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階段的學習中,很多同學會遇到這樣的困惑:有些同學上課認真聽講,下課后聊天、玩耍,看似沒有花費太大精力的他們在考試時總能考出好成績;而自己不僅上課認真聽講,課余時間也在刻苦學習,甚至為了追趕上別人而報了許多補習班,但成績依然在中等水平,難以有大的突破。這些現象說明,接受同樣的課程學習時,有的人能夠百分之百掌握甚至舉一反三,而有的人只能夠掌握一半甚至更少。
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系的教授柯比認為,以學習力去獲取知識才是不斷增值的過程。其實以上兩類同學的差距就在于“學習力”的不同。努力與勤奮在學習中固然重要,因為它是一種主觀的驅動力,也是推動你學習的基本方式,關聯的是你所獲取的知識;學習力更加重要,因為它是一種能夠產生價值的能力,關聯的是你所掌握的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途徑。
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努力學習而沒有效果”,那么請跟著我們一起分析問題的所在,盡快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向,提高自己的學習力。我們要做的不僅是單純的努力,還要做學習的主人。
把“知識資源”轉化為“知識資本”
“學習力”就是指將“知識資源”轉化為“知識資本”的能力,也就是一個人能夠迅速獲得知識,并讓知識產生價值的能力。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系的教授柯比將“學習力”拆解為學習動力、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效率、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在此我們將這六要素歸納為“三力”,即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學習能力。
指人內心的驅動力,美國作家丹尼爾·平克在《驅動力》一書中認為自主、專精和目的才是提高驅動力的重要因素,驅動力越高,學習的動力越充足,做出來的事情效果也就越完美。
對于學習這件事,相比于為了考出好成績,更重要的應該是需要發自內心想做這件事,把學習當成一件好玩的事,并沉浸在里邊,才能對它產生“黏性”。但是我們每日機械式地重復學習,面對堆積如山的作業,已經將學習推向了沉重、充滿壓力的一邊,盡管有時候立下不少目標或者咬著牙想戰勝困難,結果總是讓自己失望。
學習毅力里最重要的內涵是專注和堅持,指花大量的時間專注在做一件事情上,以達到突破點。很多人都沒有擁有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毅力,常常表現為拖延、時斷時續的堅持、注意力分散等現象。
我們每次立flag必倒,原因就是堅持不下去。如今我們身處網絡信息發達的時代,網絡上全是吸引我們注意力、搶走我們時間的信息。雖然有時候能斷斷續續地堅持一段時間,但是也會被很多雜念所影響,造成焦慮與壓力共存。
包括在學習過程中人的記憶能力、聯想能力、思維分析能力等。這就是很多同學雖然努力學習,但是依然難以達到理想目標的重要因素,并且很容易被認為是先天性生理機能的不同所造成的無法逆轉的差異。
這樣(努力卻無效)的情況確實很常見,特別是在普通班。班上的尖子生也就只有少數,再除去那少數“自我放棄”的同學,剩下的大部分人都是中等生。中等生都有個很明顯的特征——很努力學習,但成績難以有大的進步。與其說他們是想進步,不如說是努力讓自己不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