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軼男
2020年1月20日,北京朝陽醫院發生暴力傷醫事件,受害者陶勇是一名眼科醫生。當天,他名下還有1532名早已預約的病人等待他的診治。施暴者是他的一位病人,輾轉多方求醫無果后最終被陶勇救治,卻因不滿視力恢復效果而持刀泄憤。
陶勇帶他重見光明,他報陶勇以利刃。
左手骨折、神經肌肉血管斷裂、顱腦外傷、枕骨骨折等一處處傷害,使得陶勇在搶救兩周后才堪堪脫離生命危險。雖然搶救成功,但陶勇做手術的左手因神經肌肉血管斷裂,左手手腕至小臂喪失了一切知覺,他從此再也不能為病人做手術了。而在此之前,年僅39歲的他是中國眼科界翹楚、博士生導師,醫術與履歷都有著絕對的說服力!
陶勇2002年畢業于北京大學醫學部,2007年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眼科取得博士學位,他的研究方向是眼底疾病和葡萄膜炎的診治。30多歲的他,已經發表的 SCI論文多達98篇,并且獲得3項國家專利。
在學醫的23年里,陶勇不僅在學術上追求卓越,在行醫中也救助了千萬病患,難以計數的手術練就了他能夠進行微米級開刀操作的一雙“圣手”,同行評價他有著成為中科院院士的潛質。而毀掉這幾十年的積累磨煉的,只是一場醫鬧。
許多親友至今無法接受新聞中血淋淋躺在病床上的人竟是陶勇。他的一位朋友趕赴北京卻被告知疫情防控期間不得探視,無法確認陶勇安危的擔憂讓已進入中年的男人在車站失聲痛哭。直到1月30日,同學群里才等到陶勇的音訊。
陶勇忍著左手傳來的疼痛,艱難地用右手在群里寫了三個字“我很好”。
就在大家擔心為許多人送去光明的他的人生會就此灰暗時,陶勇的一步步選擇,都昭示著他再看世界,不光眼中有醫者懸壺濟世的悲憫,也打開了澄凈通徹的心窗。
2020年4月,陶勇出院后,僅修養一個月便返回工作崗。雖然不能進行手術,但他要求自己看好門診。在經歷過人生至暗時刻后,他再次穿上自己的白大褂,穿上守衛自己信仰的鎧甲。而恢復醫生身份的前提是,他心境澄明,放下了對仇恨的糾結。
這種心境澄明,絕非無條件的饒恕與仁慈,而是從醫生變成患者后隨著身份轉換所感悟到的一種通達——陶勇從單純關注醫療技術、關注病人的疾病,轉向關注病人的內心世界。陶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在醫學上叫“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就是說雖然幫助病人生理上的恢復很重要,但是幫助病人恢復心理層面的創傷更加重要。
2020年12月,陶勇登上了脫口秀舞臺,他將此舉稱為“完成一個挑戰”,用一種新聞報道中不可能出現、無法借他人之口的方式講述了他受害的經歷、感恩的病患、與粉絲的相處以及“天下無盲”的夢想。登臺時他左手的知覺和功能尚未恢復,襯衫下是交錯的疤痕。而事后他在個人社交平臺發布了這段脫口秀視頻,并配文:“過了這年,這事就翻篇了,別再提了。”
2020年底,陶勇在工作之余,還出版了文學隨筆集《目光》,并多次參與關愛盲童的公益活動,他早已在公眾的關注與贊嘆中,重新以他最珍視的“眼科醫生”身份平靜而堅定地起身向前了。
他沒有被仇恨沖昏頭腦,也沒有因贊揚而停滯腳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常人難以想象的厄運被他視為人生轉折的節點,他看待世界的方式完成了“由眼到心”的轉變,他意識到自己有更大的責任,人生的上限也值得繼續突破。目前,他會利用自己大部分的休息時間去參與幫扶盲人的公益活動,撫慰盲人的心靈創傷,幫助他們重拾信心。同時他計劃開發科研產品,壯大所就職醫院眼科的青年團隊,為我國眼疾治療事業繼續貢獻力量。
邁入不惑之年的陶勇,在遭遇困厄之后,在這個特殊的年份用他偉大的言行與精神,為世人注入力量。他用行動告訴了我們:以眼觀世界可以捕捉光芒,以心觀世界可以驅動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