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霞
(甘肅省隴南水文水資源勘測局,甘肅 成縣 742500)
拱壩河[1]是嘉陵江的二級支流,白龍江的一級支流,發源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境內沙灘溝的花草坡,河長約90 km,流經舟曲縣的武坪鄉、插崗鄉、曲告納鄉、拱壩鄉,于隴南市兩水鎮匯入白龍江,河流上游、中游較平緩、下游較湍急,綜合比降為0.0358。屬于長江流域(Ⅰ級)、嘉陵江(Ⅱ級)、廣元昭化以上(Ⅲ級)區范圍,河流沿岸居民較少,上游植被較好,大多為灌木林。
黃鹿壩水文站距離河口(白龍江)約3 km,該站始建于1979年,位于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兩水鎮黃鹿壩村,集水面積1247 km2,下轄雨量站三個,分別是鐵壩站、拱壩站、黃鹿壩站。由于拱壩河常年流量較穩定且水文站距離河口較近,該站為拱壩河的控制站,屬二類精度流量站,常年駐守站。黃鹿壩水文站主要的觀測項目有降水量、蒸發量、流量、含沙量以及上述三個雨量站資料。
該站測驗斷面相對穩定,斷面順直約300 m,左岸為混凝土陡坎,右岸為地質堅硬的灘地,不容易發生沖淤,河床由塊石、砂礫石組成。大斷面套繪見圖1,根據近5 a(2015年~2019年)的斷面數據計算發現,近5 a中各相鄰年份大斷面面積低水最大相差3.7 m2,變幅占上一年同級水位斷面面積的8.58%;中水時斷面面積最大相差3.5 m2,占同級水位斷面面積的7.22%;高水時面積最大相差3.6 m2,占上一年同級水位面積的6.55%。斷面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沖淤變化不大(見表1)。

圖1 黃鹿壩站近5 a大斷面套繪圖

表1 黃鹿壩站大斷面沖淤變化分析表
2.2.1 年內分配
拱壩河流域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海拔較高。具有很明顯的山溪性河流特點,由于受到季風氣候影響[2],該站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月~10月,降水量年內分配見表2,期間降水總量為426.1 mm,占全年降水量占的85.9%,11月~4月降水總量70.3 mm,占全年的14.1%。多年月平均最大降水量為86.2 mm,最小為1.0 mm,倍比懸殊。連續4月最大降水量出現在6月~9月,期間降水量為385.8 mm,占全年降水量的77.7%;連續四月最小降水量15.0 mm,出現在11月~2月,期間降水量占全年的0.03%。分析得出:該站降水呈現出汛期量大且集中,年內分配不均的特點。

表2 黃鹿壩站降水量年內分配對照表 單位:mm
2.2.2 年際變化
選取流域內三個雨量站1980年~2016年共36 a長系列資料進行分析,降水資料成果可靠,代表性強,黃鹿壩站多年平均降水量為496.3 mm,最大值為687.7 mm,最小值為313.8 mm,倍比為2.2左右;拱壩站多年平均降水量為453.9 mm,最大值為871.8 mm,最小值為205.4 mm,倍比為4.24;鐵壩站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19.8 mm,最大值為1087.9 mm,最小值為270.6 mm,倍比4.02。為了便于分析該站及斷面以上降水量的年際變化特性,利用該站下轄雨量站的長系列資料,點繪各站降水的年際變化過程線圖(見圖2),各站年降水量變化趨勢基本吻合。將三站數據導入到Excel中計算出年降水量Cv值,Cv值越大,說明年降水量變化越大,反之,則變化越小。計算結果表明,該站Cv值在0.16~0.27之間,年際變化較小。

圖2 黃鹿壩各雨量站降水量年際變化過程線
2.2.3 趨勢分析
從圖2看出,三站降水量年際變化趨勢明顯,利用多項式曲線可知,該站降水從建站以來到1997年呈現逐年遞減趨勢,到1997年低到谷底,1998年之后又開始緩慢遞增,最近幾年的年降水量一直在多年平均降水量線上下浮動,但是整體減小的趨勢還是很明顯。
2.3.1 年內分配
該站蒸發量采用20 cm口徑蒸發器觀測,受氣侯、溫度等因素影響,水面蒸發量年內分配極不均勻,從表3看出,該站年內水面蒸發量主要集中在4月~9月,期間蒸發量為928.2 mm,占全年總量的71.2%,連續四月最大蒸發總量為683.7 mm,占全年總量的52.9%。多年月平均最大值出現于7月份,為185.7 mm,最小值出現于12月份,為38.4 mm(見表3),倍比為4.8,蒸發量年內分配極不均勻。
2.3.2 年際變化及趨勢分析
選取1985年~2016年共32 a的蒸發量年特征值進行分析,同樣的可以用變差系數Cv值來估計蒸發量的年際變化幅度大小。計算得年際蒸發量Cv值為0.13,說明蒸發量變化幅度小,該站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293.5 mm,最大年蒸發量1687.4 mm,出現于1987年,最小值為947.5 mm,出現于2007年,極值比1.8,相差不是很大。從整體變化趨勢來看,2010年之前,蒸發量呈減小的趨勢,2011年之后,逐年增大,建站以來,整體呈減小的趨勢,從圖3可以得到蒸發量的變化趨勢方程。利用該公式可以推算,隨著時間和資料系列的延長,減小的趨勢將更加明顯。[3]

圖3 黃鹿壩站蒸發量年際變化過程圖

表3 黃鹿壩站蒸發量年內分配對照表

表4 黃鹿壩水文站徑流量年內分配表
2.4.1 年內分配
統計得知,該站歷年最小流量為5.08 m3/s,出現于2003年2月;最大流量為191 m3/s,出現于1989年7月26日;多年平均流量15.9 m3/s。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5.007億m3,變差系數Cv值為0.20,Cv值小說明徑流年際變化小[2]。拱壩河具有山溪性河流的特點且較明顯,其洪水主要來源于上游暴雨,洪水歷時短,洪峰尖瘦,產生陡漲陡落型的洪水過程,洪水一般持續一至二天。暴雨大多發生在汛期(5月~10月),5月~10月間徑流量占全年的69.6%。由于降水量年內分配極不均勻,導致了徑流量年內分配也不均勻。
2.4.2 變化趨勢
拱壩河的徑流主要由上游降水量和地下水補給,汛期時,暴雨多且集中;河流豐枯程度在年際之間存在較大差別,加上徑流的年際變化規律一般是鋸齒狀高頻振蕩[3],通過年際變化圖很難預測徑流的長期演變趨勢,點繪該站多年平均徑流量(見圖4),由圖4可得到該站年徑流量變化趨勢直線方程式為:
Qn.t=119.14-0.0571t
K=-0.0571
式中:Qn.t為黃鹿壩站逐年徑流量;t為時間,1980年t=0。
從上式中可以看出,K值為-0.0571,這就說明,該站的徑流量變化整體呈現逐年減少的趨勢,造成徑流量減少趨勢的主要原因是流域內降水量的逐年減少。隨著時間的延長,這種減少的趨勢更加明顯[3]。

圖4 黃鹿壩站徑流量年際變化過程線
該站斷面以上上游植被較好,大多為灌木林。地質構造大多為堅硬的塊石夾砂組成,天保工程使山上環境大幅度改善,區域內耕地面積減少,退耕還林還草以及河道綜合治理已見成效。黃鹿壩站含沙量較小,實測最大含沙量為319 kg/m3,出現于1984年8月20日,最小年平均含沙量出現在1995年,
為0.590 kg/m3。多年平均含沙量為1.447 kg/m3。斷面最大含沙量一般出現在5月~10月。主要是在這期間,降水量大且集中,河流挾沙能力較強。通過統計得知,8月份含沙量最大,7月份次之,非汛期(4月~11月)含沙量很小,接近于0。

圖5 黃鹿壩站含沙量年際變化圖
從圖5可以看出,該站含沙量年際變化幅度不大,基本在多年平均值上下浮動,1988年以前呈逐年增大趨勢,1989年~2004年間逐年減小的趨勢比較明顯,2005年以后一直呈增大趨勢,含沙量整體呈減小趨勢。
1)汛期(5月~10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5.9%平均倍比在3.5左右,年內分配極不均勻,從高海拔到低海拔區域遞減。年際變化較小,且整體有逐年減小的趨勢。
2)蒸發量主要集中在4月~9月,年內分配極不均勻,期間占全年蒸發量的71.8%,年際變化小,蒸發量呈逐年減小的趨勢。
3)徑流量年內分配也極不均勻,主要集中在5月~10月,占全年的76.1%。徑流年際變化較小,呈現逐年減小的趨勢。
4)由于退耕還林和天保工程的成效,含沙量呈逐年減小的趨勢,由于降水量的分配不均,導致含沙量年內分配不均,年際變化較小。