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時學
中國面臨的外部環境近來出現明顯變化。雖然我們一再表明,中國追求的是和平發展,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不會挑戰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不會打破現有國際秩序。但是,美國為了保住自身的超級大國地位,千方百計地想要遏制中國的發展。此外,美國還在變本加厲地與其盟友合作,力圖造成一種中國與天下為敵的假象。中國既不能天下無敵,也不會與天下為敵。即使中國在實現“中國夢”以后,也會繼續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
為了突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對中國設下的所謂“包圍圈”,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加深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無論如何,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都是一條戰壕里的戰友,都是美國奉行的“四大主義”(霸權主義、霸凌主義、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的受害者。在構建多極化世界格局的過程中,發展中國家有必要作出更大的貢獻。
為了加深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可采取三方面的措施:
一是要進一步夯實政治基礎。中國與許多發展中國家建立了多種形式的伙伴關系,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此外,中國還提出了命運共同體理念。為了使命運共同體理念及各種形式的伙伴關系進一步夯實中國與發展中國家關系的政治基礎,雙方有必要保持密切的高層往來,做好頂層設計,強化政策溝通,提升戰略共識。
二是要繼續大力發展經貿關系。經貿關系是中國與發展中國家關系的定海神針。中國的發展得益于發展中國家的大市場和豐富的自然資源,與此同時,中國也張開雙臂,歡迎其他發展中國家和中國共同發展。在大力發展經貿關系的過程中,雙方要堅持正確的義利觀。“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先義后利者榮,先利后義者辱”,這兩句格言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在與發展中國家發展關系時應該恪守的義利觀,“以義為先、義利并舉,不急功近利,不搞短期行為”。當然,如何做到以義為先、義利并舉,很難設計出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一成不變的套路,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三是要最大限度地促進民心相通。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的基礎和支撐。眾所周知,中國與許多發展中國家在政治經濟制度、文化和語言等方面存在著顯著差異,因此,中國有時會被誤解、誤讀和誤判。比如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學者和媒體人士認為,中國不是發展中國家,而是發達國家;中國不是在世界體系的“外圍”,而是位于“中心”,因此,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不是南南合作。他們還說,明天的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就是今天的美國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
諸如此類的認知完全不正確。消除這一錯誤認知的有效手段就是通過人文交流,最大限度地促進民心相通。除了常見的互派歌舞團、舉辦電影周、翻譯文學作品、推廣漢語教學和設立“文化年”以外,還應該利用網絡化媒體的優勢,讓發展中國家更好地了解中國。此外,還應該在疫情結束后大力發展旅游業,使來自發展中國家的游客能對中國獲得一個眼見為實的認識。
應該指出的是,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在加強民心相通的過程中,要提防美國的挑撥離間。事實表明,近幾年,在華為5G、“一帶一路”等方面,一些美國高官肆無忌憚地挑撥發展中國家與中國的關系。對此,我們既要在公開場合有力回擊相關謬論,又要對發展中國家曉之以理,多做解釋工作,使美國的挑撥離間不攻自破。
中國外交政策的定位被概括為: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舞臺。基礎,根基也。中國外交的根基在發展中國家。由此可見,發展中國家在中國外交政策中的地位是不容低估的。不論中國發展到什么程度,發展中國家永遠是中國的好朋友,永遠是中國外交政策定位的基礎。為了使這一關系永遠如此,雙方都應該對其精心呵護,悉心照料。▲
(作者是上海大學特聘教授、拉美研究中心主任)
環球時報2021-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