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摘要]經濟責任審計是對經濟責任關系主體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進行監督、審查、評價和證明的審計方式。本文通過明晰經濟責任審計界定,從探究審計方式方法改進、嚴循規章制度規范流程、明晰審計評價基本原則等措施來對經濟責任審計制度進行完善,以期推進經濟責任審計取得新發展。
[關鍵詞]經濟責任審計? ?責任界定? ?完備性制度
經濟責任審計制度是黨和政府加強對領導干部進行管理和監督的重要舉措,該制度的執行可以對領導干部在任期間所承擔的經濟責任進行正確評價和分析。為更好地推進該制度的落實,需對其適應范圍和應用層級進行界定、劃分,并對制度本身進行必要的完善。
一、經濟責任審計涵蓋的責任界定
在經濟責任審計中,為讓委托及受托間的關系變得明晰,可將經濟責任分兩個步驟來理解:其一,剖析含義;其二,界定責任。剖析含義可以清楚地勾畫出經濟責任大致的輪廓,而精準地界定責任,則可以保證選擇的評價指標科學合理,體現審計的客觀性,保障審計的公正性。在經濟責任審計中,由于受外界諸多因素干擾和審計人員人為判斷等因素的影響,經濟責任的界定通常需要以是否需要承擔責任為判斷標準,如需承擔責任,則要從以下視角作出界定。
(一)直接責任與領導責任界定
一是法律法規之外遵循事實與依據。排除依照相關的法律法規區分開來的責任之外,領導責任和直接責任的區分需要有書面證據,具體包括登記簿或一些輔助性賬簿、審批人簽署文件、會議記錄等。這些證據是對被審計人員在經濟活動中所起作用進行分析的依據,通過比對分析可有效避免責任推諉和出現爭議。同時,輔之以其他輔助性證據,透過表面看實質,更明晰地對責任進行界定和明確。二是決策程序與流程遵循民主與科學。若領導人盲目個人決策,沒有考慮到全方位的民主化與科學化,則需承擔直接責任;若是在科學調查和民主的討論基礎上進行的決策出現了失誤或存在失誤風險,則通常需承擔領導責任。另外,內審人員需對導致錯誤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可控制因素或無法掌控因素進行詳細分析,從而判定決策是否民主與科學。
(二)前任責任與現任責任界定
由于經濟活動具有連續性的特征,前任進行的活動極有可能對現任產生影響,如實際中的前任決策現任實施現象,因此內審在責任界定時不能簡單地將時間作為唯一分水嶺,而是從整體性角度出發對經濟活動所具備的延伸性進行充分考慮,堅持個案性原則,對每個呈現的問題進行仔細分析和詳細調查,形成文字性材料,將前任與現任應承擔的責任進行準確界定,確保“過錯不后置、是非不前移”。
(三)集體責任與個人責任界定
界定集體責任和個人責任通常應考量決策過程中的決斷是如何完成的,如決策采用個體的方式進行決斷,則認定為個人責任;如采用集體性表決,則認定為集體責任。審計需將相關會議記錄及審批文件作為主要參考依據,個人需承擔的責任不能讓集體承擔,集體需承擔的責任也不能讓個人承擔。此外,對經民主討論且領導團隊研究后所做決定而致的損失,需考慮在追究集體責任的同時是否應追加主要領導人的個人責任。
(四)客觀責任與主觀責任界定
經濟責任審計中的主觀責任應是經濟責任人因濫用職權或者徇私枉法等所致的資源浪費等后果的情況下,強制其無條件履行和承擔的相應責任;而客觀責任是由于外在環境、政策法規、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帶來的經濟活動不理想或者是決策受阻,且過程中經濟責任人不能很好地履行經濟責任,繼而引發某種損失而責任主體不需要承擔的責任。內審需對客觀責任、主觀責任界定中可能涉及的多種影響因素進行綜合性分析,采用綜合性判斷的方法,結合外在的宏觀形勢和局部的微觀縮影進行全方位的責任界定。
(五)錯誤責任與舞弊責任界定
舞弊行為和錯誤行為的有效區分能更加明晰舞弊責任與錯誤責任的界定。在對主觀責任進行相對清晰且明確的界定后,對經濟責任履行失衡的原因也需進行嚴格細致的區分,即區分錯誤責任和舞弊責任。區分可從兩個角度展開:其一,行為動機,錯誤行為通常都是無意識的行為,但舞弊行為則經過了責任人的主觀蓄謀;其二,行為結果,錯誤發生后一般不會令行為人從中獲益,但舞弊行為則大多是為滿足行為人自身的一些不正當性利益。
二、經濟責任審計制度的完善
經濟責任審計涵蓋的責任界定有助于對領導干部的監督,有助于對領導干部在任期間所履行的經濟責任進行正確評價,有助于提升國有資產的安全度。經濟責任審計制度的實施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仍需進行必要的完善。
(一)探究審計方式方法改進
一是堅持被審計單位或部門承諾制度,在經濟責任審計進點時,由被審計單位或部門的法定代表人和財務主管等人員對與審計事項相關的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等進行承諾,以此確定和修正審計范圍、審計重點。二是調整目前離任審計占主體的審計制度,改用任期內審計與離任審計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及早發現問題并迅速糾正,另一方面減少審計時間較短而不易發現問題的風險。三是建立內部審計與多部門多方協調溝通機制,特別是加強與單位紀檢部門的聯系,形成濃厚的內部審計合力氛圍。
(二)嚴循規章制度規范流程
一是制定切實可行的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分別從審計范圍、審計時間等多個層面進行規范化操作。審計實施前,方案需經管理單位確認,對重要項目還需經地方政府及黨委部門的同意方可進行。二是建立規范化的經濟責任審計流程,嚴格按流程步驟進行規范化操作,最大限度地規避審計風險。
(三)明晰審計評價基本原則
經濟責任審計評價要以經濟責任審計基本職能為大前提,依據國家政策和相關法律規范,明晰查證視角,明確被審計人員責任。同時,還需堅持客觀公正的原則、實事求是原則、量化原則、精神原則和責權聯合原則等多個基本的評價原則。
(作者單位:重慶市渝川燃氣有限責任公司,郵政編碼:401120,電子郵箱:ttfast@126.com)
主要參考文獻
李江濤,苗連琦,梁耀輝.經濟責任審計運行效果實證研究[J].審計研究, 2011(3):24-30
李笑雪.經濟責任審計治理權力“期權化”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 2016(1):38-45
邢維全.我國經濟責任審計制度與國有企業改革的互動關系:歷史路徑與未來發展[J].天津商業大學學報, 2016(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