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寶俊
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高約1.2米,葉長而扁,圓錐花序由許多小穗組成。所結子實即稻谷,去殼后就是米。大家可曾知道,水稻,原產于中國。
在中國北方,有“四大文明”之一的黃河文明;南方則有規模與“四大文明”相當的長江文明。黃河文明的發展是以谷子、大豆為主要作物的旱地耕作文化,而長江文明則是以水稻為主,并且更為發達一些。
歷史資料證明,長江文明和黃河文明的起源時間不相上下。在公元前五世紀,氣候逐漸變冷,住在北方黃河流域的人們便向同樣是農耕生活的溫暖的南方地區遷移。當時的南方地區湖泊、河流眾多,自然資源十分豐富,但是地廣人稀,農業開發相對于北方黃河流域較為落后。隨著南遷陸續進行,長江流域的人口數量急劇增加,這就有效地刺激了農業的發展。但要想在短期內提高谷物的產量,還需要其他的技術。在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就是對水稻的“馴化”。
為什么把對水稻的“馴化”稱為一項科技成就呢?野生的水稻長在水里,產量并不高,和其他谷子沒有什么本質差別。但是,我們的祖先偶然發現水稻有一個特點,如果在它快成熟時突然把水給它斷掉,水稻為了傳宗接代,就拼命長種子(谷子),一株水稻會長出好幾支稻穗,而每支稻穗可以長出幾十顆谷子,這樣一株水稻就可以獲得上百顆谷子(今天高產出水稻每株能收獲300顆谷子,甚至還要多)。
古人就是利用水稻的這個特性,人為地在水稻長到一半時,讓水田干掉,一下子就獲得了大量的谷物。這種水稻的種植方式,和水稻原先的生長方式完全不同,因此,可以說是中國人通過改進水稻的種植技術而創造出一種高產的谷物。
于是,適宜在南方濕潤環境下生長的水稻備受人們青睞,產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很快就在整個東南亞地區推廣開來。
現在我們都知道,全國最好的大米是產自東北黑龍江的五常大米。東北大米由于種植時間長,陽光充沛,日照時間長,米粒飽滿修長,口感甜糯爽滑。為什么原來適合在南方種植的水稻會在寒冷的北方得到推廣呢?說起來,這和清朝的康熙皇帝有關呢!
康熙皇帝名叫愛新覺羅·玄燁,是清朝入關以后的第二位皇帝,也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之一。他在位的時候非常注重農耕立國,他住的豐澤園里有幾片試驗田,康熙每年都要在這里舉行“藉田”儀式,親自扶犁示范,根據季節種植當時的五谷:稻、麥、黍、稷、菽,以示重視農耕。
有一次,康熙發現有一株水稻長得特別粗壯,顆粒特別多,并早熟了60天,這就引起了他的興趣,于是康熙吩咐將這株水稻的種子收起來。第二年試種以后,果然再次早熟,而且吃起來很不錯。現代科學告訴我們,這是水稻基因的一次突變,這一次的基因突變讓水稻適應了北方寒冷干旱的氣候環境。
康熙雖然不明白這其中的道理,但他覺得這是一株“嘉禾”,是上天對他勤勉執政的鼓勵。于是對于新稻種,康熙先在宮廷內部試種,等到試種成功后,就正式宣布在北方推廣種植,并稱這個新稻種為“早御稻”。這就是東北大米的來歷。
小小的一粒水稻,不僅給人類帶來了糧食,讓人們安居樂業,還給人類帶來了制作青銅器、鐵器等最先進的農具技術。這些先進的技術也是促進稻米推廣的又一個重要因素。你們知道嗎?用于稻米推廣的土木技術、鐵器制造技術,后來被用于戰爭,成為至關重要的軍事力量。而人類的文明,又因水稻得到了進一步的繁榮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