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程 劍 張保華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給社會各領域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對人才的培養提出新的要求。本文針對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改革,以適應對人才培養的需求。
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政治、經濟、學習的各個領域都產生了巨大的變革。目前由于師資和學生基礎的關系,高職院校的非信息大類的專業開設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課程的很少,這就導致了信息類專業的學生不了解其他專業行業,其他專業行業的學校也不了解新一代信息技術,這與我們培養新一代信息技術人才的要求相背離。而計算機應用基礎是全校都需要上的公共基礎課,在課程中加入新一代信息技術模塊的內容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另外新一代信息技術對教育行業也產生巨大的影響,教師的教學模式、方法、手段、資源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學生的學習方法、形式、習慣也都隨之改變。立足于國家十四五規劃基于智慧教育的要求,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教育數字化升級,并結合課程、學生的特點和現狀,立足于新一代信息技術背景下對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評價進行研究探索是必要的。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幾乎是所有高職院校一年級都會開設的必修課程,目前大部分學校基本上是在公共機房利用交互軟件進行講練結合的方式授課,授課內容基本和一級MS Office計算機等級考試的要求一致,主要包括計算機基礎知識,操作系統的功能和使用,計算機網絡基礎,word字處理,EXCEL數據處理與分析,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等內容。不管是在教學內容上還是在教學方式上都存在一些問題。
課程教學內容長久不變,理論內容多。計算機基礎部分和計算機網絡基礎部分,理論知識點多,授課方式大部分是教師純理論的講授,教師很難講出新意,學生也不太愿意聽,聽了記不住,難理解,更難利用計算機基礎理論知識去解決生活中常見的計算機問題,如選購一臺適合自己的計算機。所以理論課的有效率極低。整體的授課內容局限在計算機基礎知識和辦公軟件的應用。內容過于陳舊,多年不變,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內容沒有與時俱進增加新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相關的內容,沒有站在國家發展的高度來培養學生信息技術素養,沒有為學生后續的專業課學習、工作打好基礎。
經濟發達的地區,在中小學就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來自這些地區的學生計算機應用水平大部分都很不錯,辦公軟件應用嫻熟,有一些學生甚至擁有計算機類等級證書。來自中等發達地區的學生。學校可能沒有開設信息技術課,但他們接觸過電腦,但是不多,他們的計算機用水平不高。還有一部分來自貧困地區或農村的孩子,可能從來沒有接觸過電腦。高職學校基本都是多區域招生,生源區域分布很廣,導致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水平和信息素養參差不齊,差別巨大。傳統授課方式下,教師很難兼顧到每一個同學,教學進度只能以大部分人為主,針對這種情況,應積極推進教學改革來改變當前這種一刀切的教學教學方式。
按照常規的授課模式,課程一開始就是很長時間長篇大論的理論講解,然后才是實踐性較強的辦公軟件的學習,對于高職學生來說他們更喜歡動手實踐,開始的理論講解只會消磨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等學到后面的辦公軟件使,理論學習帶來的后果是讓學生本能畏懼后面的學習,對基礎差的同學特別明顯。而針對實踐性很強的辦公軟件的教學,主要是講授結合的方式授課,教師演示講解示范一遍,學生模仿操作一遍,教學方法單一,也容易消磨學生的學習興趣的積極性。并且在新一代信息技術背景下,在具體的教學中先進的信息技術沒有得到很好的應用,不能與時代發展的步伐相適應。導致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方法落后,無法為學生信息素質能力的發展提供幫助。
目前高職院校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考核方式比較簡單,主要以知識技能掌握的程度為考核目標,以期末理論考試和操作考試成績為主結合平時階段性考試成績,考勤來評價學生,大部分學生在考試前多做題練習都基本能通過考試。這就導致過程性考核力度不夠,形式單一,不能多維度,深入全面的考核學生平時的學習態度、積極性、自主學習能力、學習效果等。在新一代信息技術背景下,應該應用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對學生的學習進行過程性考核。
在新一輪的科技革命中,以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并快速融入相關領域,提升各領域各行業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水平,可以帶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不管是從國家層面還是從學生今后職業生涯健康發展的層面來看,給學生普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知識都是十分必要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做為全校公共課,在課程中增加新一代信息技術相關的內容是可行的。由于課時有限,教師不必講高深的理論,可從身邊的案例入手讓學生了解其實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在生活中應用。然后結合學生的專業,讓學生了解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行業融合的典型應用,了解新一代信息技術是驅動產業升級,提高競爭力的關鍵。在學生心中播下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種子,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索的興趣,可以為后續專業課學習過程中參加創新創業大賽的時候打開思路,也可以為今后的職業生涯提速。
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可以有效解決生源差異大,教學模式單一的問題。在教育數據化的時代,各類教學資源非常豐富,如中國大學MOOC,微課等,有條件的學校還能建設自己的數字教學資源,這為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打下了基礎。課前教師可以通過云課堂發布難度不同的教學任務,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難度的任務,自學相關內容,嘗試完成任務,將任務結果通過云平臺上傳。課中教師根據課前答疑,及學生提交的任務結果,提出相關的問題,并組織學生以小組來討論解決這些問題。最后教師演示講解剩下的遺留問題,并對重難點進行梳理。接著發布鞏固練習任務,讓學生對這些知識技能進行反復練習,加深印象。此外,云課堂還支持搶答、一句話問答、頭腦風暴等互動,可采用豐富多樣的組織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做到在做中學,學中做,實現以學生為中心。課后在云課堂發布拓展練習,在掌握課堂內容的基礎上向縱深延伸學習。這種混合教學方式,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讓學生隨時隨地能夠學習,也更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傳統教學中一貫的采用講授或講練結合的教學法,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應根據不同的內容并結合學生的特點而使用不同教學方法。可以融合任務驅動教學法、項目教學法、PBL教學法、翻轉課堂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如在最枯燥的基礎知識部分,可以采用PBL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教學法相結合的方法,教師不做課堂理論講授,可以設置一個情境,布置一個任務,大一新生大部分人還沒有電腦,讓他們根據自己的需求和經濟能力為自己選購一臺電腦,提交電腦配置清單,及選購理由。帶著任務通過視頻,網絡資源等自主學習或小組學習,去電腦城實地探究實踐,然后在進行分享交流,師生點評評價。這樣一個任務完全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對學生多維度綜合評價可以避免高分低能,可以促進學生全方位、多元化的發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常工程云課堂是一個集課程建設、師生互動、考核評價等功能于一體的網絡教學平臺,可以利用該平臺對學生的平時學習進行過程性考核。可以在平臺上查看學生對某一任務學習的時長,獲得的積分,及時了解學生平時的學習情況,上課可以發起簽到,學生可以通過手機簽到,并能定位學生位置,可以考核學生的出勤情況,云平臺根據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和考核情況通過大數據分析給出學生的平時成績。平時每一部分內容結束后都會通過萬維系統對學生進行階段性測試,能對學生起到激勵和警示作用。期末是利用萬維系統進行綜合應用考試,檢測學生一學期來的學習成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要關注個體差異,注重過程性評價,所以最終成績由云課堂成績(40%)+階段性測試(20%)+期末考試(40%)構成。這樣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相當程度的認可,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平時的學習活動過程中,不斷取得學習進步。
綜上所述,新一代信息技術背景下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當前高職院校應根據當下時代的發展,改變觀念,積極推進教育數字化改革。當下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要從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注重對學生前沿信息素養的培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團結協作能力,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