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珺
(南昌航空大學 音樂學院,江西 南昌330063)
贛劇作為一個中國傳統戲劇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快速發展下,不得不遇到了和其他傳統文化相同的問題,在科技快速發展信息高速換代的現在,如何使傳統文化能夠更好的發展與傳播。贛劇想要重新給自己注入活力,就需要對自己做出創新。
贛劇的形成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宋元以后南戲開始流傳于我國東南諸省。后來朝代政治變動,由于交通方便和貿易往來,南戲隨之闖入廣信府的戈陽縣。在這之后南戲又受到當地宗教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一種具有江西特點的南戲“戈陽腔”。作為贛劇的主要聲腔戈陽腔是最為古老的。戈陽腔在形成以后在劇目上原有的《目蓮戲》以外,主要是以搬演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明代其有從南戲和傳奇中移植了一些劇目,對其他優秀文化的不斷學習借鑒使得它的演出內容更加豐富進而促進了戈陽腔的發展。清初以后,因為戰爭的破壞,這種傳統文化受到了嚴重的摧殘,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后,才使贛劇最終變成了一個綜合高、昆、亂三腔的劇種。
1.贛劇專業演員斷層
贛劇的文化傳播可以說是多方面出現問題。其中一方面就是贛劇的優秀中輕年創作者越來越少,贛劇十分缺少年輕的演員。早期,楊桂仙、潘鳳霞、涂玲慧、祝月仙、童慶初、肖桂香、陳桂英等老一輩優秀的贛劇演員,創造了許多廣為流傳的經典贛劇曲目。上世紀末,贛劇的發展出現了頹勢,劇團的主創人員大量流失。潘鳳霞、童慶礽、陳俐、祝月仙、熊中彬、宗彩琴這些專業的贛劇演員中,除陳俐外,均已年過七旬。優秀的老贛劇表演藝術家已年邁,而年輕一代的專業贛劇演員還未發展起來傳統的贛劇傳承方式已經不再適合新時代的發展,年輕一代不再了解贛劇,看不懂贛劇,談何欣賞,更加不會抱有積極的熱情投入贛劇傳承上。
2.贛劇的受眾不斷縮減
隨著時代與科技的發展,文化傳播方式變得越來越多,文化活動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電視電影動漫在科技進步的背景下飛速發展。相比那些傳統戲劇,更加快節奏能給年輕人帶來新鮮感和刺激,尤其吸引人眼球的新事物要更加受人歡迎。這大大擠壓了傳統戲劇的生存空間。戲劇本身就相比電視電影有許多不足之處。例如戲劇本身缺乏創新性,戲劇的演員和創作者較少對其進行創新,缺少新的有創意的優秀劇本;戲劇本身不如電影、電視劇情節發展快能給人帶來較大的刺激;戲劇表演程式化,對于飛速發展的時代來說稍顯脫軌。這就使得戲劇的年輕觀眾不斷流失。同時喜愛戲劇的那類人群已經逐漸變老,戲劇的受眾逐漸老年化。贛劇也是如此。傳統文化的未來發展與傳承是離不開傳承的,然而贛劇在傳承方面卻出現了很大的問題,贛劇的教育拿贛劇所存在的主要地區江西省舉例,江西省的高校中僅有南昌大學和江西師范大學兩所學校開設了贛劇課程。年輕一代缺少對于贛劇的了解,自然認為贛劇十分無聊。在看不懂贛劇的前提下,年輕一代當然會選擇更加有趣的娛樂活動,也就不會對戲劇抱有高度的興趣和熱情了。
3.贛劇的地域發展不平衡
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造就了許多文化,比如贛劇起源于贛東北,誕生于江西東北。贛劇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它能反應許多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況比如生產力。直到現在,贛劇在這些地方仍有很重要的作用,人們在婚喪嫁娶重要節日都離不開贛劇。但是在除此之外的地方,人們對于贛劇的了解非常少,這種地域的局限大大阻礙了贛劇的發展。
4.贛劇的傳播方式缺乏新技術和深刻的思想動力
現代化的多樣傳播方式,使得我國傳統文化逐漸被忽視。像贛劇之類的戲曲文化正在面臨嚴重的危機。文化傳播方式多樣化的發展,也就意味著欣賞傳統贛劇之類戲曲藝術的人逐漸減少。各種新技術的發展還未被贛劇等傳統戲曲進行利用。不斷促進贛劇文化藝術的傳播和推廣,目前還只是政府單方面的不斷努力,在全社會的范圍內還缺少一定的認可和支持。而贛劇的主要傳播根據地也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而逐漸縮小,地方戲曲起源的依托正在逐漸的消亡。
5.贛劇缺乏創新
藝術創新從通俗上來講就是把藝術和其缺乏的東西相結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得到全新的升華,擴大藝術本身的魅力。這種藝術的創新往往是與時代當下特征所結合的。所以一個優秀的創新藝術往往能反映當下時代的一個審美特征,符合社會主流精神的需求。贛劇之類的傳統戲曲在當下時代已經無法持續吸引新的受眾,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并且表現不佳,這就使得戲曲的創新缺乏一定的動力。
縱觀贛劇的發展,贛劇遭遇挫折時也會吸收一些別的戲曲,用于自己發展。從此來看,贛劇的不斷創新,對于它的發展應當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可以對傳統的贛劇結合時代發展適當的進行改變。例如可以在傳統贛劇的基礎上,對于贛劇表演題材舞臺唱腔服裝等進行有創新性的改變。使贛劇更加符合年輕人的需求,這樣可以大大促進贛劇的發展與傳播。
贛劇落入目前的發展困境,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人才發展斷層。優秀專業演員在逐漸變老,而年輕人對于贛劇不再感興趣。而導致年輕人對于贛劇不再感興趣的原因之一就是年輕人缺少了解這些傳統戲劇的渠道。2015年,文化部頒布了一項政策,強調了培養戲曲人才的重要性,相關社會組織應該更加重視關于贛劇的演員培養。同時贛劇應該改變過去的傳統教學模式,口傳心授的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現代的教學。可以在省內的各個學校開設關于贛劇的課程,開設關于贛劇的興趣社團和劇團,并且在高校開展關于贛劇的研究,推動贛劇在各個學校之中的傳播與推廣,這樣就會促進贛劇的人才培養。同時大學也可以創建關于贛劇的研究基地,給愛好贛劇的學生或者是有喜歡贛劇傾向并有興趣的學生。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贛劇之類的傳統戲劇逐漸陷入了發展困境。贛劇的受眾不斷變少,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贛劇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贛劇的不斷傳播,大大推進了江西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播。贛劇可以使人們從經濟、文化、政治、地理等多個角度去了解當地的文化,有助于增強當地人對于區域文化的集體認同。這有利于當地的傳統文化的保護,并增強當地人的凝聚力使其更加團結。贛劇應該把目光更多的放向現代媒體傳播上緊隨時代的潮流,拓寬贛劇的傳播渠道,降低贛劇愛好者的參與門檻,使得更多人感受到贛劇的巨大魅力,讓更多人感受到江西民族文化。贛劇也盡可能的滿足,尋求更加簡單輕松接地氣的大眾娛樂審美需求的同時也避免贛劇失去自己的精髓。政府應該提高對贛劇的重視,加大對贛劇的支持與推廣力度,使贛劇成為獨特的江西文化;新聞媒體也可以利用現代社會發達信息傳播渠道加大宣傳力度,創造出一個獨特的江西文化形象,對于贛劇進行推廣,進一步推動贛劇的傳播。在學生中普及贛劇知識,提升年輕一代對于贛劇的了解,增強贛劇的傳播;贛劇也可以與各種企業相互合作,推出有關傳統文化的產品,在推動贛劇傳播的同時,增加贛劇工作人員的經濟收入,吸引更多的人來推動贛劇發展。在文創產品方面,贛劇可以學習故宮博物院,圍繞贛劇的藝術特點進行創新開發一系列文創產品,以此激發年輕一代對于贛劇的好奇心促進其對贛劇的了解。比如可以在干劇中出售相關手機掛鏈、帽子、衛衣之類的產品,把傳統的贛劇文化與現代因素相結合,創造新的內容。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群眾越來越認識到傳統文化對于一個民族的重要意義和巨大價值。人們已經開始通過各種渠道來傳承發展傳統民族文化。贛劇也應當如此,只有不斷推動贛劇的現代化才能夠讓贛劇永遠傳承下去。推動贛劇的發展與傳承,不僅能夠保留我國傳統文化,為文化傳承帶來積極的作用,同樣還能保護文化的多樣性。在群眾已經開始積極保護傳統文化的現在,保護傳統文化傳承已經不再那么困難。但我們仍需為此做出努力,增加對于贛劇的了解渠道,使更加年輕的受眾了解贛劇看懂贛劇,這才是贛劇傳承的根本。我們可以利用當代信息網絡與大數據,精準匹配有傳統文化需求的用戶。網絡平臺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可以綜合收集信息與整理信息的系統。豫劇可以利用網絡直播平臺充分的了解用戶的需求,在了解用戶愛好的情況下,通過大數據來建立迎合用戶需求的計劃。這種精準迎合用戶愛好的精準營銷計劃可以吸引大量用戶,并且培養他們的粘著性。同時,現代的網絡直播平臺也增強了用戶與贛劇文化的互動,增強了用戶的參與感。與此同時,我們也要考慮城市化對于戲曲發展空間的擠壓。城市化使得大量戲曲根據地逐漸消失。贛劇也是時候思考如何向城市化發展,吸引發展年輕的觀賞群體。沒有對于贛劇的需求,贛劇的傳承始終是空中樓閣。
在全球化發展的現在,東西文化之間的交融碰撞比以往更加頻繁。贛劇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它是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贛劇年長的演員和年輕演員銜接不上,戲劇受眾逐漸減少,贛劇發展的地域不平衡,這些都大大影響了贛劇的傳播。贛劇應該保留自己的傳統特色,在這之上謀求發展拓寬自己的傳播渠道,進行表演上的創新,培養更多的贛劇表演人才,這樣才能推動我國傳統文化的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