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南
川妮是一位有其獨特性的作家,她的作品并不好歸類。迄今為止,她已經在《收獲》《當代》等刊物發表中短篇小說等一百多萬字,出版長篇小說一部,中短篇小說多部。她的創作量并不低,也曾經獲得了《小說選刊》年度大獎、解放軍新作品獎等獎項。然而,我們甚少會看到她被納入群體或思潮進行討論。川妮的小說,有很強的現實感和當代性,重視故事和情節的經營,擅長捕捉并展現人物內心種種幽微的感覺與情緒,時常圍繞公眾普遍關心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而展開。然而,她的作品最終所肯定的價值觀又時常和公眾的普遍選擇有所偏離,甚至是背道而馳。這使得她的小說看起來大多有通俗小說的外殼,卻又不能只被視為是通俗小說。相反,它們有著通俗小說所沒有的精神質地。
一
不妨從《我們如何變得陌生》這一中篇談起。它涉及學區房、起跑線等教育問題,對于當下的中國來說,教育和住房可以說是一個國民性的話題。小說的敘述者羅書靜是一個媒體從業者,其丈夫則是一個沒有官職的公務員。以他們的經濟能力,本來很難買得起成熟的學區房,可是在世俗觀念的影響下,他們還是想方設法買了一套“疑似學區房”。這是小說的敘事起點。接下來的敘述則從羅書靜的視角對教育中各種精明的算計、惡性競爭等都進行了旗幟鮮明的批判。對所謂的起跑線理論,敘述者顯然是深惡痛絕的,認為這不過是以愛之名而對孩子施加的壓迫。而人們對學區房的追逐,除了有教學質量、師資力量和學校設施方面的考慮,更有生源方面的考量,用羅書靜丈夫的話來說,“讀名校,說白了,讀的是將來的社會關系網絡”。由此,孩子從小就被起跑線和關系網絡所奴役。這種奴役,又因愛之名而變得理所當然、理直氣壯:“織一張什么樣的網關系到孩子一輩子的發展。作為負責任的父母,我們一定要竭盡全力幫孩子織一張有用的網。咱不能叫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痹谛≌f中,羅書靜不但看到了教育領域極其嚴重的功利意識,還看到了教育領域的特權意識和攀比意識。對這些觀念,敘述者甚至也包括作者的批判立場是顯而易見的,也能引起讀者的警覺與思索。
《哪一種愛不疼》則主要關注職業女性在職場、家庭和生兒育女之間難以兼顧的困境——這同樣是一個具有社會廣度的話題。小說中的閔敏原本是一個外企的白領,在職場打拼多年,在事業剛剛有起色的時刻懷孕了。為了要孩子,她離開了職場,后來又成為一個全職媽媽。小說用很多篇幅寫她在辭掉工作、失去社會身份后的內心糾結,還有作為一個全職母親的疲憊。在懷孕、陪伴孩子成長的這些年,已經很少有人記得閔敏這個名字,只叫她“禹西媽媽”。然而,“我經常在心里溫柔地叫自己的名字。我跟自己說話的時候,總要先叫一聲閔敏。我要提醒自己,我的名字叫閔敏。所有人都可以忘記我的名字,但我一定要記住。我的身體,我的心情,我的時間,我的一切都被孩子和家務占據之后,只有名字還是我自己的,只有名字提示我的存在?!边@一細節,既實在,又帶有隱喻的性質。它無比真實地呈現了一部分職業女性的現實處境。不過《哪一種愛不疼》并沒有停留于此,其中還寫到另一個職業女性,也就是閩敏的好友陳子欣。陳子欣走了一條和閔敏截然相反的路,她選擇了在職場上一路打拼,卻在事業有成的同時得了肺癌,也同樣陷入了困境。由此可見,對于職業女性的困境,川妮的眼界并不狹隘,也并不持一種二元對立的思維。
《我不是你的哪根手指》則把關注的重心轉向離異家庭的孩子。這篇小說從第一人稱展開敘事,擔負起敘事者角色的,是一個名叫媛媛的孩子。在還沒過十二歲生日的年齡,她就面臨著父母離異到底跟誰的問題。這讓她覺得非常痛苦。媛媛愛她的父親林為,為他的困窘感到揪心。相比之下,對母親王岫,媛媛的感受則要復雜得多。她對母親有依戀,有崇拜,也有隔閡。有必要注意這篇小說的社會背景——媛媛出生、成長于一個經濟飛速發展、物質的魅力日漸顯現的時代。面臨父母的離異,她所要選擇的,不只是更愛誰的問題,還包括選擇什么樣的生活的問題?!拔液茉缇蜁缘梦也幌矚g小縣城,更不喜歡窮日子。小縣城和窮日子,像灰暗的天空,讓我喘不過氣來。我從來沒有想過要留在小縣城里,我一直以為王岫會接我們去省城,林為就是這么跟我說的……無論如何,正確的答案只能是王岫。我喜歡林為溫暖的后背,但我不喜歡林為身上的汗酸味。那是窮日子的味道。跟著林為,就要待在小縣城里過窮日子,看見黃豆米一家,老遠就在臉上堆出笑容。一個溫暖的后背,抵消不了窮日子帶給我的沮喪?!辨骆伦罱K選擇了跟母親??墒牵@并不意味不幸會就此終結,幸福就此開啟。做了這樣的選擇后,媛媛依然是不快樂的。她依然無法割舍對父親的愛,也依然無法完全愛她的母親,依然會有她的糾結和痛苦。
除了這些作品,川妮在小說中還寫到種種形式的困擾,以及那些迷惘的心靈如何盡力保持完整,如何破碎,又如何艱難地進行自我修復。川妮這種直面現實的書寫,為這個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留下了一份獨特的記錄。
二
著力關注當前時代中存在的普遍現象和普遍問題,努力在寫作中不斷加入新的元素,嘗試書寫不同人群的生活和不同的領域,是川妮小說的一個重要特點。這使得她的作品具有社會的廣度,始終有變化,避免了自我重復。當然,川妮的小說也有其不變之處。不變的一個方面,在于她始終關注當代女性的存在處境。就像她在《成為母親,是我寫作態度的分水嶺》中所談到的,“這幾年,我寫下了《你為誰辯護》《朋友史》《情人史》《誰是誰的軟肋》《我不是天鵝》《哪一種愛不疼》……寫的時候還沒有意識到,寫完之后回頭去看,我才發現,幾乎每一篇,我都在寫女人的處境。女人的處境是我現在感受最深與思考最多的問題?!贝送猓嗽诩冋鏍顟B中逐漸遭遇世故,從浪漫詩性的生活跌入一地雞毛的現實困局,也是川妮的小說持續關注的問題。她的大多數作品,都涉及這一問題。甚至可以說,這是川妮小說內在的精神主線。
川妮小說中有不少人物,都是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走過來的。那是文學的黃金時代。在那個時代,他們激情昂揚,有浪漫情懷,向往詩意的人生。他們寫詩,談論詩,或是演話劇。他們曾過著一種非常文藝的生活,可是進入一九九〇年代以后,他們開始發生分野,有的堅持原來的理想,有的則開始發生非常大的轉變,變得空前的務實。在這樣的轉變當中,文藝腔、文人的思維方式甚至成為笑談,成功或失敗也開始變得難以定義。在回答“認識你自己”這個問題時,他們開始變得慎重,甚至是無從回答。
《我們如何變得陌生》中的羅書靜曾通過看他人而看見從前的自己:“大學畢業剛進報社,一頭短發,格子衫牛仔褲,臉上年輕,心里光潔。時時刻刻,胸口燒著一團火,把人照得亮堂堂暖洋洋。跑社會新聞,起早貪黑地采訪寫稿,為了真相甚至不惜冒死臥底……正義也好,信念也罷,總之,相信自己干的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事,不曉得退縮和害怕。管他是主編還是上級主管部門的領導,一樣敢質問為什么撤我稿子,憤怒起來甚至摔門而去。”面對現實中種種非正義的行為,面對各種為了利益而不顧原則的做法,羅書靜有自己的態度,也敢于堅持自己的原則??墒侨胧涝缴?,這種堅持就讓她越是心力交瘁。她與頂頭上司、學生家長甚至是自己的丈夫都先后產生巨大的矛盾。她看著自己的丈夫、昔日的愛人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一步一步地變得庸俗和市儈,其內心完全被官場法則、權力欲望所占據。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們開始變得陌生,形同陌路。
《朋友史》的主角同樣是一對夫妻——伊芙和她的丈夫。他們的生活,越來越符合成功學所給出的標準,在事業、孩子、經濟這些硬性的方面都過得去,不過他們也越來越貌合神離。這一對夫妻原本是在文學講座上認識的,也一度是熱愛文學的文藝青年,但是如今,他們已經很少談論這些?!拔液臀艺煞蚧旧献兂闪四吧恕覀児餐纳羁臻g嚴重萎縮了,就像一件衣服,小得遮不住身體了。是的,我們的感情,已經到了衣不蔽體的程度了。我不知道在我丈夫的心里,我們的婚姻究竟還有什么意義。”與川妮其他作品不同的是,《朋友史》選取了一個非常獨特的角度去切入——從朋友圈的變化來寫他們的價值觀、社會角色和內在自我的變化,由此而寫出當代中國的變遷。小說中有一個細節很值得注意:在著名詩人、某詩歌雜志的主編老藍來訪時,我丈夫和“小里爾克”曾很興奮地想去接待他,招呼他吃飯,老藍卻拒絕了他們并且很沒原則地發表了請他吃飯的地方官員和企業家的詩,還寫了熱情洋溢的評論?!拔艺煞颉焙臀业睦硐攵家虼硕艽臁R淋讲辉賹懺姡恰霸噲D用小說來建構被生活損毀的內心”,她丈夫則選擇了經商。讓他們覺得內心被損毀的,并非只是浪漫主義意義上的詩意的喪失。實際上,他們覺得失去的遠遠要比這多得多。讓他們感到焦灼的,也遠遠比這多得多。
川妮的《時尚動物》《你為誰辯護》《朋友史》《我不是你的哪根手指》《我們如何變得陌生》等作品,都貫穿著對正義和真理的渴望和維護。在《我們如何變得陌生》中,“我”曾極力反對眾多學生家長試圖趕走農民工的孩子,認為這是非正義的行為。她曾拒絕參與集體簽名這一行動,不惜和學生家長對抗,甚至是與自己的丈夫對抗。然而,在自己的丈夫被人設計陷害、遭人要挾的時刻,羅書靜還是選擇了妥協。小說寫出堅持理想的艱難,卻又不認為這種妥協是合理的。相反,小說始終以鮮明的態度表明了這種行為的非正義性。也正因如此,小說中所寫到的一切都讓人覺得格外唏噓。
《你為誰辯護》也同樣表達了對正義和原則的堅持和渴求。小說中的李可是電視臺一檔法制欄目的主持人,和著名律師楊威是戀人。他們因工作而接觸一場官司,楊威選擇了為非正義的一方面展開辯護,李可則選擇了幫助為正義一方辯護的杜翰。最終,新手律師杜翰贏得了官司,也贏得了李可的愛。李可之所以愛上杜翰,是因為她覺得杜翰有同情心,有正義感??墒亲尷羁捎X得揪心和難過的是,杜翰后來明確表示,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年少氣盛,不知天高地厚。在為此而付出代價后,杜翰的思維方式實際上和楊威的并沒有太大的分別。
或許是因為川妮是女性,比起對男性,她對女性的處境更能感同身受,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往往比筆下的男性形象要生動立體。尤其是李可、伊芙這樣不通世故、不計私利地堅持原則的女性形象,讓人難以忘卻。
三
不管是談川妮筆下的女性形象,還是談她的小說創作,《誰是誰的軟肋》都是一篇無法繞過的作品。在這部中篇小說中,川妮各個方面的寫作特點,似乎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呈現?!墩l是誰的軟肋》在她小說創作中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可以說是川妮創作生涯中的一篇獨異之作。即便是以中國當代文學作為參照,《誰是誰的軟肋》也可以說是一篇非常出色的作品。
不同于川妮其他作品的是,《誰是誰的軟肋》并沒有著力處理公眾普遍關心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它的主要敘事空間是一家省級醫院,主角則是醫生、護士等醫院里的工作人員。他們時常在省醫院家屬區的花園里私下議論領導和醫院里那些有名的醫生護士,借此發泄各自心里的不良情緒?!澳切┢饺绽镏焊邭鈸P的領導和名人,紛紛被大家的唾沫星子橫掃落馬,只需要往領導和名人的軟肋上輕輕一擊,領導和名人們刻意維護的形象就轟然瓦解了。這是一個有趣的游戲,只要從懷疑入手,總能直抵一個人的軟肋。領導和名人的軟肋藏得越深,越能給大家的游戲帶來挑戰。就像復雜的病例,越是迷霧重重,越有研究價值?!边@篇小說被命名為《誰是誰的軟肋》,便與這個“有趣的游戲”有關。心臟科醫生葉葳蕤有哪些“軟肋”,護士王真真觸動的是葉葳蕤的哪一根軟肋,以至于葉葳蕤會幫助王真真調動工作,這曾成為很多人進行尋找軟肋游戲的主要動力。小說的敘述過程也主要圍繞這一點而展開。最終水落石出的是,葉葳蕤的生活并不是完美無缺的。和大多數人一樣,她的家庭生活有缺失,她的精神世界有著巨大的困擾。她之所以幫助王真真,與她渴望打破孤獨的困境有關。不過,這篇小說的魅力,主要不在于這一解密過程,而在于川妮對世態人情的洞察,在于對人與人之間那種微妙關系的呈現,在于對人心的幽微轉折的把握。
在《誰是誰的軟肋》中,川妮似乎也把她的語言調整到了最好的狀態。川妮無疑非常善于講故事,也善于結構小說的情節。然而,有的時候,她寫得有些匆忙,對語言缺乏必要的打磨。因此,她有的小說,語言雖然很流暢,讀來卻令人覺得少些余味?!墩l是誰的軟肋》卻不是這樣的。這篇作品的語言依然非常流暢,卻時有奇崛之語,文氣充沛。讀者在閱讀時,會因此而稍作停頓,也會為此而感到眼前一亮。
川妮的小說創作,并不缺乏個人的思考。對于當代生活中存在的很多問題,她都有自己的判斷和看法,這些看法和判斷也有其深刻獨到之處。不過她有的思考會顯得過于外在,是通過敘述者之口直接說出的。以這種方式寫作,作者的思考雖然也能傳遞給讀者,為讀者所認識,但是引起讀者共鳴的程度可能是有限的,也不會特別具有感染力。而在《誰是誰的軟肋》中,思考的深度增加了,作者對這些思考的表現方式也更為內在。它們如鹽融化于水一般自然而然地存在于小說的情節當中,或者說,川妮的思考就像是從小說的故事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生發出來的?!墩l是誰的軟肋》實際上也成為了川妮小說創作的一面鏡子,讓她可以借此照見自己的局限與可能。如果要為她的小說創作尋找更多的參照的話,魯迅和汪曾祺、克萊爾·吉根的作品,大概都有借鑒的意義。他們總是能找到獨特的觀察方式和表達方式,在寫作中建立自己的敘事美學。就目前的創作來看,川妮顯然是一位有抱負的作家。她的寫作,一如既往地保持其開放性,也在持續吸納新的資源。世界是開闊的,而且日益具有縱深感,川妮始終保持著對世界的凝視,與其進行對話。在這種凝視、對話和創造當中,她的文學世界也同樣會變得更為縱深,她曾被損毀的內心也將借此得到重建。
責任編輯:胡汀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