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會榮
烏克蘭東部地區局勢近來劇烈升級,頻繁交火導致沖突雙方均有傷亡,表明去年達成的全面停火協議徹底失效。實際上,自2014年烏東沖突發生以來,烏克蘭政府軍與東部地方民間武裝的互射始終沒有停止。所不同的是,這次沖突升級伴隨甚囂塵上的信息戰和口水戰,背后則是相關各方立場變化以及彼此之間復雜激烈的博弈。
首先,從美歐的角度看,拜登政府執政后對俄愈加強硬,積極利用烏克蘭遏制俄羅斯及修復跨大西洋關系。近兩個月美烏高官互動頻繁。拜登政府反復強調,支持烏克蘭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以及融入歐洲大西洋體系,承諾幫助烏克蘭提升抵御能力。美國防部宣布為烏克蘭提供1.25億美元安全援助,重申為烏方提供防御性致命武器。北約還派遣軍事顧問團訪問烏克蘭,幫助培訓軍事力量。
然而,美歐并非鐵板一塊。歐洲各國對烏東局勢的立場也不一致。英國積極介入烏克蘭事務以彰顯“全球英國”影響,在與烏方簽署關于政治合作、自由貿易和戰略伙伴關系的協議后,派遣軍事顧問團訪烏,承諾幫助烏方發展海軍。波蘭和立陶宛作為鄰國支持烏克蘭仇俄抗俄,與烏克蘭成立“盧布林三角”。法德兩國則不愿看到烏克蘭局勢升級,僅表示關注烏東地區局勢以及俄軍動向,呼吁各方履行新明斯克協議和通過諾曼底協商機制解決問題。
其次,就烏克蘭自身來講,澤連斯基執政以來無力兌現結束頓巴斯沖突、反腐和發展經濟等競選承諾,支持率已降至不足20%,顯露出弱中央政權的底色。他改變了執政初期尋求通過與俄羅斯對話解決頓巴斯問題的立場,逐漸回歸前總統波羅申科的強硬路線,寄希望于通過依靠美國和北約抗俄。這種情況下,烏克蘭作為美國對俄發難工具的功能凸顯,在國內外事務中幾乎逢俄必反。
再者,從俄羅斯的角度看,面對拜登的強硬態度,俄羅斯仍盡量尋求與美緩和關系,避免雙邊關系繼續惡化。俄方表示,頓巴斯沖突是烏克蘭內部沖突,俄羅斯不是沖突方。而美國和北約的支持助長了烏方軍事冒險心理和挑釁行為,不利于解決烏東沖突。俄方對烏方的挑釁保持克制,不會輕易進入圈套。與此同時,俄方將在靠近俄烏邊境的俄方一側境內保持高度戒備。
美俄在烏克蘭的纏斗是雙方地緣政治利益碰撞的必然結果,其對歐亞地區和國際局勢的影響是深遠的。
其一,美國和北約對烏克蘭內政外交的深度滲透將不斷削弱烏克蘭的獨立性,迫使烏克蘭更深陷入大國地緣政治競爭,不但無助于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而且會加劇地區分化、寡頭政治、精英內訌等痼疾,最終損害國家的穩定、發展以及民眾福祉。在蘇聯解體后獨立的15個國家中,過去30年烏克蘭是唯一一個GDP在世界占比下降的國家。殘酷的地緣政治斗爭、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的政府疊加持續惡化的疫情,拖累著烏克蘭的經濟社會發展。
其二,烏克蘭危機對俄羅斯既帶來“克里米亞效應”,提升了普京政權的穩定性,但也給俄羅斯財政造成一定負擔。俄羅斯“向東看”,尋求在“大歐亞”空間破局,這對俄羅斯加強與東方伙伴的合作提供了推動力,破局速度則取決于俄與東方伙伴務實合作的決心和行動力。
其三,烏俄關系將持續惡化。雙方圍繞頓巴斯和克里米亞的對峙將長期化,口水戰和信息戰不會停止,相互摩擦將時有發生。烏克蘭將繼續打壓國內親俄的“反對派平臺-為了生活”黨,采取更多“去俄化”措施。而俄羅斯將繼續支持烏東地方武裝,為頓巴斯居民發放俄羅斯護照,繼續增加投入鞏固克里米亞歸屬俄羅斯的現狀。
基于國際國內考慮,俄羅斯不愿主動挑起事端和升級矛盾。對于烏方的攻勢,俄方將盡可能保持克制,并伺機有力回擊可能發生的挑釁行為。烏東地區不大可能發生大規模戰爭,因為烏東地區親俄派占比不如公投前的克里米亞高,俄羅斯若采取克里米亞方式獲得該地區的成本和風險過高,而烏克蘭政府軍雖然作戰能力較前幾年有所提升,但尚無一舉殲滅東部地方民間武裝的把握。美國和北約僅有意為烏克蘭政府軍提供支持,卻無意直接卷入烏克蘭東部的沖突。
其四,烏克蘭遠離美國,卻是歐盟門戶。歐盟對烏克蘭的考量除了地緣政治因素還有對自身安全的深度關切。隨著歐盟戰略自主意識不斷上升,歐美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差異將更分明。歐盟不愿與俄羅斯直接沖突,德法尤其避免激怒俄羅斯,未來俄歐關系將趨于復雜化,合作與沖突繼續交織。
最后,美俄關系將繼續惡化,雙方對抗的范圍和烈度都呈上升態勢。美國對烏東問題現有協商機制以及和平外交手段的漠視,以及對烏克蘭軍事領域的支持,很可能促進國際政治的“叢林化”,不利于烏俄矛盾的化解,也不利于東歐地區的和平穩定。
總之,烏東沖突問題短期內看不到解決的希望,相關各方圍繞烏東問題的博弈還將持續,甚至加劇。▲
(作者是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烏克蘭室主任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1-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