皇糧”。爺爺在村里很受人尊重,為了能像他老人家一樣,在除夕守歲時我都會遵循母親的教誨,拿起皺巴巴的課本,搖頭晃腦地讀起來。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母親在我讀書的時候,也提起豬籠、雞籠在家門口兜圈圈,邊揮動手中的小竹竿,邊從嘴里發出豬、雞的叫聲,然后把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豬、雞趕進籠子,最后一路小跑到雞窩與豬圈。據說,這樣我們家明年就會雞鴨成群,豬也長得又肥又壯。
忙完的母親會搬來烤火盆和小凳子,坐在我們旁邊。“王二小是兒童團員。他常常一邊放牛,一邊幫助八路軍放哨……”有次讀到不認得的字,我便問母親,她擺擺手說她沒讀過書,一個字都不認得,讓我去問讀過書的父親。后來我才知道因家里窮,母親一輩子沒進過學堂上過學。“王二小裝著順從的樣子走在前面,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雖然大字不識一個,但她非常愿意陪著我讀。待我讀累了,母親便把還帶著余溫的米花和熱騰騰的糖水拿到我面前,對我說:“先休息一會兒,吃完了再繼續讀。”進入后半夜,屋外的村莊慢慢從喧囂中沉寂了下來,我也漸漸有了睡意,上下眼皮已經開始打起架,這時母親就會讓我說書里的故事,雖有不耐之意,但我還是依葫蘆畫瓢照著書里講給母親聽。寂靜的深夜,我的讀書聲顯得格外響朗。那一刻,我看到母親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眼里充滿了慈愛。現在回想起來,才知道那是一種期盼、一種幸福。就這樣,直到五更公雞打鳴,母親才抱著我入床睡覺。
除夕守歲,其實守的是一個希望。冬去春來,辭舊迎新,大家在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通宵守夜,希望來年合家團圓、父母安樂,收獲一份豐年。母親讓我在除夕夜讀,既希望我能長大成材,又是對未來美好日子的殷切期盼,如今隨著年紀的增長,這份兒時過年的記憶更顯得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