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培根,漆文邦,張 媛,俞增鑫
(1.四川大學水利水電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5;2.四川大學水力學與山區河流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四川 成都 610065)
閘壩是設置閘門控制水位和調節流量的低水頭溢流壩或水閘,閉門時成為以閘門為主體的擋水建筑物,啟門時成為泄水建筑物。在我國水壩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其中一些閘壩在運行多年后,在原設計不合理、施工質量不高、工程質量不高等一個或多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會出現壩體失穩、防洪標準失效等問題,以及后期運營管理不到位、維修不及時、地震災害等。病險電站長期處于失修狀態,經濟效益低,并且有很大的安全隱患,嚴重制約其發揮綜合效益。因此,對電站閘壩的結構進行復核是相當重要的。本文以某電站閘壩為例,通過對其水力計算和穩定計算進行復核,確保閘壩結構安全,以發揮電站的最大綜合效益[1-3]。
本工程為業主的自備電廠,自發自供,余容上網。電站取水口回水對縣城防洪有一定影響,因此本電站工程任務以發電為主兼顧城市防洪。電站設計水平年采用2010年,設計保證率為90%,增容設計水平年采用第一臺機組投產后的5 a~10 a,為2015年。水庫正常蓄水位531.50 m,總庫容40萬m3,水庫不具有日調節性能,鑒于水庫回水至縣城,對城鎮防洪安全影響極大,為此汛期應按城鎮防洪要求限制水位運行。電站裝機3臺,單機容量12 MW,總裝機容量36 MW。電站屬小(1)型Ⅳ等工程,永久性主要水工建筑物為4級,永久性次要水工建筑物和臨時性水工建筑物為5級。由于本工程永久性主要建筑物-攔河閘壩擋水工程擋水高度為5.5 m<15 m,上下游最大水位差5.5 m<10 m,因此其洪水標準按平原、濱海區標準,但由于電站首部樞紐攔河壩緊靠城區,過閘流量大,為安全起見,防洪標準應提高一級,故設計洪水標準重現期為50 a一遇,校核洪水標準重現期為100 a一遇。
壩址區屬中低山區,河道較為順直,河流流向NEE向,為縱向河谷。現代河床高程325 m~328 m,縱坡比降3‰,兩岸山脊高程670 m~900 m,相對高程150 m~380 m,河谷為不對稱的“U”型谷,左岸為斜坡,右岸為一級階地,長800 m、寬250 m。壩址區物理地質現象主要表現為風化和卸荷,鉆孔和聲波測試資料及地表測繪表明:巖體強風化帶厚1 m~3.0 m,弱風化帶厚3.5 m~9 m。據地表調查左岸壩肩以上巖坡坡度30°~35°,被裂隙切割的巖石在自重作用下卸荷,卸荷帶水平寬度2 m~4 m。
閘壩采用大排大泄方式,經計算滿足沖砂和泄洪要求。正常蓄水位531.5 m,壩頂高程537.0 m,壩頂軸線總長125.0 m,最大壩高17.6 m(不包括上游深齒槽),由8孔泄洪沖沙閘、2孔沖沙閘、平板露頂式閘門、門機、工作橋、公路橋和兩岸翼墻等組成,為便于布置,將上、下游端的頂部做成向外挑出的牛腿,用以支承橋梁等結構,泄洪閘室采用8孔泄洪閘(7孔單個10 m×4.5 m,1孔5 m×4.5 m)(寬×高)的露頂式泄洪沖砂閘,閘底高程為527.5 m,順水流方向長25 m,置于基巖上,根據地質資料,防滲采用帷幕灌漿,基礎砼為C15砼,溢流面采用C30的硅粉砼防沖。下游設24 m長的消力池,置于基巖上,基礎為C15埋石砼,設排水孔,采用梅花形布置,面層為C30硅粉砼抗沖。最后接38 m長的海漫,置于軟基上,海漫采用網格形C15鋼筋砼帶,間干砌條石。沖砂閘采用2孔10 m×6 m(寬×高)的露頂式沖砂閘,閘底高程為526 m,順水流方向,閘室長25 m,置于基巖上,采用帷幕灌漿防滲,基礎為C15砼,面層為C30硅粉砼防沖層;下游設護坦長62 m,其中上游段23.5 m置于基巖上、下游38.5 m置于軟基上,底層為C20砼,設梅花形排水孔,面層為C30硅粉砼防沖層,為提高沖沙閘的沖沙效果,在靠近沖沙閘一側建導流墻,長34 m,在靠進水閘一側建有翼墻,這樣在沖沙閘前形成一條帶形進水道,使得在開啟沖砂閘時,沖沙閘前的流速增大,以增加沖沙閘的沖沙效果。

圖1 電站樞紐布置圖
根據水文復核計算結果,本次復核電站設計洪水與原計算值相同,校核洪水偏小0.27%。從偏安全角度考慮,本次仍沿用初設階段計算的成果進行水力計算復核。
具體計算步驟見下式:
(1)
多孔閘,閘墩墩頭為圓弧形時:
(2)
(3)

(4)
(5)
式中:Q是過閘流量,m3/s;B0是閘孔總凈寬,m;H0是計入行近流速水頭的堰上水深,m;m是堰流流量系數,可采用0.385;ε是堰流側收縮系數,多孔閘按上述公式計算;g是重力加速度,取9.81 m/s2;b0是閘孔凈寬,m;N是閘孔數;εz是中間孔側收縮系數;dz是中閘墩厚度;εb是邊閘孔側收縮系數;bb是邊閘墩順水流向邊緣線至上游河道水邊線之間的距離,m;σ是堰流淹沒系數,按公式計算求得,當hs/H0≤0.72,σ取1.0;hs是由堰頂算起的下游水深,m。
具體水力計算成果見表1。

表1 水力計算成果表
擋水時,水閘閘頂高程不應低于水閘正常蓄水位(或最高擋水位)加波浪計算高度(利用莆田公式進行計算)與相應的安全超高值之和。泄水時,水閘閘門高度不低于設計洪水位(或校核洪水位)與相應的安全超高之和,具體見表2和表3。

表2 水閘安全加高表 單位:m
經復核,閘壩的壩頂高程為537.0 m,高于考慮安全加高新標準的設計和校核洪水位對應的壩頂高程535.34 m和536.71 m,故閘壩能夠安全運行。
本工程推薦壩址基巖為粉砂質泥巖,壩體砼與基巖間的抗剪強度標準值,根據地質專業提供的參數取抗剪摩擦系數f=0.45。大壩C15砼的強度標準值按規范DL 5108-1999為14.3 MPa,根據地質提供參數,地基抗壓強度為0.3 MPa~0.4 MPa。本工程基本地震烈度為Ⅷ度,Q先=0.2 g,Tg(s)=0.45 s。根據《水工建筑物抗震設計規范》(DL 5073-2000)[4],用擬靜力法計算地震作用效應,進行結構驗算。閘壩穩定計算按《水閘設計規范》(SL 265-2001)[5]的有關公式及條款規定,分別采用純摩公式和材料力學公式計算閘壩的抗滑穩定及基底應力。
抗滑穩定按式計算:
Kc=f·∑G/∑H
(6)
式中:Kc是沿閘室基底面的抗滑穩定安全系數;f是閘室基底面與地基之間的摩擦系數,f=0.45;∑G是作用在閘室上的全部豎向荷載,kN;∑H是作用在閘室上的全部水平向荷載,kN。
閘壩基底應力按式計算:
(7)

計算工況及荷載組合如下:
1)工況1:基本組合1(正常蓄水位情況)
上游水位為正常蓄水位531.5 m,工作閘門(2道)全關,下游無水。
荷載作用組合:自重+水重+靜水壓力+揚壓力+浪壓力。
2)工況2:基本組合2(設計洪水位情況)
上游水位為設計洪水位534.84 m,下游水位534.5 m。
荷載作用組合:自重+水重+靜水壓力+揚壓力+浪壓力。
3)工況3:基本組合3(工程完建情況)
上、下游無水。
荷載作用組合:自重。
4)工況4:特殊組合1(校核洪水位情況)
上游水位為校核洪水位536.31 m,下游水位536.0 m。
荷載作用組合:自重+水重+靜水壓力+揚壓力+浪壓力。
5)工況5:特殊組合2(正常蓄水位+地震情況)
上游水位為正常蓄水位531.5 m,下游無水。
荷載作用組合:自重+水重+靜水壓力+揚壓力+浪壓力+地震作用。
6)工況6:特殊組合3(檢修情況)
上游水位為正常蓄水位531.5 m,檢修閘門(2道)全關,工作閘門(2道)進行檢修,下游無水。
荷載作用組合:自重+水重+靜水壓力+揚壓力+浪壓力。
計算結果見表4、表5。

表4 泄洪閘壩段抗滑穩定及基底應力計算成果

表5 沖砂閘壩段抗滑穩定及基底應力計算成果
計算結果表明,在各種工況下,泄洪閘壩段、沖砂閘壩段的抗滑穩定安全系數均滿足規范要求。地基承載力均小于地基容許承載力0.3 MPa~0.4 MPa,閘壩地基應力的不均勻系數均滿足規范要求。
(1)對壩頂高程進行復核計算,得到結果高于考慮安全加高新標準的設計和校核洪水位對應的壩頂高程,滿足要求。
(2)對泄洪閘壩段、沖砂閘壩段的抗滑穩定及地基承載力進行復核計算,得出在各種工況下,抗滑穩定安全系數均滿足規范要求。地基承載力均小于地基容許承載力,閘壩地基應力的不均勻系數均滿足規范要求。攔河閘壩結構安全。
(3)根據荷載組合情況發現在基本組合情況下閘壩偏安全,但在特殊組合情況下應該加強閘壩的監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