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婷
(成都大學,四川 成都610000)
當代藝術收藏必須面對一個價值標準的問題,但在這個正在進行的時代,價值標準是一種非常不確定的觀念形態。栗憲庭曾言:“當代藝術不僅是幾個人讀或者幾個人藏,是更多人在看,這時變成一個文化建設的問題,改變我們的審美。”①當代藝術與生活息息相關。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的赫伯特與多蘿西夫婦,是世界上第一對廣為人知的平民收藏家鼻祖,被稱為“無產階級藝術收藏家”。他們收藏的作品以20世紀70年代極簡主義和觀念藝術繁盛時期的作品為主,主要收藏當代青年藝術家的作品。他們收藏的作品現已在美術館里占據了十分重要的角落,比如卡爾安德烈、唐納德賈德等當年還未被注意到的“小藝術家”的極簡主義與觀念藝術作品,同時通過與他們的溝通交流,接觸到更多新銳藝術家,從而充實自己的收藏。從1994年開始將收藏中的兩千多件藝術品悉數捐贈給美國國家美術館,而剩下的分別捐給了美國50個州的美術館。
同一時代,日本的宮津大輔也是一位平民藏家。他從20世紀中期開始收藏,由一個普通的公司職員成為擁有當代藝術大家作品的收藏大家。他以自己從工薪族到成功收藏家的的實戰經驗,向公眾介紹了他在藝術收藏過程中與市場的“戰斗”歷程,以及他的藝術收藏觀。他的收藏標準很簡單,一是能力范圍之內;二是按照自己喜好。他認為收藏的意義是“對自我的探索、對世界的認知,而收藏家的這種收藏活動則是帶有對當下社會文化認知的創意性勞動,是一種對文化價值觀的收藏。”②好的收藏反映著一個時代,如今,對他而言,個人收藏的熱愛更加轉化成了一種責任,他建造了一個“夢想之家”,里面全是他個人收藏的當代藝術作品。
從以上兩個成功收藏案例中,可以總結出一些共同點:從作品而言,需要品質,是要能代表藝術家創作階段的代表作,而不僅限于具有“現時藝術品”的影響,具體表現為蘊含了國家、民族歷史文化、政治、宗教風俗等的作品。從收藏標準而言,收藏同時代藝術家作品為主、價格不能太貴、尺寸不能太大。從藝術市場而言,需要藏家理性分析,抓住機遇。而最重要的從收藏家個人而言,至少要具備對藝術的敬意與熱愛、對新事物的鑒賞力、擁有獨到的眼光、獨立的思辨能力,以及對收藏的執著,這些是一個合格收藏家所必備的品質,因為他們要代表的是將來的藝術水準。
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得到激活是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的一批外國人,他們是當時中國最早的當代藝術藏家隊伍。例如星星美展展出時,藝術家們的作品除了對外做展覽,還會去到當時的外交公寓里外交官的家做展覽,他們將購買到的許多早期星星美展或1985年以后的作品帶到西方,進而進入到藏家、畫廊手中。再到2000年前后,由于國際交流頻繁,國民經濟開始好轉,本土藏家開始出現,但多是成功的生意人。他們從生意角度出發,看中的是藝術品的投資屬性,而非真正意義上中國當代藝術品的藏家,并且也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工薪階層藏家。
在當代青年藝術家的作品收藏中,由于青年藝術家群體的作品價值和價格本身就處在一個等待著被發掘的過程,是一批具有實驗性的作品,所以購買這類當代藝術作品非常具有挑戰性。當代藝術作品的購買渠道通常有:畫廊、藝術博覽會,還有拍賣、或者找藝術家直接進行購買。普通收藏者需要考慮到各方面因素,畫廊中也有定價適合平民藏家的作品,但需要藏家將收藏目標著眼于商業畫廊中的一級畫廊。因為能進入畫廊展售的青年藝術家作品,通常是畫廊經過了藝術市場動向、價格評估、同等級資歷藝術家作品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所選擇出來的,其專業性和行業信息的把握相對地快和準,并且藏家的前期準備工作也少了很多。而以一級市場中相對平價的市場——廣州大藝博作為各大藝術院校青年藝術家推廣展,它的出現為培養民間藏家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有社會責任感的畫廊不是把銷售藝術作品的營利作為它的主要目的,收藏也不是畫廊的主要任務,畫廊主要是挖掘有潛力的青年藝術家,引導和規劃他們的藝術生涯。所以,收藏是收藏家的責任,是對青年藝術家才華的認可。成功的作品是能反映時代風貌的,也能在藝術史進程中留下痕跡的,掌握歷史文化知識和參與各類社會活動,從而了解最新的藝術趨勢就成了藏家最基本的要求。廣州大藝博作為各大藝術院校青年藝術家推廣展,它的出現為培養民間藏家的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也讓藝術真正走進大眾的生活成為可能。
首屆大藝博的舉辦是在2012年,主要針對中國各大藝術院校應屆畢業生,現在主要參展藝術家范圍擴大,主要由新銳藝術家組成。它不再局限于應屆畢業生,而是面向全國的、規模最大的、針對新銳藝術家的展覽交流活動,這為藝術院校學生進入藝術職業領域的拓寬了渠道。與其他藝術博覽會的不同之處在于,大藝博的參與者以當代青年藝術家為主,其參展作品需由大藝博制定的嚴格評選規則來甄選。并且自大藝博成立以來,組委會針對青年藝術家的時代特征,創建了官方網站大藝網,為全國各地的學生以及青年藝術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網上展覽交流的平臺的同時,也為消費者搭建了便捷的線上購買平臺。
第八屆廣州大藝博于2019年舉辦,共有來自中外高等院校的503位青年藝術家參展。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年新世紀一代00后藝術學子也首次在大藝博亮相,展出作品1048件,展示區域的設置共12處,數量和質量都非常豐富。比如,從院校分布上,中國十大美院占64%,其他院校及海外院校占34%。從作品類別上,按占比來列,有油畫、國畫、版畫共占七成,其中國畫和版畫的占比較往年有所上升;其次是綜合材料、雕塑與裝置類。從年齡分布上,00后首次亮相,占0.5%;90后參展人數占75.8%,較往年有所增加,已成絕對主力;80后也占了22.7%;70后只有1%。在參展藝術家的學歷分布上,碩士學歷占比最多,有300人,占總人數的59.88%,比往年有所增加;本科學歷排第二位,占37.52%;博士學歷占2%左右,大專學歷僅有1人。這說明,這些青年藝術家將藝術創作作為自身職業追求的可能性會更大,而他們的作品未來潛力也將更大。從價格上整體看來,1萬元以下作品占了75%,其中5000元以下的作品占了50%,3000元以下的作品占了31%。這種多選擇的價格優勢,可以讓原創藝術愛好者和有藝術消費需求的人,輕松擁有一件屬于自己的原創藝術作品。(以上數據來源:http://www.stidentart.com.cn/)
廣州大藝博雖然有一套自己的評價標準,但由于主辦方和指導單位的構成因素,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參展單位審核不嚴、評審的標準模糊、缺乏明確目標的選擇。在準入門檻的相對較低,讓藝術走進生活提高公眾文化消費的同時,審美水平也不能降低。因此,大藝博也需要更多專業性、責任性更強的畫廊對這類藝術商業市場進行介入,對當代青年作品的質量有一個更為專業的把控,從而能在參差不齊的作品中,把握青年藝術生態的發展趨勢,為民間藏家提供更好的保障。
栗憲庭在2005年就提出了收藏體系下不止一級和二級市場,還應該有三級市場的存在。所謂第三級市場,就是指平價市場,讓大眾能消費得起的藝術,這是一個穩定的文化建設的過程?,F在看來,在這種多元的社會、文化環境中,第三級市場其實已經出現。廣州大藝博以大學、美院畢業班油畫等原創作品為對象,針對普通市民消費能力為目的的活動,深層意義在于更有利于發動平價收藏。這個過程會比較慢,但隨著“人人都是收藏家”這種觀念的普及,將會更加刺激青年藝術家的創作和普通大眾“尋寶”的熱情?;蛟S這之中存在質疑,認為會有藝術家去迎合市場,會有平民藏家為了長期投資,但不論怎樣,總體來說還是在促進大眾文化的發展,讓藝術真正走向公眾生活中的過程。
中國的藝術市場大致可分為中國傳統繪畫和20世紀初從西方引入的古典油畫寫實類,當代藝術,三大類,而當代藝術主要強調的是和社會價值之間的關系。因此,面對復雜的內外因素,藝術價值標準和市場價格標準必須明確。藝術就是藝術,市場就是市場,界限是很明確的,平民藏家應從作品的價值去認可作品,認可藝術家,而非從市場價格的定位開始認可作品和藝術家。藝術品的價值是經得起時間的檢驗的,市場導向有時候是會影響價格,好的作品在任何時代都是少的,市場炒作起來的作品或許會紅極一時,但真正有價值藝術品也同樣不會被市場埋沒。
“所謂收藏家,其實就是肩負著把優良的公共財產世世代代傳承下去的使命,而這個財產便是藝術品?!雹壑袊乃囆g首先是屬于中國人民的共同文化遺產,或許再過百年之久,那些有價值的,能見證中華民族某一時段的,抒寫“當代”青年對社會看法的作品,不用再像古代書畫、文物回歸那樣曲折后,才能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見到,這應該就是所有收藏家群體真正的使命。
注釋:
①(日)宮津大輔.當代藝術收藏之道[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4.
②(日)宮津大輔.當代藝術收藏之道[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4.
③宮津大輔.當代藝術收藏之道[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