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羽 吳彥文 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 經濟貿易系
根據《快遞市場監管報告》數據顯示,2018 年我國物流行業僅快遞業務量達507.1億件,其中因快遞丟失、貨物遺失或損毀等問題引發的法律糾紛案件高達快遞業務總量的40%,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大類:一類是由于違規操作,導致貨物損失獲丟失引發的糾紛;另一類是由于票據留存不規范、證據丟失等,導致糾紛舉證困難,無法維護正當利益。
高職《物流法規》是法學與物流管理學交叉的課程,教學形式多以講授為主,缺少對行業熱點問題的研討、缺乏對真實案件的分析,師生互動少,學生課堂被動接受,注意力不集中,知識內化能力不足等問題嚴重[1]。追本溯源,傳統課堂教學手段已經不適應如今網絡化社會、終身教育和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需要,結合移動互聯網開拓新型教育模式的探索與應用迫在眉睫。
高職《物流法規》課程設計應體現需要什么教什么、用到什么學什么的職業教育特點,遵循高職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職業崗位需求,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養理念[2]。以企業真實發生的物流糾紛案例為主線,確定工作模塊和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物流法規的基本知識,特別是對貨物運輸、貨物倉儲、貨物搬運裝卸、物流包裝配送、物流活動中有關保險的法規、國際貨物運輸代理企業有關的法規、物資采購等方面的內容。
在智慧教室、數字化教學資源、動態學習數據分析交互平臺、移動終端的輔助下完成智慧課堂模式的構建,主要包括:課前的學情分析、預習測評、教學設計等;課中的任務布置、以學定教、互動交流、實時監控、“教”、“學”互評等;課后的微課復習、課后作業和答疑活動有效促進師生“教”與“學”互動,提升教學質量,如圖1 所示。
本文以運輸貨物子任務教學實踐為例,基于云班課平臺構建《物流法規》智慧課堂,將教師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共同體”研究設計課前、課中、課后各教學環節。
課前,依托云班課教學云平臺,將課前活動分為案例微視頻、運輸標準與法律知識自測、案例預判、課前問答(運輸中作業規范和關鍵性證據留存)四大模塊,讓學生在手機端觀看貨物丟失案件微視頻并發布討論任務,學生根據自身儲備的法律知識和主動查閱的資料完成課前活動,保證教師在上課前充分了解學生貨物運輸相關知識的課前學習水平,對于個別問題在課前完成答疑工作,匯總分析課前學生的認知與不足。

圖1 智慧課堂構建方案設計圖
課中,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時間,避免課堂教學任務過難或過易,主力攻破共同的知識盲區。利用云班課平臺展示課前排名,營造競爭氛圍,以課前學習任務或新設任務啟發進階式思考,完成課題任務。主要步驟:以小組形式繪制“運輸糾紛案”邏輯思維導圖-梳理案件中的法律主體、法律客體和法律關系-鎖定糾紛點-網絡查閱相關資料-證明預判-上傳成果-生生評分、師生評分-優秀成果展示。
課后,發布貨物運輸行業標準拓展閱讀資料,滿足學生差異化學習的需要,按照“必需、夠用”原則發布難易度分配合理的貨物運輸知識點檢測題并設置好截止時間,完成全部貨物運輸課前-課中-課后翻轉式教學。云班課平臺根據學習評價指標自動記錄的動態學習數據生成統計評價信息,學生和教師可以在手機或計算機終端實時查看學習效果。
在智慧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習者和教師的構建是核心。教師從課堂講授為主導轉為學生為主體,以實際工作問題為主線,由教師依據學情進行教學設計,學習者集中在一起通過自主探究與分析完成學習任務,競爭優秀成果展示機會,教師則擔任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引導者角色。
良好的教學資源是構建智慧課堂的載體,教學資源分為教學內容資源和教學設備資源,通常指智慧教學平臺和智慧教室,是學習活動開展和進行過程中以數字化資源形式呈現給學習者的媒介。基于智慧教學平臺通過移動互聯終端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課程在線資源庫,幫助學習者便捷地獲取各種形式的學習資料,為教師和學習者提供及時準確的動態學習評價數據與過程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