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沙沙


中國最大的糧油食品企業(yè)中糧集團最新發(fā)布的業(yè)績顯示,中糧集團去年全年實現營收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利潤總額超過200億元,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2020年全球遭受疫情沖擊、經濟低迷等多重挑戰(zhàn),糧食安全問題在多國引起前所未有的重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為中國最大的糧商,中糧集團處于聚光燈下,肩負著為國謀糧、保障“中國人飯碗”的責任。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的專訪中,中糧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呂軍和記者的話題首先從中國老百姓手里的一碗米飯開始說起。
一粒合格大米要經歷什么
“當我們老百姓端起手中的飯碗,他可能不知道的是,在此之前,這碗米飯在中糧人手中需要經過26道工序才能端上餐桌”,呂軍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中糧旗下有福臨門大米、面粉、食用油等品牌,一粒中糧福臨門米的旅程是從孕育它的土地開始的。
呂軍說,中糧與農戶、合作社等開展合作,以“糧食銀行”“訂單農業(yè)”等模式,使農戶的糧食從田間不落地進入糧庫。在種植環(huán)節(jié),中糧首先會對篩選出的土地進行嚴格檢測,并派出農技人員全程介入田間管理,對大米的收割時間、收割方式、晾曬、儲藏方式等提出明確要求;原糧成熟收購后,中糧通過專用碼頭、原糧專用設備及輸送線路將原糧直接輸入筒倉儲存;進入加工環(huán)節(jié),原料米要經過篩選、風選、去石、磁選等工序,剔除不合
格米粒;最后一步是運輸,出庫產品全部錄入公司的ERP(企業(yè)資源管理)系統(tǒng),單據上顯示運輸車輛的牌號、品種、噸位、到貨時間。經過26道工序精心加工,一粒合格的大米才有機會最終進入消費者的碗里。
成立七十多年來,中糧一直與中國人的餐桌密不可分。到上世紀80年代末,中糧一直作為專營糧油食品進出口貿易的政府公司,成為中國糧油食品對外貿易、出口創(chuàng)匯、保障國內糧油供給的主渠道。改革開放之后,中國老百姓從“有的吃”到“吃得飽”再到“吃得好”,中糧集團也開始打造中國人自己加工生產的糧油食品品牌。數據顯示,中糧集團目前綜合加工能力超過6000萬噸,是中國最大的農產品加工企業(yè),涵蓋中國人日常消費的主要農產品品類,包括稻谷、小麥、玉米、乳制品、酒、茶葉等。
破解深加工行業(yè)“卡脖子”難題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糧食總產量從1949年2260多億斤,增加到現在的1.3萬億斤以上,小麥、玉米、大米等主糧對外依存度很低。但仍有部分農產品需要進口。
呂軍列舉近年來消費者對進口專用小麥等消費升級產品需求快速增加的例子,比如做面包、蛋糕用的低筋面粉和高筋面粉,與中國傳統(tǒng)小麥的面粉有所不同,這個缺口就需要進口來解決。同時,做面包、蛋糕用的特種油脂和糖等,也存在一定的供需缺口。
“換句話說,這些缺口主要是結構性的短缺,是人們需要更豐富的、更多樣化的產品來提高幸福感,這也是中糧在海外重點布局、加強國際合作的品種和方向”。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發(fā)布報告稱,隨著新興經濟體疫情后復蘇速度加快,全球玉米的需求量增加。中糧集團近些年一直在玉米的科研創(chuàng)新上下功夫,破解玉米深加工行業(yè)“卡脖子”技術難題,增加市場上玉米產品供給。
“在各類農作物中,可以說玉米是深加工產業(yè)鏈最長、最復雜的種類之一。” 呂軍告訴記者,目前我國玉米年產量約為2.6億噸,其中約7000萬噸進入深加工產業(yè)。作為玉米深加工產業(yè)的龍頭,中糧集團旗下的中糧生物科技玉米深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全國玉米深加工行業(yè)唯一的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主要致力于淀粉及淀粉衍生物、淀粉糖等系列玉米深加工領域產品和技術開發(fā)。
呂軍舉例稱,“比如現在新生代的食品消費,在講求口味的同時追求健康,我們加快了功能糖的開發(fā),開發(fā)出的阿洛酮糖處于全球領先水平,甜度是白糖的70% ,熱量接近零。再比如我們正在做的變性淀粉,通過全產業(yè)鏈從種地就開始種特種玉米,再進行變性,適合營養(yǎng)健康的食品應用,可以替代國外同類產品”。
保障全球糧食供應鏈安全
新冠疫情給世界糧食生產及貿易帶來不確定性。對此,呂軍表示,作為全球大糧商,中糧集團不僅要保障中國糧食安全,也要全力保障全球糧食供應鏈的暢通和穩(wěn)定。到目前,中糧已建立起連接東南亞、遠東、南北美洲、澳大利亞、黑海等世界糧食核心產區(qū)的1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運營網絡。在海外,面對巴西、阿根廷等地持續(xù)蔓延的疫情,中糧集團在當地及時采取防疫措施,確保糧食生產、加工和零售從業(yè)人員的安全,最大限度地減少疫情傳播,保持供應鏈正常運轉。
此外,中糧集團還聯(lián)合ADM、邦吉、嘉吉、路易達孚集團等跨國糧商,在瑞士日內瓦成立Covantis S.A(諾華S.A) 數字化農業(yè)國際貿易公司,利用區(qū)塊鏈技術,推進國際貿易標準化、數字化,在疫情背景下有效降低交易風險。
在全球提高對糧食問題關注的背景下,最近幾年,中國房地產企業(yè)碧桂園、IT 企業(yè)聯(lián)想集團、互聯(lián)網巨頭京東、阿里巴巴等紛紛“跨界”投資農業(yè)領域。呂軍認為,國家高度重視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業(yè)農村,可以說在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加速推進的大背景下,農業(yè)產業(yè)將面臨巨大市場機遇。越來越多的企業(yè)和投資方關注農業(yè)、投資農業(yè),對中國農業(yè)發(fā)展來說是好事,值得鼓勵。對于要涉入農業(yè)領域的企業(yè),呂軍建議,應該認識到農業(yè)是一個很特殊的行業(yè),中國農業(yè)整體產業(yè)化水平較低,且產業(yè)鏈很長很復雜,競爭也比較充分,收益則相對較慢。要避免僅從財務投資的角度、抱著“賺快錢”心態(tài)來投資,而是應做好長期投入、深耕其中的準備。▲
環(huán)球時報2021-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