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瑩
我上高中的第一天,班主任就布置了一項任務,他要我們思考兩個問題:你未來想做什么?你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他說不用著急回答,但是要時刻思考著。
我用了大概一年的時間給出自己的答案:我熱愛寫作,想成為一名文字工作者,想用我的文字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美好。
六年后的今天,我已是中央財經大學新聞學專業的一名學生。如今正是實習期間,任務艱巨,時間緊迫。多少次挑燈夜戰后,我終于準時交了稿子。放松下來,我頭腦空白地盯著空蕩蕩的墻壁。憶及往昔,雖然經歷過困難挫折,但實習工作再難,課業壓力再大,我也從未有過一絲后悔。能夠從事自己熱愛的行業,每一次挫折之后的進步對我來說都是獎勵。
走上新聞之路
走上新聞之路,對我來說并不是一件輕松而順理成章的事,我經歷過許多三岔路口,甚至差點偏離方向。
壓力首先源于我的父母家人。我們家可以說是一個工科世家,幾代人均從事理工科職業。在家人眼里,文科是很陌生的,就業前景不如理科,甚至他們還抱有一種刻板成見,認為學文是學不好理科的人的無奈選擇。加上我的高中是一所以理科成績優秀而聞名的學校,所以在高一結束準備進行文、理科分班時,他們幾乎毫不猶豫地要求我選擇理科。
我的班主任見我的志愿表上寫著“理科”,十分意外,專門找我談話。我直言自己熱愛寫作,想要學文科,但是面對種種壓力只能放棄。我至今仍記得他當時說的一番話:“理科是很好,但是不一定適合你。人這一輩子要工作很長時間,如果你一直從事一個不喜歡且不能完全發揮你天賦的職業,相信你也不會很快樂,甚至會懷疑自己。”
這一句“不會快樂”徹底打動了我,一番深思熟慮后,在最終的志愿表上,我鄭重地寫上了“文科”二字,長舒一口氣,像是卸下了一個沉甸甸的擔子。之后在高考報志愿與專業分流時,家人也曾多次試圖勸說我改變方向,但我再沒有動搖過。或許與我有著同樣經歷的同學不在少數,但我相信,只有遵從自己的內心,走上自己熱愛的道路并長期耕耘下去,才能擁有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以筆為刃,忠于真相
相信很多人與我一樣,最初走上新聞之路,是因為熱愛文學、熱愛寫作,但實際上,文學寫作與新聞寫作是不盡相同的,除了個別體裁,新聞寫作會比較偏模式化、標準化,因為新聞的本質是對事實真相的準確揭露,而不是憑想象自由發揮,要竭力避免個人情感的摻雜。你寫的每一個詞、每一句話都是需要考證的,而你引用的每一條信息、轉述他人的每一個觀點,也都需要保證其準確與嚴謹。
真相,是這個行業所信奉的準則。什么是真相?實際上,準確、真實的記敘也只是真相的表層,你看到、聽到的就一定是真相嗎?有人說我們現在處于一個后真相時代,傳統媒體所信奉的平衡報道原則在新媒體世界對時效與獵奇的追求中分崩離析。我們不停地看見事件的反轉反轉再反轉,信息的洪流之中,哪一個才是真相呢?
對真相的挖掘與追尋是新聞工作者的天職,這需要我們在鋪天蓋地的信息中冷靜觀察,獨立思考,依靠專業知識儲備發現疑點,探明究竟。很多新聞工作者為了制造引人注目的噱頭,將未經核實的信息匆匆拋出,對當事人造成重大影響后又悄悄刪稿,自己成了跳梁小丑不說,媒體更是公信力掃地。也有很多時候,事件并不是簡單又清晰的,采編人員自己也無法了解事情的全部真相,并非有意造成社會上的爭議。所以,作為新聞工作者,首要任務就是對真相負責,寧愿不寫,不能寫錯。
以筆為刃,忠于真相,這是我一直以來的座右銘。社會需要媒體力量的監督,有很多事件正是因為媒體的大力報道而得到廣泛關注。著名的孫志剛事件、魏則西事件,起因皆是一個普通人的死亡,但媒體敏銳地意識到了事件背后的意義,將其公之于眾,推動廢除了《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促進了國家對百度廣告的整改,這才是真正做到“以筆為刃”。
正義不朽,星河長明
要做一個出色的新聞人,學好專業課是基礎。新聞學專業的課程大體可以分為理論課與實踐課兩大類,理論課包括新聞學概論、廣告學概論、傳播學概論等,可以使學生學好理論知識,打好基礎;實踐課包括新聞采訪學、新聞寫作學、新聞編輯學、新聞評論學等,它更注重新聞實務技能的學習與培養。為了在未來的工作中更好地獲取信息,我們還會學習數據庫、Python等計算機類課程,利用新技術對傳播中信息的特征進行分析。
新聞學是一個兼容并包的學科,不同的學校在學生培養上有不同的側重點。我的母校中央財經大學主打“財經新聞”的特色,所以我們除學習本專業的內容,還要學習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金融學、證券投資學等財經類課程。也有些學校會結合自身特色,將其他領域的專業知識納入培養計劃之中。
除了要有廣闊的知識儲備以及對社會的深刻認識,我認為一個新聞人最重要的還是要有正義感,有正確的價值觀與明辨是非的能力。中央財經大學有一位研究員劉姝威,她率先揭開了藍田股份公司的財務黑幕,成了化解重大風險的吹哨人。但是這過程并非一帆風順,狡猾的壞人被逼上窮途末路,妄圖封口以銅臭,被拒絕后更揚言讓她萬劫不復。她卻毫不畏懼,大聲疾呼,痛斥該公司對國民經濟的荼毒。后來,她被央視稱為“與神話較量的人”。身為中財的學子,我一直以劉老師的事跡提醒自己,新聞人該有一身瀟瀟君子骨,堅守正義,不為錢、權、色所惑。
同時,我認為新聞人應當永遠懷有一份同理心,懂得憐憫弱者與受害者,盡力去保護他們不受傷害。有時候,過度的采訪、鋪天蓋地的報道是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文章中的錯誤指責更可能是壓垮受害者的最后一根稻草。更何況完美受害者很少,一個人或多或少會有些缺點與瑕疵,永遠不要把這些瑕疵無限放大以追求“新聞反轉”的效果。韓國電影《素媛》中,媒體圍追堵截要求采訪女孩,雖然的確是對真相的追求,但這也迫使女孩不停地回想起那段痛苦的經歷。而有時候,堅持不懈的追尋是為弱者發聲,是為了給正義一個交代。《青島晚報》記者姜寶虎策劃報道“中國二戰赴日勞工對日索賠案”,歷經一年時間,進行過成千上萬次尋訪,他找到了當年赴日勞工中的幸存者,最后成功對日本企業提起訴訟。這是對受害者的交代,也是對歷史的交代。
有人說世道艱險,正義之士多不得善終。追求正義或許是要付出代價的,但我始終認為這世間邪不勝正,從不缺乏“為眾人抱薪者”。新聞工作者本身既可以是“抱薪者”,也可以是向抱薪者施以援手以防其“凍斃于風雪”的人。黑暗中總有星辰開道,一個新聞人不應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而應竭盡全力,令這世間正義不朽,星河長明。
堅守底線,勿忘初心
在就業方面,新聞學專業的學生主要有以下幾個就業方向:
1.成為新聞工作者,如記者、編輯等;
2.進入企業宣傳、公關等部門,負責企業形象策劃、公關處理等工作;
3.繼續學習深造,成為學術研究人員、高校教師等;
4.進入政府部門工作,成為公務員。
當然,對本專業學生來說,最多的還是選擇成為新聞工作者。在這里,我很想對學弟學妹們說,從事新聞行業,掌握著發聲的權利,所寫的文字受人矚目,是很容易使人迷失自我的,甚至會有人為了名利而刻意追求獨特偏怪的見解與消息的轟動性。希望你們不要忘記,從事新聞工作本身的目的應是讓正義得到伸張,讓事實得以傳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初衷應是為了促進問題的改進,而不是含沙射影、陰陽怪氣地借題發揮,刻意在輿論場上掀起滔天巨浪,引發社會的撕裂與動蕩,自己則享受在風口浪尖上翻云覆雨的快意。這是新聞人的職業道德操守,也是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公民該堅守的底線。
做一個大寫的新聞人,以筆為刃,忠于真相,深入挖掘,直言不諱,做歷史的記錄者,做社會的推動者,為弱者說話,為正義發聲。以上,才是新聞學專業最大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