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 周煦 李健
摘要:直升機產業在我國經過了艱難曲折的發展道路,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國家經濟社會建設和國防建設理想的狀態還有較大的差距;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國內直升機產業應當充分利用軍民協同發展的契機,從精研產品需求、深耕用戶市場、強化頂層設計、統籌保障體系、提高質量水平、突出軍事用途等方面,開展全面、系統、深入的市場和產品、產業研究分析,不斷創新突破,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國防和軍隊建設提供更多、更好的直升機產品,使我國直升機產業能夠真正走上良性發展道路。
關鍵詞:直升機;軍民協同;需求工程;適航;產業
中圖分類號:V37文獻標識碼:ADOI:10.19452/j.issn1007-5453.2021.01.003
我國的直升機工業從誕生之日起,走的就是軍民結合的發展道路。20世紀80年代我國組建陸軍航空兵,以直升機為主戰裝備的陸軍航空兵,是將直升機產業帶上發展快車道的主要推手。一定程度上,也使陸軍航空兵和直升機行業成為我國軍民協同的典范。作為軍、民通用性較強的直升機產業,如何做到軍品協同發展,需要深入思考。
本文針對我國直升機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了未來一個階段直升機發展應采取的現實路徑,為各級決策機關和研發生產單位提供參考和借鑒。
1全面生成直升機產品需求
直升機從代際發展角度看,無疑技術推動是根本的;從具體產品看,需求牽引的作用當然是主要的;這也符合一般產品和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從當前直升機技術發展情況看,傳統直升機技術已達到一定的極限,需要從構型等方面尋求變革才能突破(一些非傳統的構型,或許已不能稱為直升機)。而從一般使用角度看,無論是軍用還是民用,未來一定時間段內還會是在現有總體技術水平范圍內的量變,也可以理解為現階段直升機設計、制造等技術已經基本成熟穩定,也能較好地把握直升機產品。這為我們從產品的角度實現系列化和定制化奠定了技術基礎。因而在現有技術范圍內開展系統性的細化深化需求生成(包含需求捕獲、需求分析和需求定位)也有了可能和必要。
另一方面,與一般意義上的市場營銷一樣,無論軍用,還是民用,對其開展系統的需求生成,是直升機產業滿足市場需求的基本前提。因此,從軍民協同角度看直升機產業發展,首要問題是用統一的眼光去開展需求生成工作。總體上看,我國直升機研發和制造企業對需求生成的重視程度已在不斷提高,但還應進一步加強,重點應在以下三個方面加大力度。
(1)提高需求生成的主動性
客戶(無論對軍用還是民用)對自身需求的認識是參差不齊的,可能只有部分人能夠深刻認識到給研制方提出準確需求的重要性。因此,作為研發和制造企業應該積極主動地與軍、民用客戶充分溝通,開展直升機構型需求生成工作,用主動的需求捕獲牽引更充分的需求生成,進而牽引產品研發的后續工作。
(2)提高需求生成的準確性
客戶群體對需求的描述大多數情況下是模糊的和多變的,甚至是相互沖突的。這是因為客戶群體中每一個群體對直升機這一具體對象,所面對的是直升機的一個局部問題,對面臨的同一問題也存在不同的認識差異。因此,通過去偽存真和平衡取舍,找到準確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3)提高需求生成的系統性
與客戶描述需求不夠準確的情況類似,往往客戶所提出的需求也是零散和部分的。用戶不同專業人員站在自身角度看問題,更多地強調自身的需求,如飛行人員強調好的操控性,而保障人員更希望好保障。因此,必須在匯總各類需求后,通過綜合分析,獲得全面、完整的需求才能為后續的研發提供全面的輸入,才能從源頭上保證直升機產品研發符合軍民用戶具體的操作性和針對性要求。
2閉環建設產品需求傳導鏈
獲得或者生成了直升機的研發需求,只是需求系列工作的第一步,整個需求是否能夠轉化為產品恰當的功能和良好的性能,需要建立起一個閉環的產品需求傳導鏈。所謂產品需求傳導鏈,可以理解為產品使用全壽命過程中各類對象的使用結果、使用過程中的主觀感受等,都能夠有效地傳導到產品的研發者,使研發者能夠據此開展對產品的具體研發和升級改進等。道理很容易理解,但實際工作中并不盡人意。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普通商品生產者由于經濟利益的驅動,用戶需求轉化為具體商品的時間周期越來越短,這一點在我們日常生活便利性不斷提高的過程中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體會。但對于直升機這樣的產品,特別是用于軍事的直升機,其各類需求,重點是使用過程中的需求,落實到具體裝備研發和更改中往往比較難。其中既有產品復雜性的原因,也有管理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原因,需求傳導鏈本身也是原因之一。
(1)加強歐美需求工程技術學習研究
需求管理技術,特別是軍事裝備需求管理技術,在以美軍為代表的軍事強國裝備建設中已趨于成熟運用,并逐漸形成了需求工程專業。從需求傳導的技術原理到工程實踐都已經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有效指導著美軍裝備持續領先世界。建設產品需求傳導鏈從技術原理方面,可以學習美軍的做法;國內部分航空產品和型號也有成功的應用,可資借鑒。但必須看到,需求工程技術(或者更廣泛地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MBSE)是以美國為代表的歐美航空強國,在相關基礎性技術得到充分發展后,以思維方式變革為牽引而產生的,其前提是堅實的科技基礎;對我們而言,從發展方向看,毫無疑問是先進和應該采用的。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們自身各相關方在思維理念、技術積累和工業基礎方面,可能還不足以全面支撐該項技術的深入應用,需要我們結合自身的特點靈活運用。也就是說,我們全面推動需求工程,所做的工作將遠遠大于歐美等工業強國。
(2)建立健全需求管理工作體制機制
在需求管理層面(即全面實施需求工程方面),應更多地考慮軍民協同。對于軍用直升機需求,可充分利用軍改后正在逐步建立健全的裝備管理新機制,使部隊作戰需求迅速轉化為裝備研發技術指標體系,部隊使用保障需求及時在裝備改造和優化中得到落實;即從整機在未來一體化聯合作戰中的應用,到每項戰術技術指標,都細分到具體的分系統和具體設備。對民用直升機,可能更多地應從培養市場需求上入手,建立與現有客戶和潛在客戶之間一體的需求管理機制,進而培養出廣闊的國產民用直升機市場。
(3)形成獨立和體系化的需求傳導鏈
總體上看,產品需求傳導鏈的建設,也是一項體系性的工程,類似于產品研發體系、生產體系、服務保障體系,可以將該體系的構建和運行獨立出來,成為整個產品體系的一部分。該體系應整合軍用與民用、設計與制造、主機與配套、生產與維修等各類主體。對于產品需求傳導鏈,其關鍵應該是可運行,使整個傳導鏈實現閉環,并能夠正向反饋。運行過程中,需求傳導準確性和需求反饋及時性的保持非常重要,必須保證需求在傳導過程中不失真、不走樣、不變形;傳導過程中所有需求的反饋時間周期必須得到有效控制,不能拖延,否則無法產生應有的效果。如果能夠運用需求工程技術,建立起這樣的需求傳導鏈,使軍民用客戶需求實現從定性到定量,從文檔到數據,從統計到運籌的飛躍,則將從源頭和根本上使我國的直升機產業實現革命性變化[1-2]。
3強化宏觀籌劃和頂層設計
從市場的角度看直升機行業,完全可以借鑒或運用現代企業管理的理念來思考。吳越舟在《企業頂層設計:戰略轉型與商業模式創新》一書中談到了商業趨勢的五大轉型:(1)產業鏈關系:從“靜態連接型”轉向“動態一體型”;(2)企業協作:從“有限利益鏈”轉向“無限價值網”;(3)經營重心:從“企業中心型”轉向“客戶中心型”;(4)經營方式:從“規模范圍型”轉向“利益深耕型”;(5)產品開發:從“目標計劃型”轉向“需求迭代型”。談到商業轉型抓手,首當其沖是戰略突破,即規劃制訂,包括戰略反思、戰略設計和戰略實施三部曲[3]。
比照該戰略突破的觀點,我們應該進行戰略反思,正確分析評估我國直升機產業發展的機遇和挑戰,謀定而后動。中國的直升機研制發展走過了艱難曲折之路,雖然市場經濟的大潮不斷沖擊著直升機行業,但我們依然肩負著國家和民族的使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既不能抱著“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的心態不放,也不能完全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辦事;必須在講究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履行好自身的責任擔當。
我國軍用直升機數量規模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但與強大的國防需求相比,還遠遠不夠,性能質量和作戰效能也不盡如人意,與世界軍事強國軍用直升機技術水平差距較大;而民用直升機市場空間廣闊,但并未充分開發;無論是軍用還是民用,我國直升機現狀都與我國的大國地位極不相稱。另一方面,從軍事強國看,常規構型的軍用直升機從技術的角度看,可能已經走到了盡頭;而民用直升機在可預見的未來,依然會是常規構型的天下,我國民用直升機市場還是一片汪洋的藍海,我們完全可以大有作為。因此,應該從宏觀籌劃和頂層設計入手,規劃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直升機的產業發展,用好規劃計劃的導向和調控作用,登高望遠、腳踏實地,在充分釋放研制生產保障存量資源潛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充力量,不斷滿足軍、民用的市場需求,才能從整體上提升我國直升機產品技術水平和全產業體量。具體而言,重點應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統籌兼顧軍事應用和民用需求
直升機作為一種平臺,除專用武裝直升機外,運輸直升機軍民用通用性很強,以通用直升機為平臺實施專項加改裝成為軍用運輸直升機、軍用勤務直升機或改為民用的醫療救護等直升機,既是直升機本身特點決定的,也是世界航空界的通行做法。因我國直升機長期以軍用為主,使這一理念在實際型號研制中還需進一步加以貫徹。應將軍民協同的理念貫徹到設計中,將軍、民用需求進行細化、整合,形成統分結合的標準、規范或設計準則。
(2)客戶服務保障軍民用一體考慮
無論是軍用還是民用,航空業越來越重視客戶服務保障的作用,世界上一些大的航空制造商,均采用“產品+服務”的方式,提供航空產品。用戶追求的是最大化的機隊全壽命價值,所關注的不僅僅是航空器本身的性能指標,更看重制造商所具備的客戶服務能力和所提供的服務品質,如航材保障、技術支援等。因此,制造商通過完整的服務解決方案保證產品性能充分發揮和運行安全性是核心競爭力。目前,我國軍用直升機更多依靠軍隊力量自主保障,民用直升機因國產機型所占份額較小,還談不上系統性的服務保障。無論軍機還是民機,對于直升機平臺而言,作為持續適航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客戶服務保障的通用性非常明顯。對國內用戶群,綜合考慮軍、民用戶的分布和數量規模,直升機制造商聯合設計研發單位,在我國全域建設若干直升機4S店,是提升客戶服務保障整體水平的現實路徑。隨著國產直升機機群的壯大,完全可以形成“以軍為主、軍民協同”的直升機客戶服務保障體系,這既是挑戰,更是機遇。特別是在軍用直升機維修保障方面,完全可以運用軍民協同的方式,通過管理制度調整,構建軍民一體的國產直升機大修、中修體系,解決目前國產裝備大修產能不足等問題。
(3)統籌常規構型和新構型旋翼機
我國直升機雖未完全擺脫測繪仿制和國際技術合作的局面,但也確實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未來通過一些新型號的研制,我們堅信可以完全掌握常規構型直升機的研制生產技術;但以美俄為代表的航空強國,已經高調開展高速直升機、新構型旋翼機的研制,這將使我們不得不投入更多更大的精力,跟蹤世界先進技術的發展,以制衡其威懾。未來一段時間,我們必須加強統籌,同時做好常規構型直升機技術的深度積淀和新構型旋翼機創新發展兩項工作。常規構型是未來開展新構型研制的基礎和前提,新構型是常規構型的集成和創新,必須加快技術積累和工程實踐,進而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推動直升機整體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才能研制出新構型旋翼機。
4細分產品,提高質量水平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創新驅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逐步成為經濟發展的基本模式,但在國防工業領域和軍工產品研制供給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不僅是國防工業的特殊性,也是我國的歷史和國情決定的。與其他常規武器裝備不同,直升機具有的軍民通用特點,使其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較好的前提條件和現實需求。國防工業領域(包括我國航空制造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涉及國家和政府層面更為宏大的政策調控等,但具體到直升機產業,在深化市場需求和提質增效方面入手是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用戶需求的生成,前已述及;從需求內容看,可以區分軍用和民用,這也是我國市場經濟充分發展以來,“細分產品”這個普遍現象在直升機行業的必然延伸。盡管我國直升機一時還難以形成競爭的局面,但我們必須把“細節決定成敗”的理念貫徹到產業發展中。
(1)進一步完善軍用直升機型譜和體系
裝備型譜和體系是滿足各類具體軍事需求的主要方式,其體系結構和數量規模決定著軍隊戰斗力的整體水平。我國軍用直升機一直沒有形成完善的型譜和裝備體系,與美俄相比,在武裝直升機方面,我們還缺少類似于“阿帕奇”AH-64和米-28這樣火力和綜合作戰能力強大的直升機,在運輸直升機方面,我們還沒有重型運輸直升機等。由美國引領的世界軍事變革,不斷更新著戰爭模式和武器裝備類型;但在一些常規的、局部的、非對稱的戰爭中,常規武器裝備仍將是基本手段。作為現代陸戰須臾不可少的裝備,直升機如果自身不能形成體系,更遑論與其他裝備形成體系作戰能力。因此,進一步完善我國軍用直升機型譜體系迫在眉睫。
(2)細分民用直升機的用戶類別和需求
根據相關報道,截至2019年底,我國民用直升機已近1300余架,近十年來高速增長。受限于我國低空空域改革進程放緩、與直升機配套的屋頂停機坪嚴重不足等原因,國內通航直升機需求更趨理性,可以預料未來一個時期,國產民用直升機有限的市場份額競爭將更為激烈,必須細分用戶類別和需求,進而逐步培養市場。對于傳統的海上石油運輸、森林防火等需開展詳細市場調研,奪回國外產品所占據的空間;對于應急救援等政府采購需求,應積極對接,既要推銷現有產品,更要超前布局重型直升機的未來使用;對于廣闊的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短途運輸等或許還等待市場需求的產生,但開展論證分析應提上日程。總之,在民用直升機市場,國產直升機必須從主要“面向戰場”轉變為“既面向戰場,也面向市場”。
(3)以適航標準要求軍、民用直升機質量
近年來,航空器適航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民航自不待言,軍航也逐漸開始重視;但實事求是地講,我國直升機行業整體達到理想的適航要求,還任重道遠。對于軍用直升機,目前還沒有明確的適航標準,當然武裝直升機因其明確的軍事用途,或許并不苛求適航標準;但武裝直升機的平臺,完全可以也應該遵循適航要求。實踐證明,適航標準盡管是安全性的最低標準,但可能也是最高要求。對此,我們應該立即行動起來。一是建立軍民協同的適航標準體系。采取“以民帶軍、軍民互鑒”為原則,開展軍、民用直升機適航標準制度規范的梳理研究工作。系統分析研究直升機類國家軍用標準(航空標準)和適航標準,采用“從嚴、平衡、互補”的原則,建立我國軍民通用性強的直升機國家軍用標準和適航標準體系。二是建立軍民協同的持續適航體系。持續適航能力是考驗航空制造商實力的一個核心內容,空客、波音等均高度重視其航空產品的持續適航能力建設,這也是這些企業競爭能力和利潤點之一。鑒于我國直升機并未形成明顯的競爭態勢,整合產業力量,建立軍民協同的、既有競爭也有合作的國內統一的持續適航體系是可能的,也是可行而有必要的。早在2010年某型機列裝后,針對該型直升機,軍方即與工業制造方簽署了軍民一體化的維修保障協議。此類探索性實踐,為建立軍民協同的國產直升機持續適航體系積累了有益的經驗。因此,國內直升機行業,特別是直升機設計研發部門,應聯合軍方直升機使用管理機關,進一步深化論證,提出軍民協同的國產直升機持續適航體系,并著手建設。三是以貫徹落實適航要求為牽引,推動國產直升機通用質量特性的提升。裝備可靠性、維修性、保障性等通用質量特性與航空器適航的內在要求是一致的。通過幾個型號的努力,國產軍用直升機的通用質量特性得以不斷提高,且達到了新的水平。總體上看,適航標準在可靠性等通用質量特性方面的要求要高于國家軍用標準。通過在新研直升機中落實適航標準,既有利于提高我國直升機整體的通用質量特性水平,也有利于推動我國軍事裝備通用質量特性標準的不斷提升[4-6]。
5繼續重點發展軍用直升機
我國直升機產業起步較晚,并因國家經濟發展等原因,多年處于低迷狀態。我國陸軍航空兵成立后對直升機產生了強烈需求,刺激了直升機工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近年來,陸軍“機動作戰、立體攻防”戰略轉型的步伐日漸加快,對直升機技術進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家低空開放政策試點后,人們曾預期通用航空將對直升機產生井噴式的需求,但現實中還是處于緩慢增長的狀態。可以預見,今后一段時間內,陸軍仍將是國產直升機最大的買主,這種軍帶民的模式,在未來一段時間將繼續存在下去。作為我國直升機產業的“大客戶”,抓住陸軍對直升機的需求,也就抓住了產業發展的“牛鼻子”。必須借助這一態勢,推動民族直升機工業進一步發展壯大,為部隊生產出更多“管用、好用、耐用”的直升機裝備。在發展軍用直升機裝備過程中,應重點把握平衡各類制約因素、重視技術發展對部隊建設的沖擊和不斷尋求新技術突破幾個方面的工作。
(1)平衡裝備發展的制約因素
武器裝備發展由技術進步推動的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不可能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生產出超越技術發展的裝備;片面追求技術先進導致裝備研發失敗,極具典型性的例子就是美軍“科曼奇”直升機,我國此類事例也并非沒有。必須平衡兼顧武器裝備的作戰實用性、技術可行性和經濟承受性。突出作戰實用性,強調與部隊作戰能力需求相適應,注重快速提高部隊的實戰能力,縮短能力生成周期;突出技術可行性,強調技術成熟度,新裝備研發中,技術成熟度不達到一定程度,不能用于新裝備,可以更多地立足現有裝備升級改造,吸納現有研究成果和成功經驗及教訓,推廣應用成熟技術,助推部隊武器裝備能力持續提升;突出經濟承受性,研制的裝備要“買得起、養得起”,盡量降低全生命周期費用[4-6]。
(2)重視技術發展的沖擊影響
“十二五”以來,陸軍直升機裝備的發展對推動陸航兵種整體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裝備的率先到位積極牽引推動了編制調整、戰場建設、人才培養等其他要素建設,也不斷提升著陸航部隊的整體戰斗力。在我們的實踐范圍內,使我們體會到了恩格斯的預言“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于軍事目的并且已經用于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直10直升機等裝備列裝后,對當時的陸航部隊,在決策層、管理層、執行層都引起一定的沖擊,這種沖擊和影響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消除。直10直升機畢竟還是一種常規構型的直升機,這類沖擊和影響還是在可測可控范圍內,我們可以通過深入細致的專業訓練和維修保障等工作,使其戰斗力得到逐步提升。隨著我軍裝備的迅速發展,如未來新構型直升機和無人機等新技術裝備的列裝,這類沖擊和影響將是常態化的,需要引起高度重視,有效應對。
(3)尋求高新裝備技術的突破
目前存在的諸如直升機航程不足、滯空時間不夠等問題,是直升機裝備固有性能造成的;常規構型直升機通過技術進步增加性能指標空間有限;亟須發展新構型旋翼航空器,使陸軍航空裝備有質的變化。美國的“魚鷹”V-22入役和S-97進入試飛階段,使美軍陸航不斷領先世界。我軍應推動國內航空工業緊盯軍事發達國家的先進直升機發展,推動我國開展此類先進裝備的研發,從需求輸入、項目監管、資源投入方面持續發力,實現新型裝備盡早列裝,使陸軍航空裝備作戰能力獲得質的飛躍。另一方面,也要重點發展精確簡瞄、通用化傳感器、數據鏈路組網、指揮信息自適應、無人機戰術協同技術、合成視景、高功率發動機和復合航空裝甲等技術,獲得作戰能力的綜合提升。近年來,顛覆性技術是熱議的話題,如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美國更是將顛覆性技術作為未來搶占技術制高點的利器。部分基礎研究領域的顛覆性技術離工程實踐還有距離,但自主無人機技術、無人機蜂群技術、增材制造(3D打印)技術、虛擬訓練技術等,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并探索其在陸航的作戰、訓練、維修中的現實運用。自主飛行無人機可以在戰術范圍自主實施偵察、監視和通信導航等,戰場感知能力將空前提高;無人機蜂群技術對直升機的威脅將是致命性的;運用增材制造技術在戰場現地制造直升機零件,對直升機的戰場搶修意義重大;而虛擬訓練技術可以使飛行和地面保障人員產生更為逼真的訓練效果。這些新技術看似遙遠,但只要加以投入,近期內發揮作用是非常可觀的。
6軍民協同推動產業大發展
以直升機為主的陸軍航空裝備,相較于其他陸軍武器裝備,從宏觀上看,其軍民協同特色更加鮮明;我軍直升機發展歷程就是一本軍民協同發展的鮮活教材。新一輪國防工業改革,應深入研究探索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借助軍民協同的政策利好,在國家軍民協同發展政策制度環境中構建有自身裝備特色的工作機制,使陸軍航空裝備建設創新發展。另一方面,也要利用國家深化國防科技工業改革的契機,通過機制創新,積極引入競爭,逐步打破直升機工業現有的壟斷狀態,形成“鯰魚效應”,促進裝備質量和技術在競爭中進步。
7結束語
我國直升機軍民市場供求都是很不充分的,這固然有其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但更有產業自身理念、動力、技術等方面的原因。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直升機產業應該迎難而上,理清思路,把握機遇,尋求突破,不斷創新,擔當起更多國家和民族的使命,更好地推動自身適應市場,使產業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趙晶,李艷軍,曹愈遠,等.直升機重要改裝設計及適航審定研究[J].航空科學技術,2018, 29 (5):8-12. Zhao Jing,Li Yanjun,Cao Yuyuan,et al.Research of the design and airworthiness approval of helicopters important modifications[J]. Aeronautic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8, 29(5): 8-12.(in Chinese)
[2]鄧修權,張江俠,孫需要,等.考慮經濟可承受性的直升機總體方案評估[J].航空科學技術, 2018,29(5): 55-65. Deng Xiuquan,Zhang Jiangxia,Sun Xuyao,et al. Evaluation ofhelicopterconceptualdesignconsideringeconomic affordability [J]. Aeronautic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8,29(5): 55-65.(in Chinese)
[3]吳越舟.企業頂層設計:戰略轉型與商業模式創新[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8.Wu Yuezhou.Top-level design of enterprise: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an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M].Beijing:Peoples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ess, 2018.(in Chinese)
[4]朱恒陽,劉文鵬,李麟.軍民融合發展戰略下我國直升機制造企業發展路徑研究[J] .軍民兩用技術與產品,2019(4):14-19. Zhu Hengyang, Liu Wenpeng, Li Lin.Research on the developlment path of chinas helicopter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under the developlment strategy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J].Dual Use Technologies & Products, 2019(4):14-19.(in Chinese)
[5]潘悅,周振,張于喆.軍民融合視角下我國軍工行業發展態勢及對策建議[J].經濟縱橫,2017(3):74-82. Pan Yue, Zhou Zhen, Zhang Yuz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s military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J].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2017(3):74-82.(in Chinese)
[6]孫艷升.軍民融合引領直升機產業發展[J].經濟縱橫,2017(9):50-52. Sun Yansheng.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leads helicopter industry development [J].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2017(9): 50-52.(in Chinese)
(責任編輯陳東曉)
作者簡介
李鵬(1974-)男,碩士,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航空裝備總體論證。
Tel:13811567652E-mail:ast@aviationnow.com.cn
周煦(1962-)男,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航空裝備總體論證。
Tel:13601180311
李健(1974-)男,碩士,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裝備通用質量特性。
Tel:13810232474
Innovation and Breakthrough:on Chinas Helicopter Industry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nd Path Selection
Li Peng1,*,Zhou Xu1,Li Jian2
1. Army Aviation Research Institute,PLA,Beijing 101112,China 2. Army Aviation Institute,PLA,Beijing 101112,China
Abstract: Going through a difficult and tortuous road of development, Chinas helicopter industry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which still lag behind the ideal state of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national defense construction.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 domestic helicopter industry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opportunities provid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ion through studying product requirements carefully, mining user market deeply, strengthening the top-level design, planning overall security system, improving the quality level, highlighting military purposes, etc., to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and in-depth analysis for market, product and industry, to make innovations and breakthroughs constantly, providing more and better helicopter products for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ational defense and army building, and enabling Chinas helicopter industry really to embark on a benign development road.
Key Words: helicopter;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requirement engineering; airworthiness; indu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