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根 郭志偉 丁志剛
(山西朔州山陰金海洋南陽坡煤業有限公司,山西 朔州 036900)
南陽坡礦6106 綜放工作面地面位置在山西省山陰縣西北部馬營鄉山峽村北側,埋深約245 m。6106 綜放工作面可采長度660 m,工作面長110 m。煤層在采區范圍內部發育完整,厚約11 m,煤層結構簡單;煤層屬堅硬煤層,煤層層理呈水平層理,節理發育不明顯。煤層頂底板巖性情況見表1。6106 工作面采用走向長壁后退式綜合機械化放頂煤采煤法,全部垮落法處理采空區頂板,工作面采高為3.2~3.5 m,放煤高度7.7 m。
6106 綜放工作面頂板為堅硬、半堅硬型頂板,厚煤層,煤質堅硬,塊度大,頂煤冒放效果不顯著。傳統端頭區域的4 架過渡支架不放煤,降低了頂煤回收率。同時,在頂板完整的情況下,工作面礦山壓力顯現不夠顯著,也影響了放煤塊度和放煤量,采空區殘煤過剩,易造成采空區殘煤自燃。針對上述問題,基于6106 綜放工作面工程現狀,采用弱支護深孔爆破耦合CO2分布式預裂松動的端頭放煤工藝(如圖1),提高了頂煤回收率,實現了資源高效回收及災害防控的需求。

表1 煤層頂板巖性情況表
CO2致裂工藝具有致裂堅硬頂板、松動端頭頂煤作用,同時惰性氣體可降低空氣中氧氣濃度,有效抑制采空區殘煤自燃。根據6106 工作面切眼的布置情況,切眼強制放頂鉆孔共布置28 個。兩順槽隅角各并排布置2 個鉆孔KC,夾角45°,排距3 m,深度26 m;兩出口向外靠近采區幫17 m 之內各布置4 個KB2 致裂孔,鉆孔深度為26 m,鉆孔排距3 m;其中KB1 致裂孔各布置2 個,每個炮孔夾角45°,在切眼兩隅角向里延伸各5 m 位置;靠進老塘1 m 位置開始布置KA 致裂孔各6 個,排距30 m,炮孔直徑65 mm。6106 工作面致裂孔切頂示意圖如圖2。

圖1 弱端頭支護深孔爆破耦合CO2 分列式預裂松動綜放工作面端頭放頂煤工藝示意圖

圖2 6106 工作面致裂孔切頂示意圖
利用現有巷道,施工爆破切頂擬在6106 工作面運輸順槽及回風順槽中進行。沿6106 工作面推進方向布置爆破孔,切斷煤柱側的頂板,使其隨著6106 工作面的回采頂板垮落,在煤體上形成的懸臂梁頂板結構發生斷裂,減小采動應力,松動頂煤。
初次切頂爆破孔布置在距切眼煤壁40 m 處,沿著工作面推進方向每間隔10 m 布置一個,各炮孔均與工作面平行,仰角為60°~70°,終孔位置為6106 工作面基本頂位置。炮孔爆破時孔底離工作面煤壁距離不小于30 m。具體炮孔布置如圖3。根據6#煤層頂板的地質和巖性條件,確定炮孔半徑為45 mm,藥卷半徑為38 mm,采用不耦合裝藥形式。具體炮孔和裝藥量參數見表2。

圖3 6106 工作面炮孔布置平面圖

表2 炮眼參數與裝藥量表
端頭區放煤工藝應采用由工作面里側向端頭區側順序放煤的方式,以易放煤區和較易放煤區(2架排頭支架范圍)放煤為主,放煤步距0.80 m,2~3 輪放煤。
在6106 工作面兩端頭的過渡架上布置壓力監測裝置,監測工作面推進過程中的端頭壓力變化狀況,如圖4。在整個觀測過程中,工作面向前推進了120 m,在推進過程中將前60 m 不進行端頭致裂放煤,在后面60 m 推進過程中進行端頭致裂放煤。通過對比工作面端頭不放煤與放煤時礦壓變化,可發現:
(1)端頭放煤與端頭不放煤頂板來壓步距基本一致,平均為15 m,端頭放煤對來壓步距影響不大;
(2)端頭放煤時的支架壓力普遍較不放煤時升高,增加了約4%~6%,礦壓顯現也較不放煤時劇烈,但是其影響在現有支護條件下能夠保證安全,在某些壓力顯現強烈的區域則需要加強支護。
此外,基于數值模擬軟件及現場監測,研究了端頭致裂放頂煤和端頭不放頂煤時的頂板壓力及運動規律,得出端頭放煤與不放煤時,端頭的基本頂結構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只是下沉量有所增加,礦壓顯現更加強烈。

圖4 6106 工作面端頭過渡支架壓力監測曲線
工藝優化后的工業性試驗期間工作面礦壓現場實測表明,工作面端頭致裂放煤降低了頂板的完整性,使得頂板破壞區域化,有效降低了頂板整體破斷帶來的劇烈礦壓顯現風險,降低了支護設備風險。端頭支架的礦壓有一定的增加,但仍在現有支護裝備的適應條件范圍,能夠保證安全,僅在某些壓力顯現強烈的區域需要加強支護。
6106 綜放工作面端頭預裂放煤工藝實現增產7.855 萬t,直接創造經濟效益約2 042.23 萬元,在提高工作面原煤回收率的同時,降低了工作面采空區的自然發火風險,延長礦井服務年限,可為相似綜放工作面提供一定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