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懿
摘 要:博物館文物陳列展覽是以內容為核心、傳播教育為目的,以文物傳承文化的重要媒介。在陳展過程中應以文物安全為首要原則,使文物處于穩定、潔凈的環境。同時在遵循“最小干預”和“修舊如舊”的指導原則下,借助展覽陳列,做到最小化文物本體干預,最大化還原歷史信息、美學價值、科學價值。文章通過分析館藏文物陳列中的保護現狀,為展陳過程提供文物保護的技術支持,將文物預防性保護觀念貫穿展陳過程始終,使陳列與保護修復二者相輔相成,達到最大化展示、最小化干預的效果。
關鍵詞:博物館;文物展陳;虛擬修復;文物保護;預防性保護
0 引言
依據《威尼斯憲章》中規定保護修復的“最小干預”原則,布蘭迪在《修復理論》里闡述的“可辨識、可逆、預防性”原則,以及薩爾瓦多在《當代保護理論》中對經典保護理論所提出的反思和批判性思考,現代文物保護修復理念也在不斷思考中前進。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詹長法先生提出,在保護文物的眾多措施中,預防性保護措施是對文物壽命更持久、影響更小、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筆者以展覽陳列中對文物修復與保護為切入點,試論述如何在展覽陳列的預防性中兼顧文物本體修復的訴求,讓展陳和保護修復相輔相成。如通過預防性手段將古字畫保持現狀,對本體不加干預,將缺失的部分以展陳中常用的多媒體手段還原或復原,最大化還原歷史信息、向觀眾展示其藝術價值,從而達到教育和文化傳播的目的。
1 博物館文物展覽陳列的目的以及意義
文物是博物館傳遞歷史信息、傳播歷史文化的媒介,也是歷史的見證,是扎根于中華文明中的不朽記憶。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曾說到“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文物“不可再生”的這一獨特性質要求文物工作者要不斷提高認知,對具有歷史、文化、科學價值的文化遺產采取保護與修復,盡可能地延長文物壽命,并將文物所承載的燦爛文明及其背后的社會關系、生產力水平、藝術價值、情感認同等中國傳統優秀文化進行闡述并傳承下去、傳播出去。
2 博物館陳列應將保護理念貫穿始終
2.1 思于展前——提高策展前的文物保護意識
為充分體現博物館展覽陳列中所包含的知識性、教育性、科學性、真實性,策展時除了要有扎實的學術支撐為大眾提供易懂的知識輸出外,還要有大量的文物標本作為實物支撐,因此會出現多種材料的文物共同陳設在一個展覽中,甚至一個展柜中的情況。所以在展覽策劃之初,策展人員必須在熟悉大綱的前提下考量每一件文物的陳列環境,并由修復保護人員把關陳列環境。
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西域歷史的記憶—新疆歷史文物陳列”展覽為例,這次展出的文物種類繁多、材質復雜:有對溫度、濕度要求高的青銅金屬類文物;對濕度環境要求高的泥塑、壁畫類文物;會受光輻射影響很大的古人類標本、脆弱的食品標本;對有害氣體敏感的絲紡織品文物、文獻、錢幣等。不同的材質需要不同的保護條件,材質的多樣化對文物的陳列有更多、更細的保護要求。同時,文物本身也處于多種不同的狀態,既有在展廳陳列的,也有在庫房保存的;有的正在修復過程中,也有處在恢復期的。無論在何種條件下都要求文物處于一個健康、安全的狀態,這對文物保護工作者和策展人來講都是莫大的挑戰。
在展覽陳列的過程中,策展人及文物保護工作人員要嚴格控制文物在展覽陳列中的微環境—展柜、小環境—展廳、大環境—整個博物館建筑空間等多樣空間的物理、化學、生物條件。三個環境里的干濕度、溫度、光輻射、污染氣體、人流密度等因素都是要在展覽中充分考慮到的。而采取有效的管理、檢測、監測、評估、預防手段,防止在展覽陳列過程中環境因素對文物造成侵害,提供一個穩定、潔凈的安全展覽環境,是文物保護工作者必須予以提供的技術支持。
2.2 慎于展時——布展時嚴控文物展陳三大環境
首先要認識到在展覽陳列過程中可能會導致文物產生病害的幾個因素:空氣的干濕度、溫度、光輻射、污染氣體(包括顆粒物)等,其中最基本的是濕度與溫度。
2.2.1 濕度
濕度是影響文物安全穩定非常重要的指標,不同材質的文物對干濕度有不同的要求。造成損害的原因有三種方式:濕度產生的化學反應、濕度造成的物理膨脹形變、濕度與溫度共同造成的生物腐蝕。
不適宜的濕度會讓文物產生不同的病害,紙制品適宜的濕度在50%~65%,濕度過大會加速紙張纖維素的水解,過小會導致紙張中水分過度丟失,使紙張纖維硬化脆化;泥塑、青銅要求環境干燥,青銅文物所處環境的相對濕度大于43%就會生銹腐蝕,超過55%會產生“青銅病”;濕度超過40%古代玻璃文物產生“玻璃病”;過濕的環境會造成絲織品的植物染料褪色、紙張老化、金屬銹蝕,還會造成牙角類木質文物的膨脹;石刻壁畫因濕度變化在吸濕、潮解、結晶過程中的可溶鹽遷移導致的開裂、剝落等病害。
2.2.2 溫度
溫度亦是如此,根據阿倫尼烏斯公式,化學反應的速度與溫度有關,溫度每升高10攝氏度,反應速度就會成倍增加。同時,溫度影響各種材質的物理性能,熱脹冷縮,從而造成文物產生多種病害。另外,溫度會影響濕度的變化,溫度升高濕度降低,溫度的變化引起文物過分干燥或濕潤都會使文物產生病害。
可見溫度、濕度既會各自獨立影響文物又可關聯起到對文物安全的復合影響,故不同材質文物不應該置于同一展柜內,重要且脆弱的文物須設置獨立展柜。在文物陳列柜等小空間中,文物對濕度變化速率會比較敏感,展柜內部干濕度頻繁波動會造成文物濕漲干縮、應變積累,最后造成文物不可修復的損害,所以應在文物陳列柜中放置固體吸附材料,在密封小空間內起到對濕度變化的緩沖作用。
2.2.3 光輻射
光線是一種能量,能引起化學反應,減弱文物材質強度,使紙張老化變色,讓染料、顏色、光澤發生變化,最后產生不可逆的病害。在文物展覽陳列中使文物產生劣化的光源主要來自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在自然光的情況下,對文物的穩定影響較大的是紫外線,應通過對玻璃的處理過濾有害紫外線;而展廳照明主要包括區域照明和展柜照明,在照明設計里不僅要與展覽的設計理念相結合,還要考慮到光輻射的累計效應對脆弱材質文物是否有傷害,所以應將展廳照明中的照度、顯色指數、色溫、照明時長都加以考慮。
2.2.4 污染氣體(顆粒物)對文物造成的傷害
在展覽陳列中的污染氣體主要來自人類活動和陳列裝修殘留:如裝修中普遍存在的甲醛對無機材料中的玻璃、陶瓷有潛在的危害作用;展柜密封條的橡膠、羊毛等材料的展品產生的有機硫化物會使銀器變色;空氣中的二氧化氮會在物體的表面形成硝酸、亞硝酸鹽等會對毛織物及植物染料造成損傷;紫外線與碳氫化合物以及二氧化氮作用產生的臭氧,會對油畫、紡織品、生物標本、皮革等有機文物產生損傷,還會加速銀、鐵、銅等金屬的氧化速度和硫化速度。
污染氣體對展覽陳列中的文物構成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有機質文物如紙質文書、絲紡織品、古人類標本等,陳展前應充分重視,對展廳以及展柜內空氣進行采樣,通過分析,得出污染氣體種類與濃度,再根據不同危害種類采取相應手段,利用空氣凈化系統以及固體吸附系統的綜合運用有效減少污染氣體對文物造成的危害。
綜上所述,文物保護思想應在文物的展覽陳列中貫穿始終。要控制文物的展覽微、小環境,但對環境的控制不僅僅局限于展柜微環境和展廳小環境,對文物的有效保護也應從博物館大環境及周邊生態的宏觀環境一起治理,如綠化植物可以降低周邊環境的顆粒物和污染氣體濃度。另外,針對不同文物性質,分別設置清潔保護系統能夠降低吸附過濾系統負荷的同時增強文物展覽環境的空氣凈化效果。
2.3 勤于展中——展覽中對陳展文物有效監控
陳列展覽中產生文物病害的原因是復雜的,主要分為文物本體因素和環境因素。環境因素又包括溫度、濕度、光輻射、污染氣體和有害生物。不同材質的文物對不同環境的影響因素以及敏感程度均不同,同時微環境、小環境、大環境會產生協同效應,加速文物病害形成。因此,在控制展陳文物的陳列條件外,對微、小環境監測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實現文物安全風險預控。
2.3.1 陳展中的溫度、濕度監測
由于文物展示柜具有密封性的特點,且空間狹小,相對濕度的變化會隨溫度的變化產生較為敏感的波動,同時文物在小空間中受到溫、濕度的耦合變化影響較大,故優先監控展柜內溫、濕度。現代科學技術中針對溫、濕度的精度、采集、記錄都較為成熟,完全滿足對博物館展柜內溫度、濕度的實時遠程監測。例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的常設展覽“絲路霓裳—館藏珍貴絲紡織品”陳列中,對館內珍貴的漢唐時期絲紡織品文物所處環境的溫度、濕度通過無線傳輸進行遠程、實時監測和儲存,方便文物保護工作人員的實時監測,同時也考慮到展陳的美觀采用了小型設備。
2.3.2 陳展中的有害氣體監測
目前,針對博物館展陳環境中有害氣體成分復雜、分子污染物濃度低等博物館行業的特殊性,并沒有一個精準、小巧、適合實時監測的傳感器,所以博物館工作人員要用有限的設備進行盡可能多的監測檢測。我館對展廳陳列文物采取了人防監測—每天固定時間由文物保護中心專業技術人員巡查展柜、展廳中的文物。
2.3.3 陳展中的光輻射監控
光輻射會引起文物的光化學反應,同時光的熱效應使展柜內溫度升高,因此在博物館安置照明實時監測傳感系統,能滿足在低照度下對紫外監測的監測和小于50勒克斯的精度監測。
2.3.4 陳展中對有害生物侵害的監測
由于展柜的密閉性,有機質文物在修復實驗室中做過去蟲防霉處理的情況下,一般可以避免蟲害的發生,而霉菌的控制也和環境的溫度、濕度有相應關系。所以目前對有害生物的檢測和監測仍沿襲傳統,建議仍以文物保護專業人員現場檢測和實時監測為主。
3 展覽陳列為文物保護修復提供多樣的可能性
眾所周知,文物修復受制于歷史的局限性,分別表現在技術層面、審美方面及不同時代的訴求。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展陳方式豐富多樣的多媒體時代,除了可以為展陳提供技術指導之外,展覽陳列也對文物的保護和修復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3.1 陳列展覽中多媒體技術的“修舊如舊”
筆者認為,文物修復師應在分清穩定病害和可發展病害后,著力對可發展病害進行處理,并盡可能地保持文物現狀。我們可借助陳列展示的多種可能性讓文物展示原貌,更大化地保護歷史信息、保留藝術價值,而非盲目地對本體進行修復復原,如果處理不當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3.2 陳列展示中的虛擬修復與本體“最小干預”原則
我們可以利用展覽陳列中的多媒體技術如VR技術或者全息影像技術對文物本體進行數字化采集后,根據切實的歷史數據信息,對文物進行虛擬修復,如將缺損的瓷器進行虛擬補全,在文物本體旁一同展示。這樣做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歷史信息,也滿足了展覽陳列中信息最大化輸出的要求,還做到了文物保護修復的“最小干預”原則。
3.3 陳列中的多種形式為文物保護修復拓展了維度
鄭奕在《博物館教育活動研究》一書中說: “就博物館展覽而言,基于教育和文化傳播為目的,將學術成果轉化為大眾傳播文化產品,旨在與觀眾思想、知識和信息、感覺和價值的溝通,滿足觀眾的欣賞和知識需求”在2017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舉辦的展覽“指尖旋舞 藝成天工—新疆文物保護修復成果展”中通過多種展示陳列方式對新疆文物保護修復成果進行了闡釋,拓展了文物修復陳列展示的形式和維度。
4 小結
筆者通過對文物在展陳全過程中三個階段的保護側重點的關注,即提高策展前的文物保護意識、嚴控展時文物陳列環境以及展覽中對陳展文物實施有效環境監控三個方面出發,論述了將文物預防性保護觀念貫穿展陳過程始終的全過程保護(防護)的概念。通過在對策展人員在展前保護意識的培訓和布展過程中對陳列環境的深入考量并對整個展覽過程中環境的溫度、濕度、光照度以及污染方式進行了細化分類、提出了“因物布展、因質布展、因類布展”的概念,并對于上述溫度、濕度、光照、輻射、污染氣體(顆粒物)等對文物有可能造成侵害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對文物布展的防護和思考范圍提出了一些建議,為展陳文物提供一個相對穩定、潔凈、安全的環境,使陳列與保護修復二者相輔相成,達到最大化展示、最小化干預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楊惟珣.博物館文物保存環境質量標準探討[J].才智,2017(3):250.
[2]姚智輝,高長青.美學教育融入文物保護教學中的初步思考與嘗試[J].河南教育(高教),2019(7):64-67.
[3]楊靖.濕緩沖劑對陳列柜內濕度動態分布的影響[D].東南大學,2018.
[4]張學慧.從文物保護修復理念看博物館VR技術的應用前景[J].文物世界,2017(5):65-67.
[5]黃河,吳來明.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研究的發展與現狀[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2(S1):13-19.
[6]鄭奕.博物館教育活動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