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胤瑩
(廣州市越秀區文化館,廣東 廣州510100)
嶺南民間舞蹈是指以中國南方的五嶺之南為地域,在民間發展起來,具有嶺南傳統文化特性和精神風貌的舞蹈形式。這些民間舞蹈大多取材于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說,也代表了一定的地域風俗,如:湛江的人龍舞,連南的排瑤以及醒獅、錢鼓舞等。從文化屬性來看,嶺南民間舞蹈和嶺南文化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相互推動的關系。在文旅融合的當下,積極開展嶺南民間舞蹈藝術的深入研究,加強嶺南民間舞蹈的保護傳承、開發利用和創新發展,對于弘揚嶺南傳統文化,促進嶺南傳統文化與區域旅游發展的良性互動,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實踐價值。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劇,人們的生存環境、生活方式也在不斷發展變化,嶺南民間舞蹈的傳承和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考驗。歸結起來,嶺南民間舞蹈發展主要存在以下突出的代表性問題,亟待解決。
嶺南舞蹈起源于民間,普遍屬于民間自發式,面臨自生自滅的狀態,目前,國內從政府到個人對嶺南民間舞蹈的保護意識還比較淡薄,甚至存在一定的誤區,間接導致了嶺南民間舞蹈傳承危機的出現。
社會各界對嶺南民間舞蹈價值的認識不足導致了保護力度乏力,其中最典型就是資金扶持力度不足。由于得不到政府有力的資金支持,而自身發展又難以形成經濟價值,使得很多嶺南民間舞蹈的傳承者,迫于生活的壓力不得不放棄對于舞蹈的堅持,容易導致嶺南民間舞蹈的保護和傳承后繼無人。
近幾年嶺南民間舞蹈雖然逐漸受到關注和重視,但宣傳形式和渠道都較為單一,大多局限于業內的宣傳,社會大眾層面的宣傳還做到遠遠不夠,難以形成品牌宣傳影響力,帶動性不足,資源就難以整合,自我造血功能得不得加強,最終無法形成良性的發展。
嶺南民間舞蹈有傳統的屬性,也應該有時代感,既能保留傳統,也要活著當下,才有生命力。目前,越來越多的嶺南民間舞蹈都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但舍本逐末,亂創新的也不在少數,以致很多嶺南民間舞蹈在原生態的基礎上亂改變,亂添加新元素,加劇了一些傳統的嶺南民間舞蹈走向流失的深淵。
近年來,隨著嶺南民間舞蹈概念的提出和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保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那么,嶺南民間舞蹈應當如何傳承和發展呢?結合當下文旅融合的發展形勢,針對嶺南民間舞蹈發展的突出問題,筆者提出以下發展對策。
嶺南民間舞蹈未來的發展,需要有專業的力量來引導,通過設置專門的嶺南舞蹈研究機構,由專人專職研究嶺南民間舞蹈發展,讓他們在發展過程中發揮“頭雁”效應,從理論、實踐、宣傳和管理等方面發揮全方位的引領功能。
例如,一是由嶺南民間舞蹈研究機構深入挖掘嶺南民間舞蹈制定一套具有嶺南特色的嶺南民間舞推廣教材,教材的制定融入現代民眾的審美心理,將現代元素與傳統的嶺南民間舞結合,普及到各個文化館及基層舞蹈骨干,形成由人帶人,由點及面的輻射,最終形成全民參與嶺南民間舞傳播的生動局面,從而讓嶺南傳統民間舞蹈散發新的活力。
二是以賽促創,以賽促宣。由專業機構發起有影響力的品牌賽事,以此為平臺,既能讓各類嶺南民間舞蹈登臺亮相,檢驗每個階段的發展水平,又能促進更多資源的整合利用,為嶺南民間舞蹈的保護和發展助力。如廣東省文聯、廣東省舞蹈家協會聯合發起的嶺南舞蹈大賽就是從嶺南文化出發設置專門性的賽事,至今已經舉辦了七屆,通過大賽的單、雙、三群舞到現在發展的小舞劇這些單項比賽,讓更多的人去關注嶺南舞蹈及嶺南文化,嶺南舞蹈大賽在后期分為職業組和非職業組的兩個組別,更加展現了提倡群眾的參與性。作為權威性的專業賽事,嶺南舞蹈大賽對促進嶺南民間舞蹈的保護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當前文旅融合的大環境下,通過旅游,具有地方特色的風土人情得到了廣泛的輸出傳播;而通過地方民俗資源的藝術、風俗、文化形式的再現,豐富了旅游項目,也提升了旅游項目的品質和內涵。①嶺南民間舞蹈作為獨具地方特色的風俗載體,如果能與旅游開發有機結合,不僅有利于招商引資,更能有效地根據當地的民俗及民間舞蹈與景區結合形成一種良好的文化旅游文化產品,產生新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針對這種情況,政府部門和有關企業的可以聯手搭臺,通過舉辦廣東國際旅游文化節等,借助于各種旅游節和民俗節慶活動,讓嶺南民間舞蹈藝術出新出彩,可以通過與嶺南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將其與其他產業結合起來,可以達到共同發展、協調傳承、相符推廣的目的。通過與旅游業的結合,更有利于打造嶺南民間舞蹈文化優秀品牌,發展嶺南民間舞蹈文化產業,實現舞蹈文化的傳承。一旦這些豐富多彩又獨具特色的嶺南民間舞蹈被作為文旅融合的重要產品重新“包裝”打造,融入新的時尚元素后,獲得了更多的觀眾和資金支持,也獲得了新的生命力,當地的嶺南舞蹈演員也逐步從純業余向“半專業化”轉變,水平自然得到了提高,觀賞性也進一步增強了。
在歷史的演變、發展中,有多少藝術形式已消失、遺落,而古老的民間舞蹈卻能世代流傳、久盛不衰。究其原因,還在于傳統民間舞蹈緊緊依存于民俗活動,適應于民俗的發展變化,不斷地更新、完善,一直深受人民的喜愛。②嶺南民間舞蹈要想保持活力,就必須在保護好核心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根據時代的發展需要,在形式上和題材創作上,善于創新融合現代元素,才能緊跟時代,活著當下。
例如,嶺南舞蹈這幾年也有很多融合了現代元素的優秀嶺南舞劇的呈現,如《醒獅》《瑤排瑤》《嶺南行走》這些優秀的劇目都是嶺南元素,通過專業的舞蹈編導進行改編,將現代元素與傳統的舞蹈相結合,煥發出新的光彩。
再如,2019年4月,在廣州大劇院精彩上演“粵舞中華”系列之“舞閱嶺南華南師范大學非遺舞蹈研創成果展演”,傳統藝術與現代手法交織、碰撞、融合,瑤族長鼓舞、梅州席獅、潮汕英歌、客家杯花等,一個個凝聚嶺南歷史的文化符號,煥發出新時代的活力與激情,師生們用優美的身體語言闡述古老的文化,為非遺注入年輕的活力,讓非遺舞蹈“活”起來。這也向我們證明了專業的舞蹈編排只要突現傳統與創新的合理結合,在不破壞傳統文化發展基礎上的創新創意,既能保留嶺南舞蹈的“魂”也有舞蹈的形,讓嶺南舞蹈再次綻放出新的生命力,并更易于為當下的社會大眾所接受,從而讓更多人了解傳統的嶺南文化以及嶺南舞蹈,對我們的嶺南舞蹈傳播能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因此,在保留好傳統核心要素的同時,加入現代元素的創新,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創造出更多適合當下審美需求的優秀嶺南舞蹈作品的需要,更是推動嶺南民間舞蹈傳播、傳承和發展的需要。
嶺南民間舞蹈未來的發展必須大力建立完善人才培育機制,通過嶺南民間舞蹈文化教育價值與教育可行性來保證嶺南民間舞蹈有可傳之人,這樣才能為嶺南民間舞蹈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驅動力。因此,我們可以在藝術院校中設置嶺南民間舞蹈舞蹈專業課程,并且形成一套完整、科學、系統、具有民族特色的嶺南民間舞蹈教程。在形成正規的教育體系之后,我們還要確保嶺南民間舞蹈文化可以依托學員基地而傳承發展下去。例如,華師舞蹈系從首屆舞蹈碩士研究生開始,就率先在全國開設了‘嶺南舞蹈文化與教學’專業,并組織舞蹈系的教師們著手進行嶺南舞蹈的整理和研究。在此期間,華師安排同學們在舞蹈室里練動作,在理論課上傳內涵,保證學生能夠從根本上理解嶺南舞蹈的特殊意義,同時師生與學生在不斷學習時,把嶺南元素放進創作中,不斷的進行深究嶺南文化以及嶺南舞蹈,如創作的嶺南舞蹈《彩云追月》《新彩云追月》《喊瑤山》《英雄花》等嶺南舞蹈作品都獲得了各大賽事的佳績,同時也得到不斷的好評。這為嶺南民間舞蹈人才培育機制發展提供了成功的優秀案例。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普及,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軟件的廣泛使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借助移動互聯網平臺,涌現出各路網紅大咖、網紅打卡點等成為了互聯網最熱的現象,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嶺南民間舞蹈作為極具地方特色和民俗風味的表演性藝術非常具備網絡傳播的爆點,如果能做到線上線下相結合,利用現代化媒體手段,必將很好地吸引眾多外地游客在網上體驗當地的鄉土文化,同時將線上體驗轉化為對線下旅游目的地的民俗文化、節慶文化的參與體驗,既為為嶺南民間舞蹈的傳播和宣傳注入強大活力,又促進了文旅融合的線上線下探索。例如,近年來,很多舞蹈藝術與互聯網聯姻,運用APP、抖音號、釘釘直播等網絡新平臺,開展藝術慕課、直播教學,有效提高了舞蹈藝術普及的覆蓋面。這對于嶺南民間舞蹈傳播同樣具有成功的借鑒價值。
嶺南民間舞蹈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創作出來的一筆寶貴財富,應充分發掘,加大宣傳,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在創作、包裝和宣傳等方面,要大膽運用現代元素和現代化手段加以創新融合,讓老傳統煥發新光彩。在未來的發展中,要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積極搭建平臺,努力整合各方資源,形成發展合力,才能使嶺南民間舞蹈永葆生機和活力。
注釋:
①宋俊華.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報告(2016)[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197.
②馬盛德.當前我國傳統民間舞蹈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思考[OL].中國社會科學網,201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