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是當今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勁動力,也是堅持多邊主義、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領域。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我國力爭于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的目標與努力爭取于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愿景,并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進一步宣布國家自主貢獻的最新舉措。2020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落實工作做出具體部署,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為2021 年的重點任務之一。
2060 年碳中和承諾及決策部署,彰顯了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堅定決心,體現了我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表明了我國積極倡導疫情后推動經濟“綠色復蘇”的鮮明態度,對全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起到重要推動作用。碳中和愿景也將加速我國能源系統革命,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升國際貿易競爭力,為我國經濟高質量增長注入新的活力。然而,也必須認識到,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全球第一碳排放大國,我國排放體量大,減排時間緊,低碳轉型任務艱巨,需要在涵蓋能源、建筑、工業、交通等關鍵部門的長期戰略指引下,從政策保障、試點示范、科技創新、金融支持和多目標協同等角度探索碳中和實現路徑[1]。
(1)政策保障。實現碳中和目標意味著我國將在經濟、能源、技術等領域迎來重大變革和挑戰,亟須健全配套相關保障、支持和激勵機制,構建自上而下的創新政策體系。盡管自2007 年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以來,我國已經逐漸形成推動低碳發展的目標體系、規劃體系和工作機制,但碳中和愿景下社會、經濟、能源體系的深刻變革對政策設計的科學性和系統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保障政策的科學制定與有效落地,需要跟蹤調研現有政策的執行效果,及時總結工作進展,識別關鍵問題,為政策體系的不斷改進與完善提供經驗借鑒;強化創新政策體系研究,探索基于市場的政策方案,為促進從“命令—控制型”管理轉向多手段綜合管理提供轉型依據;全面評估擬頒布政策的多方面綜合影響,充分了解不同主體的利益訴求,打通政策落地的堵點、難點,為切實發揮政策引導扶持與激勵作用提供制度保障。
(2)試點示范。區域及城市是落實國家長期減排任務的責任主體,碳中和愿景的全面實現需要重點區域及城市先行先試,開展自下而上的探索與創新。在過去十年里,我國區域低碳轉型、低碳試點示范工作持續推進,各具特色的地方低碳發展初具規模。碳中和愿景下,需進一步深化低碳試點示范工作,結合當地資源稟賦、發展階段、產業結構特點,研究探索適合的轉型路徑,突出地方優勢,識別發展短板,破解制約低碳發展的關鍵瓶頸問題,打造一批多元化、可推廣的低碳發展現實樣板;研究構建低碳試點的建設規范、評價標準和考核辦法,加強管理機制的創新實踐;開展區域及城市碳達峰、碳中和典型路徑研究,厘清減排階段性特征,識別關鍵排放驅動因素,量化評估長期減排潛力,凝練總結區域典型路徑與模式,為制定區域和城市的碳達峰和碳中和行動方案提供決策依據。
(3)科技創新。科技支撐是中國實現碳達峰目標、碳中和愿景、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關鍵和基礎。經過持續的科技投入,我國對關鍵減排技術的原理研究逐漸深入,支撐能源結構清潔化、能源利用高效化、能源消費電氣化的技術體系不斷完善,電力系統負排放技術、工業部門工藝革新技術、綠色建筑和智慧交通零碳技術研發初見成效,數字化、智能化管理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氣候治理科技支撐能力顯著提升。然而,面對具有挑戰性的碳中和目標,目前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水平還不足以支撐承諾兌現。亟須針對數字化與低碳化協同的分布式能源系統支撐技術,工業、交通、建筑、農業等重點領域的近零排放技術,非二氧化碳減排關鍵技術,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和生態系統固碳增匯技術等先進技術開展研究與示范;開展面向碳中和愿景的低碳技術創新體系研究,評估前沿低碳技術大規模應用的綜合影響,系統謀劃“碳中和國家”建設的技術路線圖,為我國實現二氧化碳達峰目標及碳中和愿景提供科技支撐。
(4)金融支持。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離不開資本市場的支持。然而,由于市場投資行為一般注重短期利益,忽視長期環境社會效益,因此我國低碳產業發展始終面臨融資缺口較大的問題。目前,我國已頒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關于促進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以期通過政策杠桿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向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在此基礎上,突破中國低碳產業發展的融資瓶頸還需要進一步構建完善氣候投融資體系,解決綠色金融標準體系與碳中和目標不完全匹配、綠色金融產品與碳中和需求不完全適用、環境信息披露水平未能充分反映碳中和要求等問題;建立健全碳排放交易市場,為企業提供合理的減排成本預期;引導金融機構將低碳、綠色投資的潛在社會收益納入其投資和風險管理的考量,促進金融機構業務調整,加大資本市場對低碳轉型的支持力度。
(5)多目標協同。協同推進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美麗中國目標的必然要求。日前,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圍繞落實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與碳中和愿景,統籌推進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強調把降碳作為源頭治理的“牛鼻子”,突出協同增效,協同推進控制溫室氣體與污染物排放、適應氣候變化與生態保護修復等工作,支撐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根據文件的指示和要求,亟須推動碳中和目標任務全面融入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及能源、產業、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規劃,加強相關專項規劃編制研究工作;探究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增效的內涵與外延,統籌技術、規劃、政策、法規、區域等多方面協同工作;厘清多目標協同的推進思路,研究繪制協同增效的實施路線圖,統籌謀劃氣候環境協同治理體系,增強綜合治理能力。
本期選取的幾篇文章反映了以上五個方面的積極探索。付琳等[2]構建低碳發展指數對中國“十二五”以來低碳轉型進展進行了系統評價,為碳中和愿景下政策體系建設提供了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展望。郭芳等[3]和郭揚等[4]分別探討了城市和工業園區碳達峰趨勢和路徑,提出了差異化碳達峰行動和方案設計的具體建議。張賢等[5]和李晉等[6]分別從科技發展需求和電力部門生物質能源利用技術的角度探討了支撐碳中和愿景的技術發展路徑和戰略部署方向。陶忠維[7]和張躍軍等[8]分別對氣候投融資制度和碳交易制度的完善進行了探討。董戰峰等[9]分析評估了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同增效潛力、推進方向及實施保障路線圖。這些研究是支撐碳中和愿景研究中的縮影。碳中和愿景下的低碳轉型具有長期性、系統性、革命性,需要不斷實踐、總結、探索、創新,形成支撐中國實現碳中和愿景的理論體系、技術體系、政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