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李強


被美國空軍寄予厚望的AGM-183A高超音速導彈的首次空中試射5日以失敗告終。AGM-183A未能從B-52轟炸機上發射,被原封不動地帶回了基地。專家表示,此次試驗難度不大,但AGM-183A仍然出師不利,有些陰溝里翻船的感覺。這也讓美國空軍在與陸軍、海軍的高超音速導彈武器競賽中處于下風。
AGM-183A出師不利
據美國《防務新聞》等多家媒體6日報道,4月5日進行的AGM-183A“空中快速反應武器”(ARRW)首次火箭助推器飛行試驗失敗,助推器未能點火發射。報道稱,在加州海岸外的穆古角海軍武器靶場上空進行試驗時,B-52轟炸機試圖點火發射ARRW的助推器。然而,美國空軍在一份聲明中說,“試射導彈未能完成發射時序”,轟炸機帶著試驗彈返回了加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美空軍表示,將研究未能發射的原因,然后做出選擇以便在未來試驗中順利點火。美軍官員稱,雖然未能發射令人失望,但最近的測試提供了寶貴信息,可以進行研究并繼續推進,這正是進行試驗的目的。
AGM-183A高超音速導彈是美國空軍第一種助推滑翔型的空射高超音速導彈,計劃在本世紀20年代初裝備部隊。根據之前美方透露的信息,其平均飛行速度將在5000-6000英里/小時之間,也就是在6.5-8馬赫之間。以這個速度,打擊1000英里(約1600公里)外的目標只需要10到12分鐘。另有資料顯示,該彈射程大約1000公里。有分析人士認為,這種導彈從性能到技術特征,和俄羅斯的“匕首”高超音速彈道導彈有些相似。
專家解讀試射失敗原因
據中國軍事專家張學峰介紹,這次試驗應該是一次難度不大的試驗。助推滑翔型的高超音速導彈大體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它的助推器,另一部分則是滑翔彈頭。這其中助推器主要是單級或多級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它本質上和彈道導彈或其他戰術導彈的火箭發動機沒太大區別,從技術角度看研制和試驗難度不大。當然,作為一種新型的高超音速導彈,美國會為其研制全新的、高能固體火箭發動機,驗證這種發動機正是這種試驗的目的。再來說說位于導彈頭部的滑翔彈頭,由于需要在大氣層內或大氣層邊緣進行高速滑翔飛行,并能進行機動,對彈頭的氣動布局、控制技術、防熱技術要求很高。這是助推滑翔型高超音速導彈的難點所在。這次試驗中,試驗彈包括助推器和一個模擬彈頭,試驗原計劃還會包括彈頭的分離環節,由于滑翔彈頭并非真實飛行器,分離后將在大氣層內解體。
張學峰表示,從美國媒體的報道來看,導彈未能從掛架上完成投放,B-52將試驗彈帶回了基地。那么,這里首先要考慮是否掛架出了問題。這種大型彈藥,不會直接從掛架上點火發射,而是先投放或通過彈射脫離掛架,下落到一定距離后才會點火。很可能是掛架的分離裝置出現問題,或控制電路出現問題,導致導彈未能順利投放。另外,也有可能是在發射前檢測中,發現試驗彈參數存在問題,而終止發射。無論哪種原因,都應該算是陰溝翻船。
俄軍事專家稱,測試新武器失敗很正常,但美國已經歷多次失敗。失敗原因可能是測試過于匆忙,并沒有為追趕俄羅斯做好準備。
美國高超音速項目競爭激烈
目前,美國空軍、海軍和陸軍都在發展高超音速導彈,而且有的軍種還不止一個型號。美國空軍希望在本世紀20年代初將AGM-183A/ARRW作為其首款高超音速武器裝備部隊。美國海軍則在推動“常規快速打擊”項目,這種導彈通過“弗吉尼亞”級核潛艇攜帶發射,而陸軍則在推動射程2200公里的“陸基遠程高超音速武器”項目。上述導彈均為助推滑翔型高超音速導彈,不同之處在于滑翔飛行器的設計。美國海軍和陸軍的型號,基于兩個軍種共同發展的“通用高超音速滑翔器”,使用了不同的助推器。而這次試射失敗的AGM-183的彈頭更為傳統。此外,美國軍方還在開展使用吸氣式發動機的高超音速巡航導彈的研制。這種導彈在和助推滑翔型導彈的相同射程下體積更小,成本更低。總體來說,相比這種導彈,助推滑翔型高超音速導彈的研制難度稍低,美國軍方在這一領域集中發力,意在快速實現突破,盡快裝備部隊。
專家表示,美國三軍發展各自的高超音速導彈,雖說有“孩子多了好打架”的考慮,但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難免會產生相互競爭、相互傾軋。就在不久前,美國空軍全球打擊司令部司令蒂莫西·雷針對陸軍在2023年前部署陸基高超音速導彈系統的計劃表示,美國陸軍的這個想法是在搞重復工作、昂貴而且“愚蠢”。他聲稱:“我只是認為花錢去投資重新創建美國空軍已經掌握的東西,而且是我們現在已經在做的,這是一個愚蠢的主意。”
而這次AGM-183A的試射失敗,對美國空軍是一個莫大的諷刺。美國陸軍和海軍去年3月就進行了“通用高超音速滑翔彈”試射,打擊誤差只有約15厘米。相信未來,美國三軍之間仍然會就這一問題產生爭議。▲
環球時報2021-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